vue-cli-subapp

被低估的生死防线:慢性疼痛患者自杀风险预警

2025-04-12 疼痛之声 疼痛之声 发表于重庆

慢性疼痛影响约 20% 成年人,是致残主因与自杀独立危险因素。介绍其对心理影响、关联自杀的疼痛类型、风险叠加因素,阐述生物学机制及强度关联,给出多维度干预策略。

一、慢性疼痛:不只是身体的折磨

慢性疼痛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疼痛状态,通常定义为持续三个月以上的疼痛。根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 2017)报告慢性疼痛是全球范围内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影响了约20%的成年人。

慢性疼痛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自杀倾向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因长期疼痛导致自杀行为的风险至少是普通人群的2倍。这种疼痛可能源于关节炎、神经损伤或肿瘤多种疾病,但其影响远超生理范畴——持续的疼痛会摧毁患者的心理韧性,引发绝望、抑郁甚至自我价值感的崩塌。

“痛到想死”并非矫情研究数据显示慢性疼痛患者中约20%存在自杀意念,其中5%-14%曾尝试自杀。疼痛的“无形枷锁”让患者陷入“治疗无效情绪恶化疼痛加剧”的恶性循环,并且最终可能走向极端。

二、哪些疼痛对心理影响最大?

Ilgen等(2013)的一项研究发现,某些非癌症疼痛(如背痛、偏头痛和心因性疼痛)与自杀风险显著相关,即使控制了精神疾患后这些疼痛仍与自杀风险相关。这表明疼痛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增加自杀风险,包括直接的心理影响(如绝望感和无助感)以及与精神疾病的相互影响

1.背痛:长期背痛患者自杀风险增加1.33倍(HR=1.33)。

2.偏头痛:偏头痛患者自杀风险较普通人高1.68倍(HR=1.68)。

3.心因性疼痛(无明确器质性病因的疼痛):自杀风险最高,可达普通人群的2.61倍(HR=2.61)。

值得注意的是,关节炎和神经疼痛与自杀倾向的关联较弱,可能与这类疼痛的病理机制相对明确治疗手段更多有关。

三、自杀风险的“叠加效应”:哪些因素在推波助澜?

慢性疼痛患者的自杀风险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重危险因素的叠加:

1.心理因素抑郁和焦虑是慢性疼痛患者最常见的共患精神心理障碍。约50%的慢性疼痛患者合并抑郁症,而抑郁会使自杀风险激增4倍。

2.缺失社会支持家庭疏远、职场歧视、经济压力等因素加剧患者的孤立感,一项针对退伍军人的研究发现,社会支持不足的患者自杀风险可增加30%。

3.治疗困境镇痛药物依赖、手术效果不佳或副作用可能让患者对疼痛治疗失去信心,长期使用阿片类药物的患者自杀风险可增加1.25倍。

4.疼痛特征疼痛强度高(NRS评分≥7/10)、持续时间长(超过6个月)、多部位疼痛的患者自杀风险更高。

四、疼痛耐受性与自杀行为

疼痛耐受性是指个体对疼痛的承受能力,这一概念在自杀行为中可能扮演重要角色。Risch等(2024)的一项系统综述和元分析研究了自杀企图者(SA)与非企图者(PC和HC)之间的疼痛耐受性和疼痛阈值的差异。

研究发现,自杀企图者与非企图者在疼痛耐受性和疼痛阈值上没有显著差异,但自杀企图者的疼痛耐受性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HC)。这表明,较高的疼痛耐受性可能使个体更容易忍受疼痛,从而增加了致命或近乎致命自杀企图的可能性。

五、生物学机制:疼痛如何“改写”大脑?

年研究揭示了慢性疼痛与自杀的潜在生物学关联:

1.神经递质失衡:偏头痛患者中,血清素(5-HT)系统功能障碍可能与自杀倾向相关。

2.脑区激活异常:前扣带回和前岛叶等疼痛处理脑区的异常活动,与抑郁和自杀意念高度重合。

3.基因易感性:孟德尔随机化研究发现,慢性疼痛相关基因位点与自杀行为存在显著遗传重叠(OR=2.00)。

六、数据揭示的真相:疼痛强度与自杀的直接关联

Ashrafioun等(2019)一项研究分析了221,817名退伍军人在疼痛专科诊疗服务开始前后一年内的疼痛强度与自杀企图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

  • 中度疼痛(NRS评分4-6.9)患者一年内自杀尝试风险增加29%。

  • 重度疼痛(NRS评分≥7)患者自杀尝试风险升至41%。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调整了抑郁、药物滥用等混杂因素,疼痛强度仍是自杀的独立预测因子。

另一项覆盖38万人的基因研究发现,慢性疼痛每增加一个身体部位的疼痛,自杀企图风险上升67%(OR=1.67),自杀死亡风险翻倍(OR=2.00)。

七、干预策略:如何为疼痛患者架起“生命护栏”?

1.早期筛查与多学科干预

  • 疼痛管理与心理健康干预的结合也显示出良好的效果。Ilgen等(2013)的研究强调了在疼痛管理中整合心理健康评估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疼痛患者中筛查抑郁症和自杀风险。通过多学科的综合干预,可以更全面地解决疼痛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从而降低自杀风险。为此医疗机构需将心理评估纳入慢性疼痛诊疗常规,尤其是对合并抑郁、失眠或家庭矛盾的患者。

  • 推广“疼痛—心理—社工”协作模式,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

2.创新疼痛管理手段

  • 非药物疗法:非药物干预措施(如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和运动疗法)在减轻疼痛和降低自杀风险方面具有较好潜力。例如,Meerwijk等(2020)的一项研究发现,非药物干预措施(如运动疗法和生物反馈)与慢性疼痛患者的自杀意念和自残行为的减少相关。

  • 新兴技术:虚拟现实(VR)镇痛、脊髓电刺激(SCS)等为顽固性疼痛提供新希望。

  • 谨慎使用阿片类药物:需平衡镇痛效果与成瘾风险,定期评估患者心理状态。

3.社会支持网络构建

  • 社区设立疼痛患者互助小组,通过同伴支持缓解孤独感。

  • 职场与学校普及疼痛知识,减少疼痛污名化,提供灵活的工作或学习安排。

4.自杀预防的“守门人”策略

  • 家属:留意患者情绪变化,避免简单安慰甚至不耐烦的“忍一忍就好”。

  • 医护:主动询问患者的心理状态,而非仅关注疼痛评分。

  • 公众:用理解代替质疑,一句“我能为你做些什么”或许就能点亮希望。

疼痛终会随生命消逝,但是我们可以共同努力疼痛伴随的绝望不再蔓延让生命有尊严的走向最后一刻。

你可能还想了解: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60261, encodeId=8aec22602610f,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fd52535e38b'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慢性疼痛#</a> <a href='/topic/show?id=457f8622190'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自杀风险#</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0,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53573, encryptionId=fd52535e38b, topicName=慢性疼痛), TopicDto(id=86221, encryptionId=457f8622190, topicName=自杀风险)],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Sun Apr 13 19:12:36 CST 2025, time=2025-04-13, status=1, ipAttribution=重庆)]

相关资讯

JNNP:系统评价揭示新认知,功能性神经障碍与慢性疼痛的密切关联

这项系统评价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FND临床表现的理解,强调疼痛管理应当成为治疗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Pain:儿童和青少年慢性疼痛的全球流行率及其性别差异

慢性疼痛在儿童和青少年中依然普遍存在,女孩的流行率显著高于男孩。

JAMA Pediatrics:慢性疼痛青少年的焦虑和抑郁患病率增加

结果表明,慢性疼痛与青少年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增加有关,而且与没有疼痛的青少年相比,慢性疼痛的症状更严重。

Brain:慢性疼痛患者在奖励与损失决策中的神经行为特征

慢性疼痛患者表现出显著增强的惩罚敏感性,与右后脑岛、纹状体及前额叶皮层的活动增强相关,同时其决策行为中显示出更高的遗忘率和选择失误率。这些特征为理解疼痛相关动机和学习提供了新见解。

【论肿道麻】PAIN:“神经炎症”:它在慢性疼痛中起作用吗?影像学证据

这篇综述通过 PET扫描测量了部分受疼痛困扰的病例中18 kDa转运蛋白的水平,探讨其在不同疼痛条件下的变化,以验证“神经炎症”所导致的神经免疫功能在人类慢性疼痛中的作用可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骨性关节炎关节疼痛机制研究的五点经验教训

本文总结了从骨关节炎实验模型和患者研究中得出的五个经验教训,并探讨了这些发现如何应用于其他疼痛性肌肉骨骼疾病的机制研究。

Curr Bio:疼痛慢性化的神经调节机制

伏隔核(NAc)是中脑边缘奖励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急性痛向慢性痛转归中的具体神经机制尚不明确。该研究揭示了伏隔核微环路在急性痛向慢性痛转归中的神经机制,为慢性疼痛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和策略。

疼痛反复、不易解决,可能与内脏筋膜有关

介绍内脏筋膜,包括其解剖、与内脏关系。内脏筋膜障碍可致内脏疾病和慢性肌肉骨骼病,易被忽视。强调其在疼痛治疗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