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ue-cli-subapp

Cancer Res:四川大学王海川/曾勇团队研究发现CLK1激活YAP促进肝内胆管癌的发生

2025-04-04 iNature iNature

该研究旨在探讨CLK1在肝内胆管癌(ICC)发展过程中的功能作用。研究结果显示,CLK1在ICC肿瘤中的表达升高,且CLK1高表达的患者预后较差。

Cdc2样激酶1(CLK1)具有双特异性激酶活性,能够磷酸化酪氨酸和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残基。CLK1参与调控多种生理过程,并已被证实与多种癌症的发生有关。

2025年3月14日,四川大学王海川和曾勇共同通讯在Cancer Research在线发表题为“CLK1 Activates YAP to Promote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genes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旨在探讨CLK1在肝内胆管癌(ICC)发展过程中的功能作用。研究结果显示,CLK1在ICC肿瘤中的表达升高,且CLK1高表达的患者预后较差。

在水动力转染的小鼠模型中,单独CLK1不足以诱导ICC的发生,而CLK1与AKT(AKT/CLK1)协同作用则可触发ICC的起始。此外,CLK1在ICC细胞中的过表达促进了体外细胞增殖和体内肿瘤生长,而CLK1的缺失则产生了相反的效果。进一步通过RNA测序分析发现,CLK1的高水平与Hippo–Yes相关蛋白(YAP)信号通路的激活相对应。与此一致的是,AKT/CLK1小鼠肿瘤中YAP及其下游靶点的表达也上调。更重要的是,在ICC细胞中敲除或药物抑制YAP可抑制CLK1诱导的生长,而删除Yap则完全阻止了AKT/CLK1肿瘤的诱导。机制上,通过四维无标记质谱和免疫共沉淀实验揭示了WWC2可能是CLK1–YAP级联反应的潜在介导因子。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揭示了CLK1在促进ICC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并提示抑制YAP可能是干扰CLK1介导的肿瘤发生的有效途径。

图片

肝内胆管癌(ICC)是致死率第二高的肝脏恶性肿瘤,仅次于肝细胞癌(HCC)。几十年来,全球IC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在迅速上升。影响胆道系统的疾病,如肝结石、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和先天性胆道异常,被公认为是ICC的主要危险因素。在大多数情况下,ICC是由慢性肝病发展而来的。这导致其临床表现非特异性,尤其在早期阶段缺乏可靠的诊断标志物。手术切除仍然是ICC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然而,由于肿瘤的可切除性和可治愈性较低,ICC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约为24个月。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研究ICC发病的潜在分子机制,以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Cdc2样激酶1(CLK1)是Cdc2样激酶家族的成员。CLK1在进化上表现出高度的序列保守性,并具有双特异性激酶能力,能够磷酸化蛋白质上的酪氨酸和丝氨酸/苏氨酸残基。CLK1的磷酸化功能参与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包括mRNA剪接、信号通路、细胞周期控制等,这一点已得到充分证实。值得注意的是,CLK1通过在其C端区域磷酸化,在富含丝氨酸/精氨酸的剪接因子(SRFs)的剪接活性和细胞分布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而SRFs是选择性mRNA剪接的关键调节因子。先前的研究已将CLK1与胰腺癌[9]、胶质母细胞瘤、三阴性乳腺癌和胃癌联系起来。然而,CLK1及其下游信号通路在胆管癌发生中的功能贡献仍不清楚。

图片

模式机理图(图片源自Cancer Research)

Yes相关蛋白(YAP)及其同源物,具有PDZ结合基序的转录共激活因子(TAZ),是高度保守的Hippo网络的下游因子。YAP/TAZ通过其细胞质或核转位与转录增强相关结构域(TEAD)转录因子结合来调节基因转录。YAP/TAZ的失调在多种恶性肿瘤中起着关键作用,其中它们的表达和核定位通常会增加[14]。YAP/TAZ表达升高导致肿瘤发生,并被认为是潜在的治疗靶点,如在HCC中所见。此外,YAP/TAZ表达可以预测ICC患者的预后,核定位增加与疾病进展相关。尽管对Hippo信号通路的研究正在进行中,但ICC患者YAP/TAZ异常升高的机制仍不清楚。

在本文中,作者通过体内和体外方法研究了CLK1在ICC中的作用,并探讨了YAP/TAZ是否可以作为响应CLK1表达水平的关键介质。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158/0008-5472.CAN-24-0147

你可能还想了解: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59041, encodeId=c1e922590413a,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ef11811e363'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肝内胆管癌#</a> <a href='/topic/show?id=6bf9125e27df'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Cdc2样激酶1#</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7,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25727, encryptionId=6bf9125e27df, topicName=Cdc2样激酶1), TopicDto(id=81173, encryptionId=ef11811e363, topicName=肝内胆管癌)],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hu Apr 03 23:25:19 CST 2025, time=2025-04-03, status=1, ipAttribution=)]

相关资讯

论文解读|Ying Tong教授团队揭示肝内胆管癌中癌症扩散的新机制

这项研究探讨了PDPN+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通过内皮-间质转化(MEndT)在促进肿瘤相关淋巴管生成中的关键作用。

专家论坛|李江涛:肝外复发性肝内胆管癌治疗决策进展

本文旨在综合肝外复发性ICC患者治疗决策的相关文献报道,分析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因素,探寻潜在适宜的治疗模式,以获取更优的生存。 

述评|汤朝晖:重视早发性肝内胆管癌的研究

EOICC的研究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需要在全面认识EOICC特点的基础上对EOICC患者的预防、筛查、诊断及治疗全过程进行观念和实践上的革新。

European Radiology:使用钇-90微球治疗局部晚期肝内胆管癌的价值

现阶段,使用钇-90 (Y90)微球的选择性内放射治疗(SIRT)作为iCCA的化疗联合治疗最近显示出有临床前景的效果,因为其能够通过肿瘤供血动脉选择性地提供高剂量辐射。

中山经验:肝内胆管癌外科综合治疗的创新实践

近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史颖弘教授分享了肝内胆管癌的外科综合治疗中山经验。肝癌在线特将精华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特别关注|乙型肝炎相关肝内胆管癌的发病机制

本文就HBV-ICC发生的主要机制,以及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专家论坛|程张军:肝内胆管癌外科治疗的若干问题

本文针对近年来ICC外科治疗的进展和争议进行综述。

European Radiology:基于核磁共振的肝内胆管癌微血管侵袭预测

微血管侵犯(MVI)是指在周围肝实质血管内存在显微镜下可见的肿瘤细胞巢,被认为是肝内胆管癌(iCCA)不良临床结局(包括总体生存期缩短、无病生存期缩短以及早期复发)的最强预测因素之一。

揭秘!LI-RADS分类成肝硬化与CHB患者胆管癌术后预后新风向标

近期,发表于Liver Cancer的一项多中心研究,明确了LI-RADS分类与AJCC指南一起使用时,是否可以为ICCA提供额外的术后预后价值,肝癌在线特此报道。

探索与实践 | 肝内胆管癌的外科综合治疗进展

近期,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王葵教授分享了“肝内胆管癌的外科综合治疗”。肝胆相照平台特将精华整理成文,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