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ue-cli-subapp

脑卒中与肩手综合征(SHS)

2025-04-04 神经科学论坛 神经科学论坛

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常见,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发病率高。其发病与多因素有关,分三期。西中医有多种疗法,联合疗法效果佳,综合康复需多措施,未来仍存挑战。

论坛导读: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 SHS)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以肩部疼痛、手部水肿、关节活动受限及后期肌肉萎缩为主要特征,严重影响患者上肢功能康复与生活质量。研究显示,SHS的发病与交感神经过度激活、炎症反应及生物力学失衡密切相关;中西医结合治疗(如中药熏蒸、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在缓解疼痛、改善微循环及功能恢复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未来需进一步优化诊疗规范,推动早期干预与精准康复。

脑卒中后SHS的发病率高达30%,若未及时干预可导致永久性残疾。SHS最早两周即可出现,一般会发生在卒中后1-3个月,有28%的患者肩手痛发生在卒中两周后,87%的患者发生在卒中后两个月,病后六个月80%的患者肩手痛得到缓解。尽管近年来康复医学与中医疗法取得显著进展,但其发病机制复杂、治疗手段多样,临床仍面临疗效差异大、复发率高等问题。

发病机制 

神经机制  

SHS的发生与交感神经系统失调密切相关。卒中后中枢神经损伤可导致交感神经异常兴奋,引发血管痉挛、局部缺血及疼痛敏化。研究显示,血清内皮素-1(ET-1)水平升高与疼痛程度呈正相关,而一氧化氮(NO)水平下降进一步加重微循环障碍。

血管与炎症机制  
卒中后肢体制动导致静脉回流受阻,炎性因子(如TNF-α、IL-6)释放增加,引发局部水肿和痛觉过敏。此外,血管运动中枢损伤使患肢血管舒缩功能紊乱,加剧组织缺氧与代谢产物堆积。

生物力学因素

肩关节半脱位、异常运动模式及肌肉痉挛可造成软组织损伤,形成“疼痛-制动-萎缩”恶性循环。

临床表现与诊断 

SHS分为三期:

Ⅰ期(急性期):肩手部疼痛、水肿,皮温升高;

Ⅱ期(营养障碍期):皮肤萎缩、关节僵硬;  

Ⅲ期(萎缩期):肌肉萎缩、手指挛缩畸形。  

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评估及血液流变学检测(如ET-1、NO水平)。

西医治疗现状 

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短期缓解疼痛,但无法改善神经功能。  

糖皮质激素:用于急性期炎症控制,长期使用副作用显著。

物理治疗  

冷热交替疗法:通过温度刺激改善局部循环;  

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缓解肌肉痉挛,预防萎缩。

神经介入治疗  

星状神经节阻滞:抑制交感神经兴奋,临床有效率达70%。

中医治疗

中药熏蒸  

通过温热效应与药物渗透双重作用,选用桂枝、川芎等活血化瘀中药,可显著改善局部循环。临床试验显示,熏蒸联合康复训练的总有效率达90%。

针刺疗法 

毫针刺法:如“凤凰展翅针法”(内关透外关)可降低ET-1水平,改善上肢功能(总有效率93.3%)。  
芒针透刺:针对深部经络,治疗肩髃透臂臑等穴位,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有效率90%)。 电针疗法:低频电针(2 Hz)可调节交感神经,降低疼痛评分。

联合疗法 

针刺+康复训练:恢刺经筋结点结合PNF技术,有效剥离组织粘连,总有效率80%。  
刺络放血+常规治疗:十二井穴放血可降低血液黏度,总有效率90%。

综合康复策略 

早期干预  

卒中后2周内启动康复治疗,可显著降低SHS发生率。推荐“康复关口前移”策略,结合社区与家庭康复。

多学科协作  

整合神经内科、康复科及中医科资源,制定个性化方案。例如,西医控制炎症、中医改善循环、康复训练恢复功能。

技术创新  

悬吊训练与神经调控技术:增强核心肌群稳定性,促进神经可塑性。  

智能穿戴设备:实时监测患肢活动,优化康复计划。

未来挑战与展望 

当前研究存在以下问题:  

1.机制研究不足:炎症与神经交互作用需进一步阐明;

2.疗效评价标准化缺失:需建立多维度评估体系(如生物标志物+功能量表)。

结语  

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需多学科协作,结合患者分期特点选择个体化方案。中医针刺与康复训练的联合应用展现了显著优势,但需进一步规范操作标准及疗效评价体系。随着“百万减残工程”的推进,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有望成为降低卒中致残率的核心策略。

参考文献

Huang T, et al. Effectiveness of acupuncture for pain relief in shoulder-hand syndrome after stroke: a systematic evaluation and Bayesian network meta-analysis. Front Neurol. 2023 Nov 17;14:1268626. doi: 10.3389/fneur.2023.1268626. 

王共强,胡纪源,洪铭范,李凯,杨任民. 急性脑梗死并发肩手综合征115例:相关因素回顾分析[J]. 中国临床康复,2004,(22):4414-4415.

Santamato A, et al.Role of biphosphonates and lymphatic drainage type Leduc in the 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 (shoulder-hand syndrome). Pain Med. 2009 Jan;10(1):179-85. doi: 10.1111/j.1526-4637.2008.00539.x.

Monsour M, Rodriguez RA, Sheikh A, Campbell TM. Patient tolerability of suprascapular and median nerve block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in in post-stroke shoulder-hand syndrome. Neurol Sci. 2021 Mar;42(3):1123-1126. doi: 10.1007/s10072-020-04816-5. 

你可能还想了解: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59037, encodeId=fef6225903ead,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a2ae3e9175e'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发病机制#</a> <a href='/topic/show?id=6343125e24f1'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卒中后肩手综合征#</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2,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25724, encryptionId=6343125e24f1, topicName=卒中后肩手综合征), TopicDto(id=37917, encryptionId=a2ae3e9175e, topicName=发病机制)],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hu Apr 03 23:25:17 CST 2025, time=2025-04-03, status=1, ipAttribution=)]

相关资讯

痤疮发病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文章详细阐述痤疮发病机制,包括皮脂分泌及脂质代谢与炎症(涉及多种通路及因子)、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及微粉刺形成、痤疮丙酸杆菌与免疫炎症反应,最后提出治疗新思路及展望。

雄激素性脱发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概述雄激素性脱发病因及发病机制,包括毛发生长周期、雄激素水平、受体、遗传、血液流变学和生活习惯等,是多基因疾病,相关研究待深入。

颈肩疼痛、脖子僵?可能是早期颈椎病

颈型颈椎病是最早期颈椎病,介绍其发病机制、病因、诱因、症状、检查方法和治疗方式,主要以保守治疗为主,还提及了预防措施。

一根绳撑师魂!她无法站立,拽着绳子讲课,只因身患重病

朱幼芳患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症仍坚持授课,介绍该病症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目前缺乏有效阻止病情进展方法。

“无处安放”的双腿——解读不宁腿综合征

本文介绍不宁腿综合征,包括定义、分类、发病机制、症状、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如补充铁剂、用药、非药物治疗等。

内囊预警综合征(ICWS)

内囊预警综合征是少见的神经科急症,以反复短暂性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为特征,易进展为内囊梗死。本文阐述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强调预警意义,指出需精准干预防卒中。

致命的吻!接吻就过敏,甚至致命,正值妙龄的她,对男友有这样的三项规定

本文介绍罕见病肥大细胞活化症,包括发病机制、分类、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患者奎恩因该病对亲吻有严格规定。

女性型秃发治疗最新进展

女性型秃发(FPHL)虽不影响寿命,但影响容貌与社交。其发病机制与遗传、性激素等有关,临床特点为头皮毛发稀疏。治疗以延缓进展、促毛发生长为目的,有一般治疗、药物、物理等多种疗法。

慢性光化性皮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慢性光化性皮炎是慢性、复发性、难治性皮肤病,介绍其临床表现,阐述发病机制,包括紫外线、变应原、免疫应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屏障受损等多方面因素,指出分子水平研究及靶向药研发是趋势。

李吉/邓智利/汪犇/聂青联合团队《自然·通讯》:揭示玫瑰痤疮发病新机制

该研究利用单细胞转录组学分析联合动物及细胞疾病模型揭示了玫瑰痤疮患者皮肤驻留细胞群的异常改变,及成纤维细胞在该病发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及调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