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ional Psychiatry:壳核体积差异揭示精神分裂症高遗传风险人群的环境应激易感性
2025-01-24 xiong MedSci原创 发表于陕西省
右侧壳核体积较小的精神分裂症一级亲属表现出左尾状核体积的显著减少,这种减少与更高的压力生活事件评分和更严重的精神症状显著相关。验证分析表明,这种关联具有跨年龄和跨人群的普适性。
精神分裂症的发生被认为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纹状体,尤其是壳核,在精神分裂症的病理机制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其体积变化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报告结果不一致。本研究旨在探讨壳核体积的差异如何反映对环境应激的易感性,并揭示其在精神分裂症高遗传风险人群中的潜在作用机制。
研究招募了63名未患病的精神分裂症一级亲属(UFR-SZ)和59名健康对照(HC)。通过磁共振成像(MRI)测量脑部结构,重点关注壳核和尾状核的体积,并通过问卷评估压力生活事件(SLE)。将UFR-SZ根据右侧壳核体积分为两组:高于中位数和低于中位数。研究比较了这两组在左尾状核体积及其与压力生活事件和精神症状之间的关系。研究还在两个独立的大型人群数据库(ABCD青少年样本和英国生物银行样本)中验证了这些发现。此外,通过转录组分析,探讨SLE与精神症状关联中可能涉及的分子通路。
右侧壳核体积较小的UFR-SZ亚组中,左尾状核体积显著减少,且这种减少与更高的SLE评分和更严重的精神症状呈负相关。在这一亚组中,左尾状核体积在SLE和精神症状总评分之间起到了显著的中介作用。ABCD青少年样本和英国生物银行样本的独立验证进一步支持了这一发现,表明壳核体积较小的人群对环境应激表现出更高的神经易感性。
图1. 右侧壳核体积分布
此外,转录组分析显示,左尾状核的体积变化与氧化应激和谷氨酸能相关的分子通路显著相关,包括氧化应激反应和突触传递过程。这表明,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可能通过纹状体易感性和氧化应激机制,影响精神分裂症的发生。
本研究发现,右侧壳核体积较小的UFR-SZ人群在应激生活事件中表现出更高的神经易感性,这种易感性通过左尾状核体积变化及其相关分子通路介导精神症状的发生。这一发现为精神分裂症的病理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提示了通过神经影像学分层和分子靶向干预的新可能性。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精神分裂症# #氧化应激# #神经影像学# #纹状体#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