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ue-cli-subapp

结婚好还是一个人好?科学界上演五年反转剧:从「未婚群体痴呆风险最高,尤其是离婚男性」变为「未婚群体痴呆症风险显著更低」

2025-04-08 木白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当“孤独终老”遇上“大脑危机”

每逢节假日,不少年轻人刚踏进家门,还没来得及脱下外套,就已经被婚姻小组围攻:有没有对象啊?”“啥时候结婚?仿佛不是回家,而是参加一场婚恋发布会。于是,一大批坚定的单身战士纷纷立下flag不婚不育,方能保平安。可话音刚落,已婚联盟就上线了:结婚怎么啦?有人立黄昏,有人可温粥,孤独终老多可怕!”——一时间,关于婚姻的利与弊,朋友圈里风起云涌,像极了一场没有硝烟的哲学辩论。

但有趣的是,这场全民婚姻大辩论早已蔓延到了科学界,而且是一出精彩纷呈的五年反转剧:两项研究,时间只相差五年,研究方法也相似,可结论却完全唱反调——一边说结婚可以有效保护大脑认知功能,另一边却坚称单身的人脑子更清楚、更灵光

婚姻是“坟墓”,还是爱的“港湾”,是时候拉出来遛遛了!

 

五年前:

所有未婚群体,痴呆风险都比已婚者高!

 

早在2020年,来自密歇根州立大学团队利用健康与退休研究(HRS)数据,深入探讨了婚姻状况与痴呆症风险之间的关系[1]。这项研究表明,所有未婚群体(包括同居、离婚、丧偶和从未结婚)的痴呆症风险显著高于已婚群体

那么,不同婚姻状态的人,谁更容易脑子不清楚

结果显示,未婚群体在痴呆风险上普遍高于已婚者,而且这种风险呈现明显的梯队差异

相比之下,已婚群体的痴呆风险则位于安全垫底的位置,表明婚姻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对大脑健康起到了保护作用。

至此,我们依然无法把婚姻这件大事简单概括为已婚好,未婚差,其实这背后暗藏更多的“玄机”。

进一步分析发现,离婚、丧偶和从未结婚这三种婚姻状态与痴呆风险之间的关系,部分是通过经济资源来“背锅”的。

这也意味着,经济资源对未婚群体,尤其是离婚、丧偶和从未结婚者的痴呆风险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

然而,健康因素在这种影响上似乎作用不大。换句话说,单纯的健康问题并不能完全解释婚姻状况与痴呆之间的联系,经济问题才是更大的“幕后推手”。

性别会不会影响这种现象呢?答案是肯定的。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给出了一个非常直接却又令人深思的结论:所有未婚群体——无论是同居、离婚、丧偶,还是从未结婚——他们的痴呆风险都显著高于已婚群体。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离婚男性,他们的痴呆风险竟然是已婚男性的2.6倍!也就是说,离婚不仅仅是在情感上打击沉重,似乎还对大脑健康带来更多的隐患。 

 

五年后:

未婚反而更安全?

 

然而,这个结论并不是唯一的真理!令人惊讶的是,来自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法国蒙彼利埃大学的研究团队近期发表于Alzheimer's & Dementia 的一项研究[2]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已婚人士的痴呆风险反而更高,尤其是阿尔茨海默病和路易体痴呆

这还真是戏剧性的反转……

看起来,婚姻似乎并非保护大脑的神奇护盾,反而,单身的人群似乎在这一点上占了便宜。

进一步调整健康、行为、遗传和转诊相关因素后发现,婚姻状况对痴呆症的这种影响依然存在。

在细分不同类型的痴呆症时,未婚群体在阿尔茨海默病和路易体痴呆上的表现尤为突出,显示出显著的优势。从未结婚、离婚或丧偶的个体,在这两种疾病上的风险都显著低于已婚者

这表明,未婚群体在预防阿尔茨海默病方面,似乎有着天然的保护机制

婚姻是健康的保护伞”——这一观念在学界曾如铁律般被反复验证,如今面对如此“反常”的结论,研究者提出两大猜想:

其一,已婚者往往更早察觉认知异常。就像电影《依然爱丽丝》中,爱丽丝察觉到自己记忆力出现问题,比如记错航班的时间,并需要重复阅读才能理解一句话的意思。而后,她的丈夫察觉到了爱丽丝的异常,并推动妻子就医。研究中的数据也显示,已婚者确诊时平均年龄77岁,而丧偶者确诊年龄高达85岁,且症状更严重。这种早诊早现可能虚增已婚群体的发病率,而未婚者因缺乏亲密观察者,确诊往往滞后甚至漏诊,而这种诊断延迟现象可能导致未婚群体的痴呆风险被低估

其二,婚姻幸福。高冲突婚姻带来的慢性压力堪比大脑毒素”——长期争吵会激活应激激素,损伤海马体;而离婚后重建社交圈、培养新爱好,反而可能激活神经可塑性,部分人可能因摆脱压力源而受益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表明,与已婚老年人相比,丧偶、离婚和从未结婚的个体痴呆症风险较低,这一发现也挑战了婚姻保护大脑健康的假设。

结合这两篇相差五年的研究,我们看到了一个让人不禁眉头一挑的矛盾结论:一方认为已婚人士脑力更强,另一方却说单身贵族更清醒。乍一看,两者似乎是硬碰硬,完全相反,但细究起来,这背后揭示的是科学研究的复杂性与微妙性。

首先,样本差异不能忽视2025年的研究主要以主动就诊的群体为主,这样的群体可能偏向高风险人群,导致已婚者的痴呆诊断率被高估。而2020年研究中的队列则涵盖了更广泛的普通人群,结果更接近真实的风险水平。

此外,时代变化也悄然影响着这些结论2025年的研究样本中,千禧一代的晚婚或不婚现象愈发显著,而这代人对婚姻的看法与过去大不相同。

所以,这两个互掐的结论,实际上也在告诉我们:婚姻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黑白分明的。就像网络上常说的:好的婚姻治愈一生,坏的婚姻致郁一生。每个人都在孤独与羁绊之间,摸索着属于自己的平衡。

本篇内容也并非鼓吹为健康而结婚亦或“单身万岁”,认知健康的钥匙不在婚姻状态,而在其品质。无论是精心经营婚姻,还是享受单身自由,关键都在于保持大脑始终在线, 掌握健康主动权

仍需指出的是,研究[1]中痴呆症的测量基于认知测试和代理报告而非临床诊断,可能存在分类误差;研究[2]未充分考虑婚姻质量等潜在因素对痴呆症风险的影响。且这两项研究均不能直接推断因果关系。

 

参考资料:

[1]Liu H, Zhang Z, Choi SW, Langa KM. Marital Status and Dementia: Evidence from the Health and Retirement Study. J Gerontol B Psychol Sci Soc Sci. 2020 Sep 14;75(8):1783-1795. doi: 10.1093/geronb/gbz087. PMID: 31251349; PMCID: PMC7489107.

[2] Karakose S, Luchetti M, Stephan Y, Sutin AR, Terracciano A. Marital status and risk of dementia over 18 years: Surprising findings from the National Alzheimer's Coordinating Center. Alzheimers Dement. 2025 Mar;21(3):e70072. doi: 10.1002/alz.70072. PMID: 40110684; PMCID: PMC11923573.

你可能还想了解:
评论区 (2)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59568, encodeId=3f522259568f2, content=所有未婚群体(包括同居、离婚、丧偶和从未结婚)的痴呆症风险显著高于已婚群体。,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1,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abb76152142, createdName=baiwenxiu_6586, createdTime=Tue Apr 08 10:19:46 CST 2025, time=2025-04-08, status=1, ipAttribution=山西省),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59562, encodeId=89fc2259562bc,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3cbe9e7892e'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阿尔茨海默病#</a> <a href='/topic/show?id=ee2c931418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路易体痴呆#</a> <a href='/topic/show?id=083f450329e'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婚姻#</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4,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45032, encryptionId=083f450329e, topicName=婚姻), TopicDto(id=93141, encryptionId=ee2c931418a, topicName=路易体痴呆), TopicDto(id=97789, encryptionId=3cbe9e7892e, topicName=阿尔茨海默病)],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ue Apr 08 10:12:42 CST 2025, time=2025-04-08,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2025-04-08 baiwenxiu_6586 来自山西省

    所有未婚群体(包括同居、离婚、丧偶和从未结婚)的痴呆症风险显著高于已婚群体。

    0

  2.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59568, encodeId=3f522259568f2, content=所有未婚群体(包括同居、离婚、丧偶和从未结婚)的痴呆症风险显著高于已婚群体。,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1,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abb76152142, createdName=baiwenxiu_6586, createdTime=Tue Apr 08 10:19:46 CST 2025, time=2025-04-08, status=1, ipAttribution=山西省),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59562, encodeId=89fc2259562bc,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3cbe9e7892e'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阿尔茨海默病#</a> <a href='/topic/show?id=ee2c931418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路易体痴呆#</a> <a href='/topic/show?id=083f450329e'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婚姻#</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4,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45032, encryptionId=083f450329e, topicName=婚姻), TopicDto(id=93141, encryptionId=ee2c931418a, topicName=路易体痴呆), TopicDto(id=97789, encryptionId=3cbe9e7892e, topicName=阿尔茨海默病)],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ue Apr 08 10:12:42 CST 2025, time=2025-04-08,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CNS Neurosci Ther:芦荟大黄素通过激活AMPK/PGC-1α/SIRT 3信号通路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线粒体自噬

研究芦荟大黄素对阿尔茨海默病(AD)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对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与线粒体自噬的关系。

Nature Medicine:不再“望脑兴叹”:血液MTBR-tau243让阿尔茨海默病诊断触手可及!

研究发现新型血液生物标志物 MTBR-tau243,其水平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内 tau 蛋白缠结程度高度相关,还关联认知功能及脑部结构改变。血液检测便捷经济,有望革新阿尔茨海默病诊断与防治。

Nature Medicine:阿尔茨海默病预测新突破,这个脑脊液指标能提前20年预警认知衰退

这项研究不仅发现了预测AD认知预后的最佳生物标志物,更开创性地展示了血浆蛋白质组学替代脑脊液检测的可能性。

Brain最新发现:大脑正在萎缩的7个信号,这种遗忘方式最危险!

加速遗忘,特别是对重要信息轮廓的快速遗忘,可能是大脑病理变化的早期预警信号。

论著|脑脊液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与阿尔茨海默病脑脊液生物标志物和认知的相关性研究

本研究旨在从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影像计划数据库中提取CSF1R的数据,以研究CSF1R与AD病理、sTREM2、认知的关联,探讨CSF1R与AD病理的关系是否由sTREM2介导。

Nature Medicine:突破性发现:新型脑脊液突触蛋白生物标志物,精准预测阿尔茨海默病认知衰退!

阿尔茨海默病认知衰退机制不明,传统生物标志物有局限。研究通过大规模脑脊液蛋白质组学,发现突触蛋白与认知障碍相关,YWHAG:NPTX2 比值可预测认知命运,有临床应用潜力但面临挑战。

Nat Med | 揭秘阿尔茨海默病免疫治疗:微胶质细胞如何精准清除淀粉样蛋白-β?

目前对于阿尔茨海默病免疫治疗后Aβ清除的具体机制,尤其是微胶质细胞在其中的作用,尚不完全清楚。该研究通过空间转录组学和单细胞RNA测序技术,探讨了Aβ免疫治疗在阿尔茨海默病(AD)大脑中的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