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较量:一例结肠癌多发转移标准多线长周期病例分享

2024-07-23 肿瘤医学论坛 肿瘤医学论坛 发表于上海

介绍一结肠癌患者的多线治疗经过,包括外院及本院治疗,专家从各专业角度讨论,涉及优化、放疗、全程管理等,患者最终去世。

01 病例介绍

患者基本情况

患者:男,69岁

主诉:腹痛2天

现病史:患者于2015年10月因“腹痛2天”考虑“升结肠癌并穿孔”在外院行右半结肠切除术+腹腔冲洗置管引流术,术后病理回报:1、(右半结肠)中分化腺癌,侵及浆膜层;(上、下切缘及阑尾)未见癌;自检肠旁淋巴结未见转移性癌(0/3);2、(右半结肠)穿孔。免疫组化结果:MSH2(+),MSH6(+),MLH1(+),PMS2(+)。

既往史:否认慢性肝炎、肝病病史。否认恶性肿瘤家族史。

术后体格检查:PS评分1分。神清,皮肤巩膜无明显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触及肿大。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全腹未触及肿物,移动性浊音阴性,听诊肠鸣音正常。

初步诊断:右半结肠中分化腺癌pT3N0M0 IIA期 pMMR

外院治疗经过

术后辅助治疗:mFOLFOX6方案治疗12周期。

定期复查:

2020.04.01腹部彩超示:肝内实性团块,考虑转移性Ca可能性大。

2020.04.13胸部及肝脏CT平扫+增强示:1、右肺下叶及左肺上叶、下叶可见多发结节,性质待定。2、肝右叶低密度灶考虑肝转移瘤可能性大。

全身骨显像示:右侧第10后肋和L5椎体异常浓聚灶,不除外骨转移瘤。

基因检测结果:KRAS、NRAS、BRAF野生型,PD-L1中表达(具体不详)。

晚期一线(外院):

于2020.04.16至2020.05.06行FOLFIRI+贝伐珠单抗治疗2疗程。

晚期二线(外院):

治疗后出现肝右叶新发低密度灶,考虑肝转移瘤可能性大。

于2020.05.26至2020.07.04行贝伐珠单抗+奥沙利铂+卡培他滨治疗3周期副作用:输注奥沙利铂(第3周期)过程中出现喉头水肿、呼吸困难、躯干及四肢皮肤发红,予以立即停止药物使用,吸氧,地塞米松等处理后患者缓解。

3周期后复查CT疗效评价PR(具体不详)。

于2020.07.28至2021.06.06予以贝伐珠单抗500mg+卡培他滨1.5 bid d1-14治疗13周期。

晚期三线(外院):

2021.07.03复查影像学提示疾病进展。

患者拒绝行基因检测。

于2021.07.07至2021.07.23予雷替曲塞5mg+西妥昔单抗900mg治疗2周期。(2020.04基因检测:KRAS、NRAS、BRAF野生型)

于2021.08.01出现恶心、呕吐,就诊于外院。

外院CT:2021.08.01上下腹CT平扫:1、结肠癌术后改变,术区未见明确复发征象:腹膜后肿大淋巴结,同前,考虑淋巴结转移。2、空肠不全性梗阻,梗阻点位于空肠远端,多为粘连性梗阻。3、肝右前叶上段混杂密度结节,较前变化不大。疗效评价SD。

肝穿刺活组织检查:

于2021.08.06行肝穿刺活检术。

病理回报:(肝S8段低回声区)腺癌,CDX2(+)、CK7(-)、CK20(+)、Hepa(-)、TTF-1(-)、HER-2(-),免疫表型提示为胃肠道来源。免疫组化结果:MSH2(+),MSH6(+),MLH1(+),PMS2(+)。

后续治疗(外院):

考虑患者为肠癌三线治疗后,合并不全性肠梗阻,局部伤口溃烂,考虑使用西妥昔单抗副反应。

2021.08.17予雷替曲塞5mg化疗,联合瑞戈非尼靶向治疗。

患者因口服瑞戈非尼不良反应(II度手足综合征)拒绝继续用药。

外院治疗经过小结

图片

本院治疗经过

患者于2021.11.24就诊于我院。

患者诉下腹部疼痛,无恶心、呕吐。

PS评分1分,疼痛NRS评分2分。

2021.11.30 MR提示:所示右侧髂骨见斑片状长T2信号影(8-19),大小约2.3cm×1.2cm。考虑转移瘤。

图片

2021.12.02 CT:左侧颈部多发淋巴结肿大,考虑转移。双肺多发结节,考虑转移瘤。 

图片

2021.12.02 CT:肝内多发低密度灶,考虑转移。肝门区及腹膜后多发肿大淋巴结,包绕胰头。

图片

诊断:升结肠癌术后化疗后复发(肝、肺、骨转移)IVB期多线治疗后 KRAS、NRAS、BRAF野生型 HER-2阴性   pMMR

第一次MDT

MDT意见:肿瘤晚期,多程治疗后进展。肝、肺、腹膜后淋巴结、骨转移,为广泛转移。

治疗目的:姑息治疗。

治疗策略:系统性抗肿瘤治疗。

治疗目标: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治疗建议:建议患者再次基因检测(包括RAS、BRAF、HER-2、NTRK、MSI等基因),患者拒绝。

四线治疗:

于2021.12.02至2022.05.16给予信迪利单抗200mg d0(自备)治疗7周期+呋喹替尼3mg qd d1-21;21天为1周期治疗,并唑来膦酸抑制。

复查:

患者于2022.06.15返院,

PS评分1分,疼痛NRS评分2分。

CEA:5.34ng/ml。

2022.06.17 CT:双肺散在结节,考虑转移瘤。左侧颈部多发淋巴结肿大,考虑转移。

图片

2022.06.17 CT:肝内多发低密度灶,大者大小约3.2X3.0cm,较前略缩小,考虑转移。肝门区及腹膜后多发肿大淋巴结(大者约2.4×3.2cm),较前无明显变化,包绕胰头。

图片

2022.06.17 MR:对比2022-03-15日片:右侧髂骨异常信号,较前相仿。膀胱直肠间隙淋巴结肿大1.0cm(新)。腰4椎体骨质破坏(新),考虑转移。

图片

五线治疗:

疗效评价PD。(PFS 6+m)

于2022.06.25开始贝伐珠单抗+TAS-102治疗1周期。

副作用:患者出现大便次数增多,每日10余次,恶心、呕吐。

2022.07.13上腹部CT:肝内多发低密度灶,较前略缩小。患者因经济原因停用TAS-102治疗,要求使用卡培他滨。

于2022.07.19至2022.11.25行贝伐珠单抗7.5mg/kg+卡培他滨1250mg/m2 bid d1-14;21天为1周期方案治疗5周期(继续唑来膦酸抑制骨破坏)。

复查:

PS评分1分,疼痛NRS评分2分。

CEA:87ng/ml。

2022.12.17 CT:对比2022.10.27上下腹片、2022.06.17胸部:肝内多发低密度灶,大者大小约1.7x1.5cm,其内见条状稍高密度影,较前缩小,考虑转移。肝门区及腹膜后多发肿大淋巴结(大者约2.7×2.6cm),部分包绕胰头。右侧髂骨高密度灶,转移瘤不除外。双肺散在结节(直径约0.7cm),较前相仿,考虑转移瘤。所示左侧颈部多发淋巴结肿大(大小约1.8x1.2cm),较前相仿,考虑转移。

图片

2022.12.17 MR:对比2022.06.17 MRI:右侧髂骨异常信号范围较前增大,多考虑转移瘤。膀胱直肠间隙肿大淋巴结较前明显增大2.4cm,请结合临床。腰4椎体骨质破坏考虑转移。

图片

第二次MDT

疗效评价SD。

MDT讨论意见:患者肝、肺、多发淋巴结转移控制(缩小的SD),目前右侧髂骨异常信号范围较前增大,膀胱直肠间隙肿大淋巴结较前明显增大,可考虑联合局部放射治疗+原方案治疗。

因放射治疗等待期长,且患者及家属不同意局部治疗。

患者及家属要求更换治疗方案。

于2023.01.03开始卡瑞利珠单抗200mg d1+TAS-102 30mg/m2 bid d1-5,d8-d12;28天为1周期+呋喹替尼3mg qd d1-21;28天为1周期治疗1周期。

患者渐出现皮肤黏膜黄染,外院检查提示:TBIL:77.4umol/L,DBIL:51.3umol/L,ALT:62.4U/L,AST:108.4U/L(2023.01.29)。

2023.02.11 MRI检查(新1.5T):上腹部(肝胆脾)(平扫):肝内多发结节及肿块影,考虑肿瘤性病变,转移瘤可能,建议增强扫描。肝门区、腹腔及腹膜后多发肿大淋巴结。胆囊体积增大,壁稍增厚,考虑胆囊炎。腹水,腹膜炎。

图片

2023.02.13 CT检查:胸部(平扫):与2022-12-20对比:双肺散在结节(202-54,直径约0.8cm),较前稍增大,增多,考虑转移瘤。双肺多发渗出/感染性病变,较前增多,建议治疗后复查。(新)胸腹壁软组织肿胀。(新)所示左侧颈部多发淋巴结肿大(201-5,大小约1.8x1.2cm),较前相仿,考虑转移。右侧心膈角区淋巴结肿大,短径直径约1.5cm,较前增多、增大。肝脏体积增大,肝内多发低密度灶,边界不清,其内见条状稍高密度影,考虑转移,建议结合腹部检查。肝内胆管扩张。(新)

图片

治疗经过小结

图片

于2023.02.08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腹腔积液置管引流术,于2023.02.14行PTCD引流,抗感染,护肝降酶退黄治疗,白蛋白、血浆等支持治疗,患者氧分压下降,患者转氨酶、胆红素指标进行性升高,患者因肝转移、肝衰竭、呼吸功能衰竭、心功能衰竭而亡。

去世时间:2023.02.25。

02 病例讨论

问题 1:请根据您的专业谈谈该病例的整个治疗过程,有什么可以优化的地方?

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外科-周锐泽:这位患者病情确实复杂。2015年患者因右半结肠穿孔需手术,病理显示ⅡA期。术后,进行了12周期的mFOLFOX6辅助化疗,治疗规范。2020年4月,肿瘤复发,出现转移,当时患者的NGS检测结果为KRAS、NRAS、BRAF野生型,但在整个病例治疗中只用了两个周期的西妥昔单抗,不管是后线出现肝脏、肺、骨转移及腹膜淋巴结转移的情况,也一直在用贝伐珠单抗。依我看,如果出现疾病进展的情况,是否可以把西妥昔单抗重新结合,再尝试使用?虽然这一部分治疗是在外院进行的。2021年就诊杨教授团队后,虽然有疾病进展,但进行了规范的MDT讨论,制定了详细的治疗计划。尽管患者最终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去世,但其生存期长达7年,其中晚期OS获得了3年的存活时间,这得益于杨教授团队的全程管理。

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内科-邓俊:杨教授分享的病例让我深受震撼,全程管理、个体化治疗以及多学科团队的协同作用彰显了医疗的魅力。在我看来,患者从二线至后线治疗,药物其实也是物尽其用了。2023年1月,患者开始使用卡瑞利珠单抗加TAS-102和呋喹替尼的治疗,可能引发了超进展。就我自己的临床经验来看,如果使用免疫治疗,需要评估超进展的高危因素,如年龄和PS评分。一般来说,对于PS评分低的患者,我们会比较慎重使用免疫治疗,一是因为可能得不到理想的获益效果,二是存在超进展风险。

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疗科-汪勇:杨教授的病例展示了真实世界治疗的复杂性和挑战。患者经历了各种治疗手段,尝试了各种药物。“幸福”组合在MSS患者中的应用其实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肺部病灶甚至略有缩小。当然,以我们目前的临床经验来看,MSS患者从免疫治疗中获益的概率不高,但多项研究也显示,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免疫治疗和放疗,在结直肠癌MSS患者中也能够取得一个比较好的病理完全缓解率。对于这个患者,我认为在西妥昔单抗的使用上是有遗憾的,不管是不良反应太大或者是其他的一些副反应,我认为也可以尝试减量以后再挑战,或者使用类似药物,比如鼻咽癌的尼妥珠单抗,应用在这个患者中是不是可以取得相对更好一点的缩瘤效果?我觉得这是值得去探讨的。当然,国内一些类似物,比如西妥昔单抗的类似物会不会在不良反应方面更小一点?也值得我们进一步观察。

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影像科-彭超:首先,患者是以急腹症的情况入院,但只做了CT平扫,建议对急腹症患者进行增强CT扫描,以更全面、更准确评估原发疾病的病变。其次,听杨教授说患者拒绝增强检查,那么在CT平扫的情况下如果是病灶明显增大以及明显增多,可以判定为病变是进展的。但如果只是体积稍微增大,在疗效的评价上可能就不是那么准确。在这种情况下,我建议用磁共振,磁共振除了平扫以外可以加扫功能序列比如说DWI, DWI比CT平扫和磁共振平扫更具敏感性。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如果患者拒绝增强的话,那我们可以用磁共振的平扫加DWI对病变进行比平扫更精确的疗效评估。

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薛凤麟:杨教授提供的这份病例中,患者的治疗过程是比较坎坷的。该患者自2015年被诊断为肠癌,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治疗过程,直至2023年去世。尽管病情曲折,患者有幸接受了规范的治疗,延长了生存期。

肠癌作为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组织学分型多样。组织学分级则根据腺管形成的比例,分为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腺癌。有点遗憾,没看到这个患者的病理学图片,但根据描述推测,患者可能是中分化腺癌。病理报告除了反映肿瘤的组织学分级和分型,同时还需报告肿瘤的浸润深度、脉管浸润情况、切缘情况及肠周淋巴结转移等情况。为了确保病理的TNM分期准确性,一般要求肠周的淋巴结要能够至少检出12 枚。这位患者可能由于一些现实的问题,淋巴结可能确实肉眼比较难检出,淋巴结数量不足12枚,我觉得可能需要引起临床的重视,提醒病理科必要情况下再补取材,同时还需要报告它是否有肠周的癌结节形成,是否有肿瘤的出芽现象也需要在病理报告中得以体现,因为2020年的CSCO指南提到肿瘤出芽是Ⅱ期结肠癌独立的预后的因素。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进行了基因检测,NRAS、KRAS和BRAF结果均为野生型,而PD-L1检测结果不明确。患者还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了错配修复蛋白,四项结果均为阳性。建议在可能的情况下,动员患者进行2B3D-MSI的分子检测。蛋白水平显示MSI未缺失,但有些情况下分子检测结果可能与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不完全一致。总体来看,患者的病理诊断较为明确,但由于患者自身原因,有些分子检测未进行,也是有点遗憾。

问题2:针对该病例,是否考虑在病程中适时加入放疗,例如针对骨转移或肝的问题,以优化治疗效果?

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疗科-汪勇:我认为可以,因为放疗与免疫治疗具有协同作用。有些医院可能会做一些空间放疗,即在常规放疗的照射区域内给予高分割剂量,不会带来特别大的不良反应,但是可以释放足够多的抗原引起免疫治疗疗效的增加。目前有很多小样本的研究正在进行,希望将来能够取得一个很好阳性结果。

03 MDT小结

该病例是一位64岁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在2010年行结肠癌根治术,2021年复发肝转移。当时,经过MDT讨论,患者被诊断为初治潜在可切除,分子分型显示为RAS和BRAF基因野生型。通过西妥昔单抗联合双药化疗的转化治疗,患者达到了显著的疗效。值得称赞的是,该病例在关键治疗节点均有MDT团队的参与。

该病例患者是一位老年男性,患有右半结肠癌。手术后,他接受了辅助化疗。不幸的是,化疗后不久,出现了多发转移。尽管面临挑战,患者经历了二线、三线乃至四线、五线、六线的治疗,包括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令人鼓舞的是,患者获得了超过7年的生存期。这得益于杨教授及MTD 团队制定的治疗计划,他们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策略,确保了病情的稳定,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

述评

唐山中心医院-肿瘤内科-刘卫东:对于这位患者,我感觉有点遗憾的是在出现骨转移的时候,放射治疗没有及时用上。我觉得对多发转移的处理也要加上放射治疗,一是因为控制病情非常快,二是放疗增免。另外我还是感觉这个病例的病情评估方面有点不是很准确。

这个病例治疗的紧凑性或者是治疗节奏上,我认为可以更明确一些。比如说手术以后的辅助,辅助以后复发的一线治疗,如果一线稳定的话,是不是还有个维持治疗,维持治疗接着进展以后有二线治疗,二线治疗以后稳定下来还可以有维持治疗,维持治疗再进展以后还有三线治疗。是不是让患者该治疗的时候能得到一个明确的诱导治疗,如果稳定以后能让患者节奏慢下来,得到一个休息,休息后有问题的话再进一步处理,这样患者是不是生活质量会高一点?另外,该病例始终没提到患者的一般状况的情况,比如说患者后期是不是出现贫血、低蛋白等情况,当然也有可能因为篇幅和时间等原因杨教授没有展示出来。

我认为在肿瘤治疗过程中,要强调全程管理,要强调改善患者的一般状况。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保证患者得到更规范的治疗,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总而言之,全程管理是比较重要的。除此之外,还有个可圈可点的地方,就是杨教授团队接到这个患者以后对病情评估做了一个明确的MDT讨论,给出明确的治疗方向,治疗还是很规范的。我觉得这个患者能得到7年多的长生存,与这种规范的治疗和全程管理密切相关。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16427, encodeId=015e221642e39,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3263e877271'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结肠癌#</a> <a href='/topic/show?id=6b058150307'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肝转移#</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50,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78772, encryptionId=3263e877271, topicName=结肠癌), TopicDto(id=81503, encryptionId=6b058150307, topicName=肝转移)],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ue Jul 23 13:54:10 CST 2024, time=2024-07-23,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2024-07-23 梅斯管理员 来自上海

相关资讯

文献荐读|袁瑛教授:可切除结肠癌的术前化疗,一项国际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的成熟结果

局部晚期结肠癌治疗中,术前新辅助治疗可能比术后辅助治疗存在潜在的优势,但目前仍需进一步的评估。

汇总:TILs治疗实体瘤效果显著:肺癌、肝癌、结肠癌、宫颈癌、卵巢癌

TIL疗法是指从肿瘤组织中分离天然浸润淋巴细胞,然后在受控实验室环境中进行体外扩增以增强其功能,这些优化的淋巴细胞随后被重新注入患者体内。由于TIL疗法具有几个显著优势,包括增强肿瘤归巢能力和降低靶向

European Radiology:高[18F]FDG摄取是否意味着结肠癌患者的预后不良?

阶段,对肿瘤患者进行分期使[18F]FDG PET/CT的常见临床适应证;对于大多数癌症类型来说,原发肿瘤较高的[18F]FDG摄取通常与较高的转移发生率相关。

文献荐读|袁瑛教授:III期结肠癌辅助治疗后奥沙利铂诱导外周神经病变的潜在调节因子

在该项临床研究中,我们试图分析III期肠癌中奥沙利铂诱导外周神经病变(OIPN)与治疗周期、塞来昔布使用、体力活动、BMI、糖尿病状态及维生素B6之间的独立和混杂相关性。

PNAS:华中科技大学王桂华/胡俊波等合作发现结肠癌转移的调控新机制

该研究鉴定了NSD2,一种负责将组蛋白3第36位赖氨酸二甲基化的组蛋白甲基转移酶,在转移性肿瘤中过表达。

文献荐读|袁瑛教授:PEGASUS研究术后液体活检(LB)指导III期及高危II期结肠癌患者的治疗

本期,文献荐读栏目肠癌主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袁瑛教授进行肠癌领域的相关文献荐读。巾帼展“瑛”姿,共赴一场思想之约,以供交流。

Cell子刊:南京医科大学王美林团队为结肠癌提供了不同的干预策略

该研究发现独特的多细胞免疫抑制中心可以为左侧和右侧结肠癌提供了不同的干预策略。

结肠癌术后11年肝转移,64岁女子再战恶性肿瘤:依从性较差,治疗不走“寻常路”?

介绍一位64岁晚期结肠癌肝转移患者的治疗过程,包括多轮治疗、MDT讨论及相关问题探讨,强调MDT参与和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结肠癌转移能活多久?一例 69 岁女性肝转移性结肠癌病例分享

本文报告了1例降结肠癌术后化疗后肝转移的患者,经多次治疗后仍出现疾病进展,通过多学科团队的讨论,为患者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读书报告 | AMPLIFY-201研究:淋巴结靶向性KRAS疫苗治疗胰腺癌和结肠癌的I期临床研究

在这项首次人体I期试验中,ELI-002 2P疫苗在无临床可见病灶的胰腺癌和结肠癌患者中显著降低了肿瘤标志物水平,产生了强烈的T细胞应答,降低了患者复发和死亡风险,总体上是安全可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