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刘巍教授:从慢性冠脉综合症到慢性心肌缺血综合症,解读ESC2024指南的关键变化 | 第26届南方心血管学术会议暨第五届东亚肺动脉高压大会
2025-04-04 网络 网络
在第26届南方心血管学术会议暨第五届东亚肺动脉高压大会期间,梅斯医学有幸邀请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刘巍教授,分享ESC2024指南的关键变化。
2019年ESC发布《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和管理指南》,首次提出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CCS)概念,更新了对冠状动脉疾病发生发展和治疗的认识。近5年来,CCS诊疗领域不断取得重要进展,CCS管理理念和诊治流程也随之发展更新。为帮助广大临床医生快速了解新指南精髓,在第26届南方心血管学术会议暨第五届东亚肺动脉高压大会期间,梅斯医学有幸邀请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刘巍教授,分享ESC2024指南的关键变化。
梅斯医学:与《2019年ESC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CCS)诊断和管理指南》相比,《2024年ESC CCS指南》在药物治疗、管理流程等方面做出了哪些重要更新?这些更新对临床实践有何意义?
刘巍教授:新版《2024年ESC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CCS)指南》在药物治疗和管理流程方面进行了重要更新,主要集中在降脂治疗上。新版指南强调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目标值从之前的1.8 mmol/L进一步降低至1.4 mmol/L,尤其针对极高危患者。同时,推荐将PCSK9抑制剂和英克西兰(Inclisiran)作为一线强化降脂治疗的选择,以更严格地控制血脂水平。在症状改善药物方面,β受体阻滞剂继续被推荐为改善症状的一线用药,同时新增了SGLT2抑制剂、ARNI(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和GLP-1受体激动剂等药物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建议。这些更新反映了当前对慢性冠脉综合征远期预后管理的新认识,通过更严格的血脂控制和多机制药物的应用,旨在延缓斑块进展,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梅斯医学:在最新指南中,对慢性心肌缺血综合症的诊断策略有何新的推荐?特别是在无创评估和风险分层方面,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变化?
刘巍教授:新版指南提出了四步诊断法和治疗流程,包括初始评估、进一步评估、确定诊断和综合治疗。在诊断过程中,特别强调了概率分层方法,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特征(如疾病位置、特点、持续时间和诱发/缓解因素)、呼吸困难、易患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以及年龄和性别等因素进行评分。根据评分结果判断患者患有冠心病或慢性冠脉综合征的可能性:若可能性小于5%,则避免过度检查;若在10%-50%之间,则推荐更多的检查手段。此外,冠脉CT被列为1A类推荐的诊断措施,因其对远期预后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且价格相对低廉,现已纳入医保。这些变化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检查,同时利用现代技术更好地识别高风险患者。
梅斯医学:指南更新后,对于不同风险层级的患者,治疗策略是否有了更明确的个体化推荐?在药物或介入治疗的选择上,有哪些新的考虑因素?
刘巍教授:新版指南对不同风险层级的冠心病患者提供了更为精准的治疗推荐。指南将冠心病从解剖和功能角度细分为六种类型,包括心外膜血管疾病和微循环疾病。心外膜血管疾病的诊断依赖冠脉造影、腔内影像学(如IVUS、OCT)和血流储备分数(FFR)等,其中腔内影像学指导下的介入治疗被列为1A类适应症,定量血流分数(QFR)也被推荐用于功能性评估。微循环疾病的诊断则推荐使用CFR、磁共振成像(MR)及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等多种方法,治疗上强调生活方式管理和合并症治疗,并推荐使用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曲美他嗪、雷诺嗪、尼可地尔和伊伐布雷定等药物。这些更新使治疗策略更加个性化,能够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从而提高疗效并减少并发症。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第26届南方心血管学术会议暨第五届东亚肺动脉高压大会# #慢性冠脉综合症# #慢性心肌缺血综合症#
12
冠脉综合征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