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EGJ:益生菌对IBD的疗效和安全性

2025-04-10 xuyihan MedSci原创 发表于陕西省

益生菌可能有效诱导UC患者的临床缓解,并预防复发,特别是在轻中度UC患者中与5-ASA联合使用时效果更为显著。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肠道疾病,其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与遗传、免疫失调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近年来,益生菌作为潜在的治疗手段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尽管多项研究显示益生菌在IBD中的潜在疗效,现有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结果并不一致,且尚存在知识空白。为了进一步探讨益生菌在IBD中的作用,来自波尔图大学的Fernando Magro教授及其团队,于2024年9月在《United European Gastroenterology Journal》期刊(IF:5.8)发表了题为“Efficacy and safety of probiotics in IBD: An overview of systematic reviews and update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研究。该研究通过对现有系统评价和随机对照试验(RCTs)进行综合分析,评估了益生菌对IBD患者临床缓解、复发及安全性的影响。

 

这项研究采用了两种分析方法:系统评价概述和更新的荟萃分析。研究人员检索了MEDLINE、Web of Science和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数据库,时间范围截至2023年9月。研究的主要终点是临床缓解和复发率,次要终点包括内镜反应和缓解、以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对于系统评价概述部分,作者使用AMSTAR-2工具评估了系统评价的质量;对于纳入的RCTs,则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质量评价。此外,证据的确定性通过GRADE框架进行分级。在统计分析方面,研究使用R语言中的随机效应模型计算比值比(Odds Ratio, OR),并绘制森林图以直观展示各亚组分析的结果。

图1 数据收集流程图

 

通过对2613篇文献的筛选,最终纳入67项研究(22篇系统评价和45项RCTs)。在更新的荟萃分析中,益生菌在UC患者的临床缓解方面显示出显著效果,OR为2.00(95% CI 1.28-3.11),但在CD中未发现显著差异,OR为1.61(95% CI 0.21-12.50)。亚组分析进一步表明,将5-氨基水杨酸(5-ASA)与益生菌联合使用可能对轻中度UC患者的临床缓解具有协同作用,OR为2.35(95% CI 1.29-4.28)。此外,益生菌显著降低了回肠袋炎复发的风险(OR 0.03,95% CI 0.00-0.25),并对非活动性UC患者的临床复发风险呈现降低趋势(OR 0.65,95% CI 0.42-1.01)。然而,在CD患者中未观察到益生菌对复发的保护作用。多菌株配方在实现UC缓解和预防复发方面表现出优于单一菌株的效果。在内镜结局方面,益生菌的使用并未显著改善内镜反应或缓解。关于安全性,益生菌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相似,表明益生菌的安全性良好。然而,总体证据的确定性较低,这提示需要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来支持这些发现。

图2 益生菌对诱导临床缓解和临床复发的影响

 

图3 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患者内镜缓解和内镜复发诱导的优势比

 

这项研究总结了益生菌在IBD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尤其强调了多菌株配方在UC治疗中的优势。研究表明,益生菌可能有效诱导UC患者的临床缓解,并预防复发,特别是在轻中度UC患者中与5-ASA联合使用时效果更为显著。此外,益生菌在回肠袋炎的复发预防中也展现出潜力。然而,对于CD患者,未发现益生菌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原文出处:

Estevinho MM, Yuan Y, Rodríguez-Lago I, Sousa-Pimenta M, Dias CC, Barreiro-de Acosta M, Jairath V, Magro F. Efficacy and safety of probiotics in IBD: An overview of systematic reviews and update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United European Gastroenterol J. 2024 Sep;12(7):960-981. doi: 10.1002/ueg2.12636. Epub 2024 Aug 6. PMID: 39106167; PMCID: PMC11497663.

你可能还想了解: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59903, encodeId=103d225990398,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2e6e6e0315d'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炎症性肠病#</a> <a href='/topic/show?id=5d0ee2249b0'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益生菌#</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2,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67031, encryptionId=2e6e6e0315d, topicName=炎症性肠病), TopicDto(id=72249, encryptionId=5d0ee2249b0, topicName=益生菌)],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hu Apr 10 13:25:01 CST 2025, time=2025-04-10, status=1, ipAttribution=陕西省)]
    2025-04-10 梅斯管理员 来自陕西省

相关资讯

Cell Discov:中国学者揭示NAT10通过RNA乙酰化修饰调控T细胞稳态及炎症性肠病的新机制

本研究揭示了NAT10通过调控RNA乙酰化修饰(ac4C)影响T细胞稳态和凋亡的新机制,并指出NAT10在IBD发病中的潜在作用。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多组学视角揭示精神障碍相关基因通路在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四个关键基因及其下游通路中,QDPR和HP与IBD风险增加相关,而DBI和MAX则对UC具有保护作用。这些发现为未来肠-脑轴疾病的干预和治疗提供了潜在的靶点。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赵瑞芳、聂广军Matter:新型纳米粒治疗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发病率攀升,现有疗法不佳。中科院团队开发 W@ZnNPs 纳米粒子,能增强肠道黏膜屏障、调节微生态,经小鼠实验证实对 IBD 治疗效果良好。

肠道革命!神奇中药桑黄多酚提取物竟有惊人结肠炎治疗效果!

该研究深入探讨了桑黄提取物(SH)的积极效用。

Ann Med:三种营养指标对炎症性肠病患者疾病活动度的预测价值

PNI、GNRI、CONUT 3项营养指标可用于IBD患者的营养不良筛查,且是预测疾病活动度的独立危险因素。

神奇生姜汤剂揭秘:广中医携手深圳中医院揭示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惊人效果!

研究旨在探讨SJXXD对右旋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UC小鼠模型的治疗作用。

JCC:Ustekinumab在炎症性肠病中的长期安全性分析

Ustekinumab在IBD长期使用过程中表现出可控的安全性特征,尤其在降低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风险方面优于许多传统疗法。

Phytomedicine:中医药靶向铁死亡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新策略

对已有文献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整理,探讨了中医药干预铁死亡与UC治疗的相关性,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中铁死亡的可能机制,为UC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Eur Arch Otorhinolaryngol:炎症性肠病患者是否需要进行常规听力筛查?

与克罗恩病相比,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更容易出现听力损失,尤其是在8000 Hz处。此外,DPOAE在诊断亚临床听力损失方面优于PTA。

【Int J Surg】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王晓艳/陈杰教授团队:生命八要素(LE8)评分较高可降低UC患者手术风险及全因死亡率

研究人员发现LE8可作为UC患者的预后工具,强调通过综合心血管健康管理改善IBD结局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