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ue-cli-subapp

研究发现:每天在外吃两顿死亡率激增49%,癌症死亡率激增67%,打工人破防了

2025-03-29 梅斯肿瘤新前沿 MedSci原创 发表于陕西省

人们外出就餐增多,爱荷华大学研究发现每日至少两餐在外全因死亡率增 49% 等,中国研究也表明其危害,因餐馆食物多不健康,而常做饭者更长寿,建议回归家庭烹饪。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日益提升,外出就餐已逐渐成为日常惯例,而非节日专属的“稀有体验”。在快节奏的工作与生活步伐下,众多上班族甚至习惯一日三餐均在外解决,节假日聚餐更是频繁,与亲朋共享盛宴,端午佳节体重轻松上涨数斤便是明证。然而,在这看似寻常的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饮食隐患——尤其是“主食”选择,往往富含低质量碳水化合物,其潜在危害或许比单纯脂肪更为严重。

长期以来,频繁外出就餐的负面影响已为人所知,但其严重性却常被低估。爱荷华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科研人员通过深入研究,揭示了震撼人心的真相:与几乎不外出就餐者相比,每日至少两餐在外者,全因死亡率激增49%,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上升18%,癌症死亡率更是高达67%的增长。

图片

由此可见,外出就餐频次与健康寿命之间呈负相关,绝非危言耸听。面对如此数据,小编亦不禁放下手中外卖,决心回归家庭餐桌,亲自动手烹饪晚餐……

经常在外就餐,全因死亡风险增加 49%

生活品质的提升促使更多人倾向于外出就餐。即便是在新冠疫情肆虐的2020年,中国人在外就餐消费仍高达5万亿元人民币。这一趋势不仅限于中国,美国同样如此,外食比例从1977年的17%跃升至2012年的34%。然而,随之而来的高能量密度、低营养质量的饮食问题,正悄然侵蚀着人们的健康。

为进一步探究外出就餐与死亡风险之间的关联,研究人员对35,084名成年人进行了长达7.83年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在2,781名逝者中,心血管疾病致死511人,癌症致死638人。值得注意的是,日均外出就餐超过两次的参与者多为年轻男性,单身比例较高,且BMI指数普遍偏高。

在排除年龄、性别、饮食习惯、体重等干扰因素后,研究明确显示:与每周外出就餐少于一次者相比,日均至少两次外出就餐者的全因死亡率增加49%,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提升18%,癌症死亡率飙升67%。

一份中国5万居民调查

此外,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的研究团队,于2015年针对全国31个省份的53,887名18至59岁居民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18至44岁年龄段人群外出就餐比例为41.3%,45至59岁则为24.3%。这一数据揭示了现代生活中年轻人频繁外出就餐的普遍现象。

然而,频繁外出就餐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尤其对于低收入群体而言,这一习惯与更高的全因死亡率紧密相关,风险甚至增加104%。这无疑为依赖快餐和便捷食品度日的低收入人群敲响了警钟。

为何频繁外出就餐会增加死亡率?原因并不复杂。除非刻意选择健康轻食,否则餐馆提供的食物往往富含油脂、盐分和调味品,相较于家庭烹饪,其饱和脂肪酸和钠含量更高,而钙、铁和膳食纤维则相对匮乏。这些不良成分对健康的损害是长期且深远的。

同时,不健康的烹饪方式还可能使外出就餐者体内积聚有害化学物质,如邻苯二甲酸盐,进而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因此,回归家庭厨房,亲手烹饪成为了一种更加健康、长寿的生活方式。

10年随访:爱做饭的人更长寿

据Public Health Nutrition杂志长达10年的研究显示,经常烹饪者寿命更长,且烹饪频率越高,死亡风险越低。

尤其是每周烹饪超过五次的女性,其死亡风险降低了惊人的50%。

图片

其实,对于平日不得不在外就餐的打工人来说,假期反而是个很好的契机,何不悠闲地宅在家中给自己烹饪一顿美餐?

参考文献

[1]Du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Frequency of Eating Away-From-Home Meals and Risk of All-Cause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J Acad Nutr Diet. 2021 Sep;121(9):1741-1749.e1. PMID: 33775622.

[2]Chen et al. Cooking frequency may enhance survival in Taiwanese elderly. Public Health Nutr. 2012 Jul;15(7):1142-9. PMID: 22578892.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58274, encodeId=51c922582e498,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587f6339050'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死亡风险#</a> <a href='/topic/show?id=9eb242e769f'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外出就餐#</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7,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42776, encryptionId=9eb242e769f, topicName=外出就餐), TopicDto(id=63390, encryptionId=587f6339050, topicName=死亡风险)],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Sat Mar 29 16:38:46 CST 2025, time=2025-03-29, status=1, ipAttribution=陕西省)]
    2025-03-29 梅斯管理员 来自陕西省

相关资讯

成人住院患者血行感染的14天死亡风险预测(BLOOMY-14d评分)

成人住院患者血行感染的14天死亡风险预测(BLOOMY-14d评分)

JAMA子刊:早产对个体出生至成年期死亡风险的影响

早产个体从出生至成年期(23至36岁)的全因和特定原因死亡风险显著增加,且死亡风险与胎龄呈负相关。

研究建议:每周达到这个运动量,早死风险最低!

近期,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学者们通过深入的长期研究,揭示了体育活动与死亡风险之间的紧密关系。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40岁前诊断为2型糖尿病,死亡风险更高!

年轻发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仅面临更高的全因死亡率,还有更高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

新生儿死亡风险评分模型

新生儿死亡风险评分模型

最新临床表明:用 TAVR 治疗年轻患者会增加死亡风险

《美国医学会心脏病学杂志》数据显示年轻 TAVR 患者死亡或再入院风险更高,虽有指南建议,但近年 65 岁以下接受 TAVR 比例上升,研究分析相关患者情况及心脏团队的病例选择情况。

研究建议:60岁以下人群,养成这些好习惯,能延缓衰老,降低死亡风险!

2024 年10 月5日,兰州大学研究团队在《European Review of Aging and Physical Activity》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揭示了健康生活方式这一关键密码。

血糖高有多“折寿”?华科大与中疾控合作研究,揭示中国人群风险

该研究基于中国全国代表性数据,发现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与死亡风险增加及预期寿命减少显著相关。

你的静息心率是多少?四国研究揭示:无论男女,维持正常且较低的心率更能长寿!而长期升高,与较高的死亡风险相关

Nature子刊:静息心率与寿命之间存在反向线性相关性,即静息心率越高,个体寿命越短,心率低的(<60bpm)比高的(>90bpm)长寿了9岁左右。

要想活得久,还得管住嘴!Science:饭吃七分饱,能延寿35%!但要注意吃饭的时间

Science:30%的热量限制能够使小鼠寿命延长10%,但如果将进食时间限制在小鼠最活跃的时间段(小鼠是一种夜间活动的动物),其寿命能够延长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