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ue-cli-subapp

DCR:结肠癌手术后的肠功能障碍

2024-12-19 xuyihan MedSci原创 发表于陕西省

结肠切除术后的肠道功能基本保持完整,只有少数患者报告有显著困扰。不良结局在女性中更为常见。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癌症类型之一。根治性治疗通常包括手术切除受累肠段,然后进行吻合。对于许多直肠癌患者而言,直肠切除会导致肠道功能受损,称为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直肠癌术后的功能损害已得到证实;然而,尚未有研究对结肠癌术后的肠道功能进行评估。现有的大多数研究都是由相对较小的患者队列组成,采用回顾性或横断面设计。最近的一项荟萃分析仅限于对随时间推移的症状进行的描述性分析,而且由于数据异质性和缺乏纵向研究,无法解决右侧和左侧切除术之间的差异。然而,一些研究提示,左侧或乙状结肠切除术后,患者主要出现便秘相关症状,而接受右侧切除术的患者经常报告排便次数增加、稀便或水样便、便急和失禁。也有人提出,结肠切除术对肠道功能的影响很小,因为研究发现患者的功能结局与一般人群相似。结肠癌生活质量(QoLiCOL)研究是一项对接受治疗的结肠癌患者的功能结局和生活质量进行的观察性、前瞻性、纵向、多中心研究。这项研究比较了右侧和左侧切除术后1年和3年的肠功能和相关困扰。

这项研究于2015-2019年在瑞典和丹麦的21家外科中心开展。所有接受右半结肠或左半结肠切除术的患者均符合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包括年龄小于18岁、有认知障碍或不能理解瑞典语/丹麦语。患者在诊断时、1年和3年后完成了广泛的问卷调查。临床数据由国家质量登记系统补充。评估了低位前切除综合征评分、特异性肠道症状和患者报告的痛苦。

在1221例患者中(83%的缓解率),17%在两种类型切除术后1年报告了严重的低位前切除综合征;3年时的结果一致(右侧17%,左侧16%)。从长期来看,不同切除类型之间唯一的显著差异是右侧切除后稀便发生率高。总体而言,不到五分之一的患者经历过痛苦,女性报告的症状更频繁,痛苦更大。特别是,失禁和稀便与痛苦密切相关。

这项研究表明,结肠切除术后的肠道功能基本保持完整,只有少数患者报告有显著困扰。不良结局在女性中更为常见。右半结肠癌切除术后稀便的发生情况以及失禁、稀便和痛苦之间的关联强调了在评估结肠癌患者时,需要进行术后评估,并进行比低位前切除综合征评分更彻底的评估。

原始出处:

Sandberg SJ, Park JM, Tasselius VA, Angenete E. Bowel Dysfunction After Colon Cancer Surgery: A Prospective, Longitudinal, Multicenter Study. Dis Colon Rectum. 2024 Oct 1;67(10):1322-1331. doi: 10.1097/DCR.0000000000003358. Epub 2024 Jun 20. PMID: 38902840; PMCID: PMC11373893.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43575, encodeId=fced22435e5d0,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3263e877271'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结肠癌#</a> <a href='/topic/show?id=b8111225e8a6'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术后肠功能障碍#</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25,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22578, encryptionId=b8111225e8a6, topicName=术后肠功能障碍), TopicDto(id=78772, encryptionId=3263e877271, topicName=结肠癌)],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hu Dec 19 19:59:03 CST 2024, time=2024-12-19, status=1, ipAttribution=陕西省)]

相关资讯

汇总:TILs治疗实体瘤效果显著:肺癌、肝癌、结肠癌、宫颈癌、卵巢癌

TIL疗法是指从肿瘤组织中分离天然浸润淋巴细胞,然后在受控实验室环境中进行体外扩增以增强其功能,这些优化的淋巴细胞随后被重新注入患者体内。由于TIL疗法具有几个显著优势,包括增强肿瘤归巢能力和降低靶向

读书报告 | NICHE-2研究: 局部晚期错配修复缺陷结肠癌的新辅助免疫治疗

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新辅助治疗局部晚期dMMR结肠癌患者具有可接受的安全性,并获得高比例患者的病理缓解。

丁培荣教授:MSI-H结肠癌免疫治疗的临床实践以及思考

本次肿瘤医学论坛特开设了精准精进结直肠治疗新策略为主题的系列公开课,并邀请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丁培荣教授给大家分享关于MSI-H结肠癌免疫治疗的一些临床实践以及思考。

3年无病生存率达100%!新辅助治疗带来新希望 | ESMO 2024

本次更新的数据结果表明,术前对dMMR结肠癌患者采用新辅助治疗后,3年DFS率为100%。

大咖谈 | NEOCAP 研究及病例分享

该研究为dMMR/MSI-H结肠癌患者的器官功能保全提供了重要循证医学证据,有望改变这类肿瘤的治疗格局。

结肠癌术后11年肝转移,64岁女子再战恶性肿瘤:依从性较差,治疗不走“寻常路”?

介绍一位64岁晚期结肠癌肝转移患者的治疗过程,包括多轮治疗、MDT讨论及相关问题探讨,强调MDT参与和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七年较量:一例结肠癌多发转移标准多线长周期病例分享

介绍一结肠癌患者的多线治疗经过,包括外院及本院治疗,专家从各专业角度讨论,涉及优化、放疗、全程管理等,患者最终去世。

【临床启示录】肿瘤科病例专区分享,临床医生不可不看

探索肿瘤科的最新进展,我们精选了一系列引人深思的病例,展现了医疗技术与人文关怀的完美融合。每一个案例,都是患者、医生与科技共同编织的生命篇章。点击阅读,与我们一起踏上这场探索与希望的旅程!

Nature:警惕该益生菌,有引发DNA损伤从而增加癌症发生的风险

益生菌受推崇,但研究发现某些大肠杆菌菌株可促结肠癌。介绍 Jans 等在 Nature 发表研究亮点,如揭示细菌与宿主细胞结合引发 DNA 损伤等,探讨其临床相关性、科研启发及相关评论文章。

结肠癌肝转移,既往丙肝病史,66岁男性治疗效果如何?| MDT病例分享

66 岁男性横结肠腺癌 IV 期患者,KRAS/NRAS/BRAF 野生型,经多种治疗生存四年多。讨论右半结肠癌靶向选择及肝脏病灶管理,强调多学科协作及局部治疗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