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Clin Invest 哈尔滨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季勇教授团队揭示HINT1调控主动脉瘤新机制

2025-04-12 论道心血管 论道心血管 发表于重庆

该研究首次阐明了三联组氨酸核苷酸结合蛋白在调控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及主动脉瘤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和分子机制,并创新性地证实FAK特异性抑制剂地法替尼可有效干预主动脉瘤发展进程。

主动脉瘤是一种起病隐匿但极具危险性的血管疾病,其破裂可导致大出血,致死率极高,且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目前主动脉瘤的临床治疗以开放性手术和血管腔内修复术为主,但仍面临救治效果不理想、高复发和高并发症风险。血管壁细胞在血管稳态维持中发挥关键作用,其中中膜平滑肌细胞(VSMC)的表型转化是驱动主动脉瘤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鉴定新型调控VSMC表型转化的关键因子,对于延缓甚至逆转主动脉瘤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4月8日,南京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季勇教授研究团队在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杂志上发表了题为“HINT1 Aggravates Aortic Aneurysm by Targeting ITGA6/FAK Axis in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阐明了三联组氨酸核苷酸结合蛋白(HINT1)在调控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及主动脉瘤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和分子机制,并创新性地证实FAK特异性抑制剂地法替尼(Defactinib)可有效干预主动脉瘤发展进程。以上研究成果不仅为阐明主动脉瘤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还为主动脉瘤的临床防治提供了具有转化应用前景的新型分子靶点和候选治疗药物。

首先,研究者整合了多个主动脉瘤临床数据库,通过系统性分析筛选出关键靶蛋白—HINT1。研究者前期发现并首次报道了HINT1在心肌细胞命运转化中的重要作用(Circulation. 2021;144(8):638-654),但其在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尚不明晰。研究者进一步通过临床样本和小鼠模型验证,发现主动脉瘤血管平滑肌细胞中HINT1表达显著上调,提示其在主动脉瘤发病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接着,研究者构建平滑肌细胞特异性敲除HINT1的小鼠,并与Apoe-/-小鼠杂交获得Apoe-/-/Hint1SMKO小鼠, 证实平滑肌细胞特异性敲除HINT1后会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减轻Ang II诱导的小鼠主动脉瘤病变。

为了深入解析HINT1调控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的分子机制,研究者采用RNA-Seq转录组测序联合生物信息学分析进行筛选,发现整合素a6 (ITGA6)可能是HINT1的关键下游效应分子。

进一步的机制研究表明,HINT1通过增强与转录因子TFAP2A的相互作用,显著上调ITGA6的转录水平及其蛋白表达,从而驱动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

基于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STRING数据库),研究者进一步鉴定出ITGA6的关键相互作用蛋白—黏着斑激酶(FAK)。机制研究表明,ITGA6通过激活FAK/STAT3信号转导通路,进而驱动平滑肌细胞的表型转化过程。

最后,研究者发现FAK抑制剂Defactinib(地法替尼)能够有效阻断该信号通路的活化,显著抑制主动脉瘤的发展。这一重要发现不仅阐明了HINT1/ITGA6/FAK信号轴在主动脉瘤发病中的核心作用,更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具有转化潜力的新型干预靶点。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多维度研究体系(临床样本分析、动物模型和细胞分子实验),系统阐明了HINT1在调控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及主动脉瘤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首次揭示:在病理刺激下,HINT1通过增强与转录因子TFAP2A的相互作用,显著上调ITGA6的转录水平及其蛋白表达,进而激活FAK/STAT3信号转导通路,驱动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和主动脉瘤进展。值得关注的是,研究发现FAK特异性抑制剂地法替尼(Defactinib)能有效阻断这一信号轴,为主动脉瘤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具有转化医学价值的新策略。该研究不仅揭示了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的新调控机制,更为主动脉瘤的精准防治提供了创新的分子靶点和治疗思路。

哈尔滨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季勇教授、南京医科大学谢利平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韩艺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南京医科大学张艳副教授、吴文成博士、杨雪慧硕士和罗姗姗副教授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该工作还得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韩雅玲院士、闫承慧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连生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于波教授、张志仁教授,南京医科大学顾爱华教授、陈峰教授的支持和帮助。该项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资助。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172/JCI186628

你可能还想了解: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60256, encodeId=c0d52260256f0,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ee192321560'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主动脉瘤#</a> <a href='/topic/show?id=51a812598599'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HINT1#</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7,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25985, encryptionId=51a812598599, topicName=HINT1), TopicDto(id=23215, encryptionId=ee192321560, topicName=主动脉瘤)],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Sun Apr 13 19:11:18 CST 2025, time=2025-04-13, status=1, ipAttribution=重庆)]
    2025-04-13 梅斯管理员 来自重庆

相关资讯

J Clin Invest 南京医科大学和哈尔滨医科大学季勇教授团队揭示SLC44A2在主动脉瘤中的关键调控作用

该论文首次揭示了SLC44A2在调控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及主动脉瘤中的关键作用和分子机制;同时,发现了药物来那度胺可调节SLC44A2的表达从而在主动脉瘤中发挥保护作用。

Circ Res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张英梅教授/任骏教授/刘硕霖团队揭示March2调控主动脉瘤/夹层的新机制

该研究首次揭示了E3泛素连接酶March2通过调控PKM2多聚化抑制VSMC凋亡、减轻AAD病理的新机制,为AAD的治疗提供了全新靶点。

Cardiovasc Res 高平进/林静蓉团队发现激活β3-AR促进血管外周淋巴管新生抑制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发生

该研究发现,激活β3-AR通过调控脂肪VEGF-C介导管周淋巴管新生从而抑制AD/AA的发生,阐明了淋巴管新生在血管损伤中的保护机制,并提出脂肪-淋巴管相互作用的概念。

Circulation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卜军教授团队发现代谢性核受体LXRα促发腹主动脉瘤形成

该研究揭示了在血管平滑肌细胞表达的LXRα通过转录激活表观遗传因子UHRF1-miR-26b-3p通路,促进腹主动脉瘤的形成,警示LXRα激动剂在临床上的应用应注意腹主动脉瘤的不良反应。

Eur Heart J-Card Img:普通人群中的主动脉瘤的患病率和危险因素分析

亚临床主动脉瘤在男性中的发病率是女性的四倍。无论男女,年龄和体表面积的增加都是发生任何部位动脉瘤的危险因素。动脉高压是胸主动脉瘤的危险因素,而高胆固醇血症和吸烟是腹主动脉瘤的危险因素。

Nat Cardiovasc Res:同期2论文+2评述:复旦大学张炜佳团队系统地揭示线粒体在主动脉瘤发生发展中的调控作用

这两项背靠背发表的工作构成证据链,揭示了线粒体功能障碍并非仅仅是下游结果,更是推动主动脉瘤病理进程的关键驱动因素之一。具体而言,提出了以下机制:线粒体功能障碍→基质蛋白的合成更新受阻→血管壁结构变化。

Adv Sci 宁波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叶红华/浙大一院徐清波团队解析CD34+干祖细胞对主动脉瘤发病后血管重塑的作用和机理

该研究提供了证据证明CD34+细胞在腹主动脉瘤中发挥保护性作用,并为腹主动脉瘤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潜在干预靶点。

【解读分享】2022 ACR 适用性标准® 胸腹主动脉瘤或夹层的治疗计划和随访

主动脉病变包括动脉瘤和夹层等,通常累及胸部和腹部主动脉,因此需要评估整个主动脉。限时分享,点击下载

Cardiovasc Res:高平进/林静蓉团队发现激活β3-AR促进血管外周淋巴管新生抑制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发生

激活β3-AR通过调控脂肪VEGF-C介导管周淋巴管新生从而抑制AD/AA的发生,阐明了淋巴管新生在血管损伤中的保护机制,并提出脂肪-淋巴管相互作用的概念。

Circ Res:北京大学孔炜团队揭示柠檬酸蓄积促进主动脉瘤发病的新机制

该研究首次揭示了主动脉瘤中胞内柠檬酸蓄积的致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