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ue-cli-subapp

南开大学齐迹、史洋AFM:分级靶向材料用于NIR-II光声成像引导的胶质瘤协同免疫治疗

2025-03-31 BioMed科技 BioMed科技

胶质母细胞瘤侵袭性强、治疗难,南开大学齐迹和史洋团队设计分级靶向平台,将 NIR-II 光声成像与光化疗协同免疫治疗结合,为其诊疗提供新策略。

胶质母细胞瘤(GBM)是最具侵袭性的恶性脑肿瘤,其特点是预后差、复发率高、多种治疗耐药性。目前GBM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然而,这些方法存在局限性。值得注意的是,免疫治疗因其高效、特异性和低毒性而已成为一种很有前途的治疗选择。然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水平低和高免疫抑制的脑肿瘤微环境显著阻碍了GBM的免疫治疗的有效性。

早期精准诊断GBM对于及时治疗和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NIR-II光激发PA成像可以提供更高的信噪比(SNR)和增强的组织穿透深度。这些特征使NIR-II PA成像成为诊断深部原位脑肿瘤的一种极具前景的方法。然而,实现GBM的高效和靶向的NIR-II PA成像仍然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努力,这主要是由于缺乏同时具有高光吸收能力和光声转换效率的高性能NIR-II PA成像剂。此外,迫切需要开发治疗诊断平台,不仅能够促进GBM的NIR-II PA成像,而且能够激发强有力的抗GBM免疫反应,以同时进行GBM治疗。

近日,南开大学齐迹和史洋教授等设计了一种NIR-II光声(PA)成像引导的光化疗协同免疫治疗GBM的分级靶向平台。这一诊疗一体化纳米平台将NIR-II区光声成像肿瘤诊断与自协同精准免疫治疗相结合,为推进胶质母细胞瘤(GBM)等深位难治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前景广阔的新策略。研究成果以“Hierarchical Targeting Nanoplatform for NIR-II Photoacoustic Imaging and Photo-Activated Synergistic Immunotherapy of Glioblastoma”为题发表《Adv. Funct. Mater.》期刊。这项工作为攻克深部低免疫原性脑肿瘤的诊断与治疗难题提供了一种新策略。

图片

图片

研究设计与研究示意图

作者设计并合成了两种"供体-受体-供体"(D-A-D)型分子。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深入分析分子结构。最高占据分子轨道(HOMO)和最低未占分子轨道(LUMO)电子云的分离表明其具有高效的分子内电荷转移(ICT)特性。计算结果显示, TTBSe的电子带隙(0.90 eV)小于硫取代分子TTBS(0.97 eV),这归因于硒原子具有更强的亲电性。

TTBS和TTBSe在近红外区均表现出强吸收特性。为了使疏水分子具有水溶性,将TTBS和TTBSe封装成NPs,分别得到S NPs和Se NPs。Se NPs具有更高的光热转换效率。TTBSe的强NIR-II吸收和高PCE使其成为NIR-II光热及相关应用的理想候选材料。与溶液状态相比,TTBS和TTBSe的光致发光强度都有所降低。TTBSe的猝灭效果比TTBS更明显。这表明TTBSe的光激发态能量主要指向非辐射衰减途径,使其在PA和PTT的应用中特别有利。此外,为了开发一种光热激活前药,偶氮基团被设计为在热刺激下分裂,从而释放PTX。

图片

纳米制剂的制备和表征

采用纳米沉淀法,将TTBSe和PTX-Azo制备成水溶性纳米粒(SeP NPs)。为增强其对GBM的靶向性,用胶质瘤细胞膜进行了伪装修饰。为突破脑胶质瘤诊疗中的血脑屏障限制,通过生物正交化学反应将转铁蛋白模拟肽T7偶联至细胞膜表面。最终成功构建了SeP@MT纳米粒。采用动态光散射(DLS)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纳米制剂的尺寸与形貌进行表征。SeP@MT NPs展现出卓越的光热与光声性能。此外该探针具有光热触发活化特性。SeP@MT NPs中的PTX-Azo前药能在NIR-II激光照射下实现高效激活。

图片

体内抗GBM的疗效

作者使用原位GBM模型评估体内胶质瘤靶向光免疫治疗的疗效。 “SeP@MTNPs+L”治疗显著延缓了肿瘤生长。体内治疗结果表明,SeP@MT NPs + L治疗由于其强大的抗肿瘤特性,有效地减轻了脑胶质瘤的有害作用。用苏木精和伊红(H&E)染色染色结果表明使用SeP@MT NPs + L对肿瘤生长的抑制最为显著。TUNEL染色检测不同处理后体内GBM细胞凋亡情况。用SeP@MT NPs + L处理在脑肿瘤组织中产生了强烈的绿色荧光,表明肿瘤细胞内存在广泛的凋亡。这些结果强烈暗示了SeP@MT NPs在光照射下具有强大的肿瘤杀伤作用。

图片

体内抗肿瘤免疫激活性质研究

作者开发了一种多功能的分级靶向纳米平台,用于NIR-II PA成像引导的GBM光化学串联免疫治疗。在静脉注射GBM小鼠模型后,纳米制剂有效地定位于肿瘤病变,发出明亮的NIR-II PA诊断信号,具有高信噪比和深组织穿透的特征,允许精确描述肿瘤的位置和大小,并为后续治疗干预提供可靠的指导。在NIR-II光照射下,轻度PTT和肿瘤特异性前药激活协同增强肿瘤细胞的破坏,放大抗肿瘤免疫反应。这一过程模拟了一个“热的”的肿瘤免疫生态位,重塑巨噬细胞表型,刺激肿瘤特异性T细胞免疫。联合免疫治疗效果可显著抑制GBM肿瘤,显著减少切除后胶质瘤的复发,并延长了治疗动物的生存期。该诊疗一体化纳米平台为深部低免疫原性肿瘤(如GBM)的诊断与治疗难题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原文链接:

https://advanced.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dfm.202419395

你可能还想了解: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58496, encodeId=df4e2258496a1,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daf52906537'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免疫治疗#</a> <a href='/topic/show?id=01858406438'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胶质母细胞瘤#</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9,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29065, encryptionId=daf52906537, topicName=免疫治疗), TopicDto(id=84064, encryptionId=01858406438, topicName=胶质母细胞瘤)],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Mon Mar 31 11:04:53 CST 2025, time=2025-03-31, status=1, ipAttribution=)]

相关资讯

孔大陆教授组稿|杨艳鹏:直肠癌免疫治疗进展

本期「专家组稿」由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孔大陆教授担任执行主编,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杨艳鹏医生共同分享《直肠癌免疫治疗进展》,为医者和患者提供更多参考。

读书报告 | 肿瘤内放疗剂量异质性增强了小鼠的抗肿瘤免疫并促进了对免疫检查点抑制的反应

这一发现为放疗与免疫治疗的联合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表明放疗剂量异质性可能在优化肿瘤免疫微环境、提升免疫治疗效果方面具有重要潜力。

沈琳教授:GEMSTONE 303研究背景介绍及相关思考

2025年CACA前沿播会议上,沈琳团队分享胃癌免疫治疗研究。中国胃癌发病率高且确诊晚,PD-1单抗治疗有局限,舒格利单抗的GEMSTONE-303研究聚焦PD-L1≥5人群,设计独特。

免疫治疗“六剑客”:O药、K药、T药、I药、B药、Y药如何重塑癌症治疗格局?

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适应证、特点、副作用及处理方法,带您全面了解免疫治疗的现状与未来。

重女轻男?TA竟是肿瘤免疫治疗男女疗效差异的幕后推手!

我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但免疫治疗时女性疗效更优。研究发现雄激素是关键因素,它促进 CD8+ T 细胞耗竭。抑制雄激素信号通路或可改善男性疗效,未来需深入研究性激素与免疫的机制。

生存率飙升至97%!益生菌如何“逆天改命”,重塑结直肠癌免疫治疗格局

近日,一项发表于《BMC Gastroenterology》的最新研究表明,益生菌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化疗药物,不仅能改善mCRC患者的消化系统功能和肠道免疫,还能显著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读书报告 | 肿瘤免疫逃避的特征

本文综述了“3C”模型作为一个新的概念框架来分类肿瘤的免疫逃避机制,详细揭示了肿瘤细胞如何通过基因改变、表观遗传等机制组成更为复杂的调控网络。

Nat Med | 揭秘阿尔茨海默病免疫治疗:微胶质细胞如何精准清除淀粉样蛋白-β?

目前对于阿尔茨海默病免疫治疗后Aβ清除的具体机制,尤其是微胶质细胞在其中的作用,尚不完全清楚。该研究通过空间转录组学和单细胞RNA测序技术,探讨了Aβ免疫治疗在阿尔茨海默病(AD)大脑中的作用机制。

PD-1抑制剂的致命搭档:这3类药让疗效“腰斩”!

《临床肿瘤学杂志》研究指出,免疫治疗前用质子泵抑制剂使客观缓解率降 22%,抗生素致无进展生存期缩 3.1 个月。糖皮质激素、抗生素、PPI 会抑制免疫,介绍了应对的用药时间窗及医生避雷工具包。

免疫治疗≠万能药:这4类肺癌患者绝对禁用PD-1

免疫治疗虽有 “广谱抗癌” 特性,但存在误用风险。本文结合 NCCN 指南与 3 个真实病例,明确 PD-1 抑制剂在活动性自身免疫病等 4 类患者中的绝对禁忌症,强调用药前筛查与监测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