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ue-cli-subapp

脑梗后出血性转化真的影响康复吗?PACIFIC-STROKE研究带来新见解

2025-04-14 MedSci原创 MedSci原创

决定长期功能结局的首要因素仍是初始梗死的严重程度和部位,而非后续是否出现影像学上的出血改变

在神经科医生的日常工作中,脑梗死后出现的出血性转化(HI)总是让人心头一紧——这些在磁共振影像上呈现的渗血信号,是否预示着患者更差的康复前景?这个问题困扰着全球卒中领域的专家。PACIFIC-STROKE研究的二次分析给出了令人意外的答案:在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影像学发现的出血性转化并未显著影响患者90天后的功能恢复。

这项覆盖全球多中心的研究,重新审视了1745名接受规范抗血小板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数据,所有入组患者在发病120小时内均完成了脑部磁共振检查,其中437例患者被检测出不同程度的出血性转化。当研究人员剥离了卒中严重程度、梗死面积等干扰因素后,一个颠覆传统认知的结论浮出水面:那些让医生们忧心忡忡的影像学出血表现,可能只是疾病演进过程中的"过客"而非预后的"裁判官"。

研究设计体现了循证医学的严谨性。科学家们采用海德堡出血分级标准,将出血性转化明确区分为HI-1型(点状出血)和HI-2型(融合性出血但无占位效应),并排除了具有明确血肿形成的 parenchymal hemorrhage 病例。在1544例最终纳入分析的患者中,16.1%存在HI-1型改变,12.2%表现为HI-2型改变,剩余71.7%患者则未发现任何出血征象。令人惊讶的是,三组患者在90天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上的差异微乎其微:无出血组23.0%患者预后不良,HI-1型组为27.4%,HI-2型组为25.9%。这种差距在经过多变量逻辑回归调整后完全失去了统计学意义——HI-1型的调整后比值比仅为1.05,HI-2型甚至低至0.88,置信区间均跨越1.0。这意味着,出血性转化的存在与否,与患者最终能否独立行走、自理生活几乎没有关联。

在传统观念中,HI-2型因出血范围更大,理应带来更差的神经功能缺损。但实际数据却显示,这类患者的预后反而略优于HI-1型(25.9% vs 27.4%)。研究人员推测,这可能与HI-2型多发生于较大面积梗死灶内有关——当脑组织已遭受严重损伤时,额外的出血转化或许只是"雪上加霜"而非"致命一击"。另一个关键发现是,不同磁敏感序列(SWI或GRE)的检测结果并不影响最终结论,这消除了影像学方法学差异对研究结果的干扰。这些发现共同指向一个核心观点:对于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决定长期功能结局的首要因素仍是初始梗死的严重程度和部位,而非后续是否出现影像学上的出血改变。

这项研究对临床实践具有深远启示。在急诊室里,当磁共振报告显示"出血性梗死"时,医生往往面临两难抉择:继续抗血小板治疗可能加重出血,停药又可能增加再梗风险。PACIFIC-STROKE研究的数据给予了临床医生更多信心——在规范抗栓治疗下出现的出血性转化,不应作为调整治疗方案的唯一依据。

原始出处

Chen CH,  et al. Hemorrhagic Infarction Does Not Worsen Functional Outcomes in Noncardioembolic Ischemic Stroke-Secondary Analysis From PACIFIC-STROKE. Stroke. 2025 Apr 8. doi: 10.1161/STROKEAHA.124.049188.

你可能还想了解: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60412, encodeId=f0c6226041229,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fa10e93597f'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缺血性卒中#</a> <a href='/topic/show?id=16b05108159'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心源性卒中#</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2,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51081, encryptionId=16b05108159, topicName=心源性卒中), TopicDto(id=79359, encryptionId=fa10e93597f, topicName=缺血性卒中)],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Mon Apr 14 13:59:43 CST 2025, time=2025-04-14, status=1, ipAttribution=)]

相关资讯

JAHA:房颤诊断年龄与缺血性卒中风险的关系

房颤(AF)是全球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其发病率和患病率均在上升。房颤诊断年龄越小,随后发生缺血性中风的风险越高。

Stroke:卒中类型、缺血性卒中亚型与卒中后认知轨迹之间的关系

无论是缺血性中风还是出血性中风,患者在多个认知领域(包括全球认知功能、执行功能和记忆功能)均表现出显著的认知功能下降。

揭秘黄熊方:网络药理学揭示其治疗中风的神奇力量!

文章探究了HXF治疗IS的有效成分及潜在机制。

论文解读|Peng Lei/Qing-Zhang Tuo教授团队揭示铁在缺血性中风再灌注早期促进铁死亡和坏死性凋亡

该研究揭示了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早期铁死亡、坏死性凋亡和细胞凋亡的激活顺序及相互作用,并发现铁离子在铁死亡和坏死性凋亡之间起着重要的连接作用。

西南交通大学郭星、周绍兵教授Biomaterials:抑制星形胶质细胞LCN2促使其向A2表型转换: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新策略

缺血性卒中中,星形胶质细胞 A1 表型有害,A2 有益。研究发现 AP@R 纳米平台可抑制 Lcn2,使星胶 A1 向 A2 极化,缓解炎症与修复血脑屏障,为治疗带来新策略。

JAHA:神经胶质生物标志物在未接受口服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和其它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中的作用

在未接受口服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中,NFL是唯一与缺血性卒中和死亡风险显著且独立相关的神经胶质生物标志物。

JAMA封面两篇:杨清武、资文杰教授团队证实大血管闭塞导致急性卒中经血栓切除术再用溶栓,患者无获益(POST-UK和POST-TNK研究)

证明了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经血栓切除术实现近乎完全至完全再灌注后,动脉内辅助注射尿激酶和动脉内辅助注射替奈普酶的无效性,但也有效证明了该治疗方式的安全性。

Stroke: 一项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揭开脑卒中后尿失禁的神经机制

40%的脑卒中患者会在发病后3个月内出现尿失禁,其中近半数症状持续超过一年。

Circ Res:张宏冰/王婧教授团队揭示靶向高尔基膜蛋白1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和机制

“GOLM1 Promotes Atherogenesis by Activating Macrophage EGFR-ERK Signaling Cascade”的研究论文,揭示了GOLM1在动脉粥

【综述】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后无效再通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笔者对无效再通的机制及其基线特征、血液、影像学等标志物进行总结,以期帮助临床医师早发现、早识别无效再通患者,为预防和治疗无效再通提供思路。

拓展阅读

人类遗传学揭示凝血蛋白靶点:缺血性卒中预防的新方向

这一发现不仅深化了我们对卒中发病机制的理解,还为新型抗凝药物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线索。

Stroke: 一项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揭开脑卒中后尿失禁的神经机制

40%的脑卒中患者会在发病后3个月内出现尿失禁,其中近半数症状持续超过一年。

揭秘黄熊方:网络药理学揭示其治疗中风的神奇力量!

文章探究了HXF治疗IS的有效成分及潜在机制。

Stroke:卒中类型、缺血性卒中亚型与卒中后认知轨迹之间的关系

无论是缺血性中风还是出血性中风,患者在多个认知领域(包括全球认知功能、执行功能和记忆功能)均表现出显著的认知功能下降。

Circ Res:张宏冰/王婧教授团队揭示靶向高尔基膜蛋白1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和机制

“GOLM1 Promotes Atherogenesis by Activating Macrophage EGFR-ERK Signaling Cascade”的研究论文,揭示了GOLM1在动脉粥

JAHA:房颤诊断年龄与缺血性卒中风险的关系

房颤(AF)是全球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其发病率和患病率均在上升。房颤诊断年龄越小,随后发生缺血性中风的风险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