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ue-cli-subapp

人类遗传学揭示凝血蛋白靶点:缺血性卒中预防的新方向

2025-04-15 MedSci原创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这一发现不仅深化了我们对卒中发病机制的理解,还为新型抗凝药物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线索。

凝血系统在血栓形成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但长期以来,人们对其在静脉血栓栓塞(VTE)和动脉缺血性卒中(如脑梗死)中的作用差异了解有限。虽然凝血蛋白的浓度和功能个体差异已被确认为VTE的重要风险因素,但它们与动脉缺血性卒中的关系仍不明确。最近,一项基于大规模遗传学数据的研究为这一问题提供了全新视角,科学家们利用孟德尔随机化和共定位分析技术,成功锁定了5种与缺血性卒中风险密切相关的凝血蛋白,为精准预防卒中提供了潜在的干预靶点。

这项研究整合了来自deCODE(35,559人)和英国生物银行(UK Biobank,46,218人)的血液蛋白水平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并结合了VTE风险的大规模遗传数据(81,190例病例和1,419,671例对照)。所有参与者均为欧洲血统,以确保遗传背景的一致性。研究人员首先确定了30种凝血因子的遗传代理指标(genetic proxies),这些指标能模拟凝血蛋白的终身变化,从而评估它们对缺血性卒中风险的影响。随后,他们利用GIGASTROKE联盟的数据(62,100例卒中病例和1,234,808例对照),分析了这些凝血蛋白与不同缺血性卒中亚型(如心源性栓塞、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和小血管卒中)的关联。

研究结果令人振奋:在30种凝血因子中,有5种蛋白的遗传代理指标与缺血性卒中风险显著相关,且主要影响心源性栓塞亚型。凝血因子XI(FXI)每增加1个标准差,心源性卒中风险上升31%(OR=1.31);高分子量激肽原(HK)升高与19%的风险增加相关(OR=1.19);凝血酶原(Prothrombin)的影响更为显著,风险增幅高达83%(OR=1.83)。此外,可溶性PROCR(蛋白C受体)表现出保护作用,其水平升高可降低12%的心源性卒中风险(OR=0.88)。而γ′纤维蛋白原(γ′ fibrinogen)的降低则与卒中风险增加44%相关(OR=1.44)。值得注意的是,γ′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原还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相关,但没有任何凝血蛋白与小血管卒中风险显著关联。相比之下,部分凝血因子(如蛋白C、蛋白S、因子V和因子VII)仅与VTE相关,而与动脉卒中无关,这揭示了凝血系统在静脉和动脉血栓形成中的不同作用机制。

这一发现不仅深化了我们对卒中发病机制的理解,还为新型抗凝药物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线索。例如,凝血因子XI抑制剂近年来已成为抗凝治疗的研究热点,因其可能降低血栓风险而不增加出血倾向。本研究的遗传学证据进一步支持FXI作为缺血性卒中干预的潜在靶点。同样,PROCR的保护作用提示,增强蛋白C通路可能有助于预防心源性卒中。此外,γ′纤维蛋白原的发现为探索纤维蛋白原调控药物提供了新方向。这些靶点的精准干预,未来可能使特定卒中高危人群(如房颤患者)受益,同时避免传统抗凝治疗(如华法林或直接口服抗凝剂)带来的出血风险。

 

参考文献:

Daghlas I, Karhunen V, Kim AS, Gill D. Application of Human Genetics to Prioritize Coagulation Cascade Protein Targets for Ischemic Stroke Prevention. Stroke. 2025 Apr 6. doi: 10.1161/STROKEAHA.124.049808.

你可能还想了解: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60409, encodeId=6027226040992,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fa10e93597f'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缺血性卒中#</a> <a href='/topic/show?id=8516552389b'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抗凝药#</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0,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55238, encryptionId=8516552389b, topicName=抗凝药), TopicDto(id=79359, encryptionId=fa10e93597f, topicName=缺血性卒中)],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Mon Apr 14 13:35:10 CST 2025, time=2025-04-14,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JAHA:房颤诊断年龄与缺血性卒中风险的关系

房颤(AF)是全球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其发病率和患病率均在上升。房颤诊断年龄越小,随后发生缺血性中风的风险越高。

Stroke:卒中类型、缺血性卒中亚型与卒中后认知轨迹之间的关系

无论是缺血性中风还是出血性中风,患者在多个认知领域(包括全球认知功能、执行功能和记忆功能)均表现出显著的认知功能下降。

揭秘黄熊方:网络药理学揭示其治疗中风的神奇力量!

文章探究了HXF治疗IS的有效成分及潜在机制。

论文解读|Peng Lei/Qing-Zhang Tuo教授团队揭示铁在缺血性中风再灌注早期促进铁死亡和坏死性凋亡

该研究揭示了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早期铁死亡、坏死性凋亡和细胞凋亡的激活顺序及相互作用,并发现铁离子在铁死亡和坏死性凋亡之间起着重要的连接作用。

JAHA:神经胶质生物标志物在未接受口服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和其它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中的作用

在未接受口服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中,NFL是唯一与缺血性卒中和死亡风险显著且独立相关的神经胶质生物标志物。

JAMA封面两篇:杨清武、资文杰教授团队证实大血管闭塞导致急性卒中经血栓切除术再用溶栓,患者无获益(POST-UK和POST-TNK研究)

证明了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经血栓切除术实现近乎完全至完全再灌注后,动脉内辅助注射尿激酶和动脉内辅助注射替奈普酶的无效性,但也有效证明了该治疗方式的安全性。

脑梗后出血性转化真的影响康复吗?PACIFIC-STROKE研究带来新见解

决定长期功能结局的首要因素仍是初始梗死的严重程度和部位,而非后续是否出现影像学上的出血改变

Stroke: 一项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揭开脑卒中后尿失禁的神经机制

40%的脑卒中患者会在发病后3个月内出现尿失禁,其中近半数症状持续超过一年。

【综述】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后无效再通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笔者对无效再通的机制及其基线特征、血液、影像学等标志物进行总结,以期帮助临床医师早发现、早识别无效再通患者,为预防和治疗无效再通提供思路。

Circ Res:张宏冰/王婧教授团队揭示靶向高尔基膜蛋白1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和机制

“GOLM1 Promotes Atherogenesis by Activating Macrophage EGFR-ERK Signaling Cascade”的研究论文,揭示了GOLM1在动脉粥

拓展阅读

BMJ:口服抗凝药 vs 肝素预防非心脏大手术后静脉血栓

与不积极的血栓预防相比,大型外科手术后使用直接口服抗凝剂和低分子肝素可降低静脉血栓风险,但出血风险也相应提高。相比之下,直接口服抗凝剂较低分子肝素更具优势。

当房颤遇上冠心病,抗栓治疗如何选?

在启动抗栓治疗前,应对患者的血栓栓塞/缺血风险和出血风险进行评估。推荐使用CHA2DS2-VASc评分对患者进行抗凝治疗的评估;可使用HAS-BLED评分对患者进行出血风险评估。

Eur Heart J: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持续服用口服抗凝药的预测因子、时间进程和结局

至少四分之一的NVAF患者在4年内未持续使用OAC,这与缺血性卒中预防效果不佳有关。明确这类患者的基线特征可能有助于识别具有非持续性使用OAC风险的患者。

AP&T: 直接口服抗凝药和维生素K拮抗剂在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性中的比较

华法林是国内唯一的维生素K拮抗剂,它几十年以来一直是治疗急性静脉血栓栓塞(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标准药物。

房颤患者卒中预防:选择新型口服抗凝药还是左心耳封堵术?从循证医学证据到临床实践

房颤患者卒中风险是正常人的5倍,而每5个脑卒中患者中就有一个是由房颤所引起的;房颤患者卒中具有高致死性、高致残性、高复发性的特点,十分凶险。

Stroke:口服抗凝药的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

与不使用OAC相比,接受血管内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使用OAC与有症状的颅内出血风险增加或功能预后更差无关。因此,事先使用OAC不应成为血管内治疗的禁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