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ue-cli-subapp

Rheumatology (Oxford):糖皮质激素治疗与系统性硬化症患者骨质疏松症风险关系大吗?

2025-04-03 潘华 MedSci原创

在大样本SSc队列中证实,GC治疗是OP的最强独立危险因素。

系统性硬化症(SSc)是一种以皮肤和内脏器官纤维化为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常伴随炎症、血管病变及免疫异常。骨质疏松症(OP)是SSc患者的重要并发症,显著增加脆性骨折风险,但相关危险因素尚未完全明确。现有研究显示,SSc患者的骨密度(BMD)普遍低于健康人群,但其发病机制可能涉及疾病特异性抗体、器官受累及治疗药物(如糖皮质激素,GC)等多重因素。然而,多数研究样本量较小且未充分控制混杂变量,导致结论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通过大样本横断面分析,明确SSc患者OP的患病率及其独立危险因素,重点探讨GC治疗与OP的关联性,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本研究基于法国里尔大学医院2004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前瞻性收集的SSc患者队列数据,纳入符合ACR/EULAR 2013诊断标准的485例患者。通过回顾性分析电子病历获取骨健康参数(包括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XA)结果、脆性骨折史及抗骨质疏松治疗记录)。OP定义为:股骨颈或腰椎T值≤-2.5、既往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髋部、椎体、肱骨或腕部)或GC治疗史(排除仅用于预防GC诱导OP者)。采用单变量和多变量逻辑回归模型分析OP相关因素,其中多变量模型通过多重插补法处理缺失数据(采用链式方程回归,m=20次迭代),并校正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肺功能指标(如DLCO、TLC)及疾病特异性抗体(如抗拓扑异构酶I抗体)等协变量。统计软件为SAS 9.4,双侧检验显著性水平设定为α=0.05。

共纳入485例SSc患者,平均年龄59.5±13.7岁,女性占82.5%,弥漫性皮肤型(dcSSc)占22.3%。OP患病率为23%(113/485),脆性骨折发生率为18%(89/485),其中椎体骨折最常见(9.5%)。单变量分析显示,OP与高龄(OR 1.04 [1.03–1.06])、dcSSc(OR 1.98 [1.23–3.17])、间质性肺病(ILD,OR 2.64 [1.71–4.09])、抗拓扑异构酶I抗体阳性(OR 2.96 [1.83–4.79])及GC治疗(OR 4.32 [2.77–6.74])显著相关。多变量分析进一步证实,高龄(OR 1.06 [1.04–1.08])、抗拓扑异构酶I抗体阳性(OR 2.22 [1.18–4.16])及GC治疗(OR 4.48 [2.42–8.26])为OP的独立危险因素。值得注意的是,GC使用者的OP风险较非使用者升高4.5倍,且风险与剂量及疗程正相关(每日泼尼松等效剂量>2.5 mg持续≥3个月)。其他因素如ILD(校正后OR 1.00 [0.55–1.81])和DLCO下降(OR 0.99 [0.97–1.00])未达统计学显著性。

系统性硬化症患者骨质疏松症相关因素的多变量分析

本研究首次在大样本SSc队列中证实,GC治疗是OP的最强独立危险因素,其风险比传统因素(高龄、抗拓扑异构酶I抗体)更为显著。尽管ILD和低DLCO与OP存在相关性,但校正混杂变量后其作用被削弱,提示GC的骨骼毒性可能是SSc患者骨丢失的核心机制。然而,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包括回顾性数据收集导致的偏倚及部分临床参数(如维生素D水平)缺失。未来需开展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评估GC剂量与OP风险的剂量-效应关系,并探索靶向干预策略(如早期骨保护治疗)以改善SSc患者的长期预后。

原始出处:

Midol C, Wiebe E, Siegert E, Huscher D, Béhal H, Launay D, Hachulla E, Matteson EL, Buttgereit F, Sobanski V. Osteoporosis is associated with anti-topoisomerase I positivity and glucocorticoids use in patients with systemic sclerosis. Rheumatology (Oxford). 2025 Mar 1;64(3):1270-1276. doi: 10.1093/rheumatology/keae142. PMID: 38452356.

你可能还想了解: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58791, encodeId=a52e2258e91be,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e59810186916'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骨质疏松症#</a> <a href='/topic/show?id=01e410961ea4'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系统性硬化症(SSc)#</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1,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09617, encryptionId=01e410961ea4, topicName=系统性硬化症(SSc)), TopicDto(id=101869, encryptionId=e59810186916, topicName=骨质疏松症)],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Wed Apr 02 10:42:42 CST 2025, time=2025-04-02, status=1, ipAttribution=)]

相关资讯

咖啡和茶消费与骨质疏松症风险的前瞻性研究

本研究通过UK Biobank数据库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探讨了咖啡和茶消费对骨质疏松症风险的影响。结果显示,适量饮用咖啡和茶可以降低骨质疏松症的风险,且联合饮用效果更佳。

Bone:咖啡和茶消费与骨质疏松症风险的前瞻性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讨咖啡和茶消费对骨质疏松症风险的独立和联合影响。基于UK Biobank数据库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适量饮用咖啡和茶可以显著降低骨质疏松症的风险。每日1-2杯咖啡或3-4杯茶的效果最佳。联合饮用咖啡和茶的效果更为显著。

Aging Med:过量的食盐与绝经后妇女骨应变指数改变、骨微结构退化、椎体骨折和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增加有关

过量的饮食盐会导致尿钙增加,这可能导致骨质流失。我们建议研究印度南部绝经后妇女食盐摄入量与骨骼健康之间的关系。

同济大学胡勇ACS Nano:多聚核酸适配体驱动双磷酸盐结晶制备用于直接抑制破骨和促进成骨的无载体双药纳米组装体

同济大学胡勇教授课题组提出一种基于滚环扩增反应的多聚核酸适配体驱动双磷酸盐结晶的新方法,成功将抗骨吸收药物阿仑膦酸盐和促骨形成类药物DNA适配体组装成一种新型无载体纳米药物。

European Radiology:骨质疏松在机会性筛查中CT椎体衰减值的年龄依赖性变化

鉴于每年大量的CT检查,利用影像数据或可扩大骨质疏松筛查范围,而骨质疏松虽可治疗但常被忽视,及时诊断很关键,因其常在骨折突然出现前无症状,骨折可能导致发病和死亡。

论文解读| Youjia Xu教授团队揭示PGRN与雌激素信号通路在调节骨质疏松发生发展中的相互作用

该研究通过高通量蛋白质组学筛选,揭示了PGRN是绝经后女性骨密度的关键调节因子,并阐明了PGRN与雌激素信号通路之间的正反馈调节机制在调节破骨细胞生成和骨质疏松症中的作用。

蹇锡高院士团队AFM:纳米矿物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应用

大连理工大学蹇锡高/王锦艳/柳承德&大连大学张学梅开发了一种以多聚磷酸盐为能源的活性钙磷酸纳米矿物(ECPN),用于骨质疏松症治疗。

J Orthop Surg Res: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对腰椎矢状面及退行性改变的影响

胸腰椎连接处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进行性锥体加重了下节段的前凸,可能加剧退行性改变和症状表现。

《BMC Rheumatology》:系统性硬化症的临床表型与骨质疏松和脆性骨折的关系

国外研究团队评估了SSc患者的临床表型和甲襞微循环显像模式是否对骨密度值和脆性骨折的发生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