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lecular Psychiatry:来自真实临床环境的洞察,氯胺酮诱导的双相障碍患者解离状态的神经生理学相关性

2025-01-19 xiongjy MedSci原创 发表于陕西省

本研究探讨了氯胺酮在双相障碍抑郁症患者中诱导的急性神经生理变化,发现氯胺酮显著降低了低频谱功率,并增加了γ波振荡功率。此外,氯胺酮引起的EEG变化在晚期反应者中表现出更显著的变化。

双相障碍(BD)作为一种严重的情感障碍,通常伴随有治疗难度大的抑郁症状。近年来,氯胺酮作为一种解离性麻醉剂,因其在治疗抗药性抑郁症(TRD)和双相抑郁症中的潜力而备受关注。氯胺酮的神经生理机制仍不完全明确,尤其是其在双相障碍患者中的作用。本研究旨在通过脑电图(EEG)生物标志物探索氯胺酮在双相抑郁症中的急性神经生理变化,重点考察氯胺酮诱导的解离状态及其治疗反应的神经生理基础。

本研究纳入了30名正在接受氯胺酮治疗的双相障碍住院患者,所有患者均存在治疗抵抗性抑郁症。患者接受了0.5至1mg/kg的亚麻醉剂量氯胺酮静脉输注,并在输注过程中进行EEG记录,使用临床解离状态量表(CADSS)评估其主观效果。EEG信号提取了节律性和非节律性的特征,分析了氯胺酮对脑电活动的影响。根据患者在治疗后的反应速度,患者被分为早期反应者(ER)和晚期反应者(LR)。结果表明,氯胺酮显著减少了低频谱功率密度,同时增加了γ波振荡功率。此外,氯胺酮还导致功率谱斜率趋平,表明大脑动态出现了变化,尤其是在高频段,表现为脑信号熵的增加。值得注意的是,晚期反应者在EEG变化上较早期反应者表现出更显著的变化,提示治疗敏感性的表型差异。

figure 1

图1 研究设计与功率谱分析

该研究的结果为理解氯胺酮在双相抑郁症中的神经生理效应提供了重要见解,强调了EEG生物标志物在评估氯胺酮治疗机制中的潜力。这些发现为氯胺酮治疗的个性化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尤其是在预测治疗反应和优化治疗策略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figure 2

图 2: 脑电信号的节律特征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样本量较小,以及使用了未经验证的CADSS翻译版本,这可能影响了结果的解释。此外,虽然氯胺酮引起的EEG信号变化与患者的主观体验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并未在多重比较校正后得到稳健的结论。

图 3

图 3:EEG 信号的心律失常特征

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验证这些发现,探索氯胺酮引起的解离体验与神经生理变化之间的关系,并探索更加精确的测量工具,以便更好地捕捉氯胺酮对意识状态的变化。

原始出处:

Agnorelli, C., Cinti, A., Barillà, G., Lomi, F., Scoccia, A., Benelli, A., Neri, F., Smeralda, C. L., Cuomo, A., Santarnecchi, E., Tatti, E., Godfrey, K., Tarantino, F., Fagiolini, A., & Rossi, S. (2025). Neurophysiological correlates of ketamine-induced dissociative state in bipolar disorder: insights from real-world clinical settings. Molecular Psychiatry. https://doi.org/10.1038/s41380-025-02889-2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48713, encodeId=121b2248e1355,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35136411609'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氯胺酮#</a> <a href='/topic/show?id=c91a6542db'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EEG#</a> <a href='/topic/show?id=46331234e389'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解离状态#</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22,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6542, encryptionId=c91a6542db, topicName=EEG), TopicDto(id=64116, encryptionId=35136411609, topicName=氯胺酮), TopicDto(id=123473, encryptionId=46331234e389, topicName=解离状态)],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Sat Jan 18 22:27:50 CST 2025, time=2025-01-18, status=1, ipAttribution=陕西省)]
    2025-01-18 梅斯管理员 来自陕西省

相关资讯

Psychiatry Research:静脉注射低剂量氯胺酮治疗难治性抑郁症

静脉注射低剂量氯胺酮治疗对 MDD-TRD 患者的抑郁症状和 SI 的治疗有效、快速且耐受性良好。

Molecular Psychiatry:低剂量氯胺酮输注对治疗抵抗性抑郁症患者的丘脑皮层功能连接及快速抗抑郁和抗自杀效应的研究

低剂量氯胺酮输注能改变治疗抵抗性抑郁症患者的丘脑皮层功能连接。然而,这些功能连接变化与临床症状变化之间的关联未达到统计显著性。

【话险危夷】输注低剂量氯胺酮对开胸心脏手术患儿使用阿片类药物的影响:一项随机对照双盲研究

本文章研究了一项关于输注低剂量氯胺酮对接受开胸心脏手术儿童的围手术期阿片类药物用量和术后恢复的影响,并发表于《Journal of Clinical Anesthesia》。

当氯胺酮与镇静药物联用时,麻醉医生一定要避免出现氧饱和度下降!

氯胺酮用于手术镇静时与氧饱和度下降和出院后到疗养机构的风险增加相关,且这种效应是剂量依赖性的,并且在虚弱患者中风险增加。

Psychiatry Research:氯胺酮与电休克治疗重度抑郁发作的meta分析

电痉挛疗法(ECT)是治疗重体发作的金标准,特别是在对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它通过调节默认模式网络和体感运动网络中的功能连接来达到治疗效果。

Nat Med:2期临床试验证实口服氯胺酮也能有效抗抑郁!

自1960年代问世以来,氯胺酮(Ketamine)不仅是临床上广泛使用的麻醉剂,也因使用后会使人产生身心分离的幻觉而成为风靡欧美的毒品(俗称“K粉”)。在上世纪70年代已经有研

抗抑郁新药氯胺酮作用机制及临床最新研究

氯胺酮治疗有望改善 MDD-TRD 患者的神经认知功能,包括处理速度、记忆、执行功能、注意力和情绪加工方面的改善。

Transl Psychiatry:从家族史到脑电波:解析影响氯胺酮和依氯胺酮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

结合临床和生物标志物的多变量预测模型显示出较大的潜力,但仍需要更大样本的研究来验证这些模型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