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ue-cli-subapp

Rheumatology (Oxford):早期达标治疗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

2025-03-30 潘华 MedSci原创

早期达标治疗策略可使大多数RA/UA患者在20年或12年后维持低疾病活动度或缓解状态,功能保留较好,但影像学损伤仍缓慢进展。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以慢性炎症和关节破坏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来,早期达标治疗策略(treat-to-target)通过严格控制疾病活动度显著改善了患者预后。然而,长期随访数据仍较为匮乏,尤其是针对不同治疗目标(如低疾病活动度或深度缓解)的持续性获益尚未明确。本研究基于荷兰两项里程碑式临床试验(BeSt和IMPROVED)的长期随访队列(RECALL研究),旨在评估早期RA/未分化关节炎(UA)患者在达标治疗后20年(BeSt)和12年(IMPROVED)的疾病活动度、影像学损伤进展及功能状态,验证早期严格治疗策略的长期有效性,并探索不同初始治疗方案对结局的潜在影响

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BeSt试验(2000-2002年入组,持续10年)的508例早期RA患者和IMPROVED试验(2007-2010年入组,持续5年)的610例早期RA/UA患者。BeSt试验采用分层随机分组,比较四种治疗策略:序贯单药治疗、阶梯联合治疗、初始csDMARD联合治疗及初始bDMARD/csDMARD联合治疗,目标为DAS≤2.4;IMPROVED试验则以MTX联合泼尼松诱导缓解后,将未达早期缓解(DAS<1.6)的患者随机分配至csDMARD或bDMARD联合治疗组,目标为DAS<1.6。研究于2019-2022年对存活患者进行长期随访(BeSt平均随访20年,IMPROVED平均随访12年),收集影像学(Sharp-van der Heijde评分,SHS)、功能评估(HAQ)及疾病活动度(DAS)数据,并与基线及试验结束时的数据进行纵向对比。采用广义线性模型(GLM)和混合效应分析,校正基线特征及混杂因素,比较不同治疗组的结局差异。

共335例BeSt患者(45%)和282例IMPROVED患者(54%)完成随访。BeSt组中,91%患者维持低疾病活动度(DAS≤2.4),68%达到DAS缓解(DAS<1.6);IMPROVED组中相应比例分别为91%和68%。影像学损伤方面,BeSt组中位SHS为14.0(IQR 6.0–32.5),较基线进展6.0分(IQR 2.0–12.5);IMPROVED组中位SHS为8.0(IQR 3–16),进展4分(IQR 2–9)。HAQ评分在BeSt组为0.8±0.6,IMPROVED组为0.6±0.6,均显著优于基线但略差于一般人群。亚组分析显示,BeSt初始联合bDMARD治疗组(含英夫利昔单抗)的影像学损伤进展最低(SHS 8.5±17.7),而IMPROVED中早期缓解患者(DAS<1.6)的HAQ更低(0.5±0.6)。长期随访中,BeSt组12%患者实现无药物缓解,IMPROVED组21%维持无药缓解。值得注意的是,BeSt组中初始联合泼尼松治疗的患者影像学损伤进展与常规治疗组无显著差异,提示单纯快速控制炎症可能不足以抑制长期结构破坏。此外,两组的死亡率均高于普通人群(标准化死亡比BeSt 1.32,IMPROVED 1.33),可能与疾病活动残留或合并症相关。

校正患者基线特征差异后,BeSt治疗组1-3与第4组的RECALL结局比较

本研究证实,早期达标治疗策略可使大多数RA/UA患者在20年或12年后维持低疾病活动度或缓解状态,功能保留较好,但影像学损伤仍缓慢进展。初始联合bDMARD治疗可能延缓关节破坏,而短期激素干预未能显著改善长期结局。尽管患者整体预后优于历史对照,但仍有部分人群存在持续炎症和功能受损,提示需优化长期治疗依从性及个体化策略。未来研究应聚焦于生物制剂持续应用的远期安全性及成本效益,并探索生物标志物以预测治疗反应和损伤风险。

原始出处:

Heckert SL, Maassen JM, Nevins I, Baudoin P, Steup-Beekman GM, Huizinga TWJ, Bergstra SA, Allaart CF. Long-term clinical outcomes in early rheumatoid arthritis that was treated-to-target in the BeSt and IMPROVED studies. Rheumatology (Oxford). 2025 Mar 1;64(3):1052-1059. doi: 10.1093/rheumatology/keae212. PMID: 38561181; PMCID: PMC11879312.

你可能还想了解: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58370, encodeId=b4db22583e0f4,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7face61750b'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类风湿性关节炎#</a> <a href='/topic/show?id=df2912561e49'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早期达标治疗#</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2,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25617, encryptionId=df2912561e49, topicName=早期达标治疗), TopicDto(id=76175, encryptionId=7face61750b, topicName=类风湿性关节炎)],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Sun Mar 30 12:17:33 CST 2025, time=2025-03-30, status=1, ipAttribution=)]

相关资讯

J Ethnopharmacol:夏天无和四氢巴马汀红碱通过靶向Fosl2抑制巨噬细胞炎症缓解类风湿关节炎

该研究确定中药夏天无的抗类风湿性关节炎(RA)作用和抗炎靶点,阐明其有效成分和分子药理机制。

Rheumatology (Oxford):非TNF生物制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癌症风险

研究显示,未发现托珠单抗/沙利鲁单抗、阿巴西普或利妥昔单抗治疗RA患者的总体癌症风险显著高于TNFi或未使用生物制剂患者。

"揭秘!芍药甘草附子汤如何神奇缓解类风湿性关节炎痛苦"

文章揭示了SGFD潜在的治疗靶点和作用机制。

Front Pharmacol:健脾化湿通络方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双重抗炎抗凝作用

该研究探讨新风胶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抗炎、抗凝机制。

Nat Commun:四川大学谢其冰团队合作研究发现TNF/JAK抑制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滑液的单细胞免疫特征

研究显示SF来源的致病细胞在RA的进展和药物特异性治疗结果中的功能作用。

Phytomedicine:化瘀通痹方通过抑制HIF1A/VEGFA/ANGPT轴和抑制血管生成来减轻类风湿关节炎

本研究探讨化瘀通痹方(HT)对类风湿关节炎(RA)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

Phytomedicine:千斤拔总黄酮治疗胶原性关节炎大鼠的作用机制

基于多组学技术,研究千斤拔(FPTF)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效学基础和复杂的作用机制。

BMJ Open:单克隆抗体otilimab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长期安全性及疗效

本研究证实otilimab在RA患者中具有可接受的安全性,但疗效未达预期,未能显著优于现有生物制剂。

AM:同济大学霍敏锋/吴鹏合作构建二硅化钙纳米片通过抗炎和成骨逆转类风湿性关节炎

该研究通过简单的水性剥离制备了2D层状二硅化钙纳米颗粒(CSN)。CSNs的水解产生抗氧化H2、碱性Ca(OH)2和和二氧化硅,在抗氧化、抗炎和促成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比单独抗炎的治疗效果更好。

Rheumatology:长期使用低剂量糖皮质激素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疾病活动和心血管风险的影响

尽管非常低剂量GCs在许多RA患者中仍被广泛使用,但其在改善疾病活动控制方面的效果较为有限,且长期使用可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