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世界]心境稳定剂-锂盐

2025-04-08 精神医学新观点 精神医学新观点

锂盐作为情绪稳定剂,通过多种机制发挥作用。指南推荐用于双相障碍多阶段治疗,治疗窗窄,需严格监测血锂浓度。其不良反应多样,特殊人群用药有注意事项,且不断有新研究及新剂型进展。

药理作用

锂盐(如碳酸锂)作为经典的情绪稳定剂,其作用机制包括抗氧化、神经保护及对神经传导的影响等等。

  • 抑制去甲肾上腺素与多巴胺释放:锂离子通过阻断神经元突触前膜的钙离子通道,减少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依赖钙释放,从而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过度兴奋。

  • 促进神经递质再摄取:增强突触间隙中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并加速其代谢灭活,从而平衡情绪波动。

  • 调节 5 - 羟色胺系统:促进 5 - 羟色胺的合成与释放,改善抑郁症状,同时稳定情绪的双向波动。

  • 影响信号转导通路:通过抑制糖原合成酶激酶 - 3(GSK-3),调节细胞内信号通路,保护神经元免受应激损伤。

指南推荐与循证证据

  •  2018年CANMAT/ISBD《双相障碍患者管理指南》

推荐:锂盐为双相 I 型抑郁急性期一线治疗(证据级别 2),并可与拉莫三嗪联用,同时需监测血药浓度(0.6–1.2 mmol/L)。

  • 2015年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

推荐:锂盐为双相 I 型抑郁急性期首选推荐(A 级证据),可单药或与拉莫三嗪、丙戊酸盐联用,次选与喹硫平或安非他酮联用。

  • 2024 年日本双相障碍指南

推荐:锂盐作为双相躁狂首选方案(与第二代抗精神病药联用)及第三选单药治疗,并用于双相抑郁的推荐用药(单药或与抗精神病药联用)

近期,柳叶刀子刊(IF=13.6)发表的文章提到了双相障碍的全病程治疗药物。由下图可知,锂盐在双相情感障碍治疗中优势显著,在维持期治疗、双相抑郁治疗以及躁狂 / 轻躁狂治疗阶段,都被列为一线药物,应用广泛。

图片

用法用量

锂盐的治疗窗狭窄(治疗浓度 0.6-1.2mmol/L,中毒阈值 1.4mmol/L),需严格遵循个体化原则:

  • 初始剂量:成人 600-900mg / 天,分 2-3 次饭后服用。

  • 目标浓度:急性治疗期 0.6-1.2mmol/L,维持期 0.4-0.8mmol/L。

需要注意的,治疗初期需每 1-2 周监测一次血锂浓度,病情稳定后可延长至每月一次,采血时间统一为末次服药后 12 小时。当血锂浓度超过 1.4mmol/L 时即视为中毒阈值,必须立即停药并启动急救处理,包括洗胃、补液及血液净化等对症支持治疗,同时密切监测肾功能及神经系统症状,以最大程度降低锂中毒对器官的损害风险。

不良反应

常见不良反应:口干、烦渴、多饮、多尿、便秘、腹泻、恶心、呕吐、上腹痛。

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双手细震颤、萎靡、无力、嗜睡、视物模糊、腱反射亢进。

如果上述不良反应症状较轻,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如果加重可能是中毒的先兆,应密切观察。

严重不良反应(需立即就医)

中毒症状(血锂浓度>1.5 mmol/L):意识模糊、昏迷、抽搐、癫痫发作、休克、肾功能损害。

过敏反应:荨麻疹、血管性水肿(面部 / 颈部肿胀、呼吸困难)。

器官损害:如肾功能异常、肾肿瘤(长期治疗风险)、心肌疾病、心律失常、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特殊人群

妊娠期:可能导致胎儿心脏畸形(如 Ebstein 畸形)。

哺乳期:锂可进入乳汁,影响新生儿甲状腺功能。

老年人:起始剂量减半,缓慢滴定,因肾功能减退易蓄积中毒。监测心电图,警惕心脏传导阻滞风险。

儿童与青少年:12 岁以下禁用,12 岁以上需严格监测血药浓度,剂量个体化。

肾功能不全者:禁用,因锂排泄依赖肾脏,肾功能损伤易致中毒。

研究进展

1、2025年Lancet Psychiatry发表一项瑞典全国队列研究(纳入 10.5 万双相患者)发现:只有锂盐单药治疗可显著降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抑郁相关住院风险(降低 25%),而抗抑郁药或抗精神病药单药治疗均增加风险;锂盐与特定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联用可进一步降低住院风险达 51%。

2、JAMA Psychiatry发表了一项纳入 2.3 万双相障碍患者的全国性队列研究发现,长期使用锂盐(≥2 年)可使骨质疏松风险降低 38%,且存在显著剂量依赖性,提示锂盐可能通过激活 β- 连环蛋白通路发挥骨保护作用,为双相障碍患者全身健康管理提供了新的用药依据。

3、在研新剂型:2023年,新一代锂制剂 AL001 通过晶体工程技术优化了锂盐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其水杨酸锂 - L - 脯氨酸离子共晶体结构不仅能更高效地向大脑输送锂成分,还能减少锂在肾脏、心脏等外周器官的蓄积,从而降低毒性风险。临床前试验显示,AL001 在大鼠模型中表现出更持久的血 / 脑锂水平,且未出现碳酸锂常见的血药峰浓度过高问题,为提升治疗安全性提供了新可能。

参考文献:

1.Lähteenvuo M, Paljärvi T, Tanskanen A. Br J Psychiatry. 2023 Oct;223(4):456-464. 

2. Ermis C, Taipale H, Tanskanen A, et al. Lancet Psychiatry.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5, 2025.

3. 于欣,方贻儒.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M].第二版.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2015.

4. CANMAT/ISBD《双相障碍患者管理指南》(2018)

5. Kato T, Ogasawara K, Motomura K, et al. Psychiatry Clin Neurosci. 2024 Aug 28.

6. Vincenzo Oliva, et al. 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Europe, 2025.

7. 碳酸锂片说明书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59487, encodeId=1385225948e39,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80fb3e5373d'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双相障碍#</a> <a href='/topic/show?id=42729669886'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锂盐#</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2,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37537, encryptionId=80fb3e5373d, topicName=双相障碍), TopicDto(id=96698, encryptionId=42729669886, topicName=锂盐)],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Mon Apr 07 19:04:43 CST 2025, time=2025-04-07, status=1, ipAttribution=)]

相关资讯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我国学者:小脑束完整性与双相情感障碍的风险有关

小脑束(如皮质-浮桥-小脑束)的特定扩散性(RD和MD)显示了不同BD阶段的组间差异,这有助于检测BD早期阶段的BD综合征的轨迹变化。

双相障碍与安非他酮:降低转躁风险

本文旨在探讨安非他酮在降低抑郁症患者转为躁狂状态的风险中的独特作用和益处。

综述|双相障碍认知功能损害与外周炎症关系研究进展

阐明该关系可为双相障碍认知功能损害的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综述|双相障碍混合状态的药物治疗有效性、安全性及可接受性的系统评价

本研究采用Cochrane系统综述的方法对双相障碍混合状态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接受性进行系统评价。

抗精神病药物在双相障碍及焦虑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治疗双相障碍通常需要一种综合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生活方式的调整。

论著|伴有焦虑症状双相抑郁患者认知功能损害与GRIN2B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相关性研究

GRIN2B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与伴有焦虑症状双相抑郁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可能有关联,与双相抑郁患者焦虑症状的产生也可能有关联。

Molecular Psychiatry:精神病与物质使用障碍发作次数作为遗传风险和遗传异质性的指标

精神病和物质使用障碍的发作次数与遗传风险呈正相关。对于AUD和DUD,发作次数较多的患者显示出更高且纯净的遗传信号;而对于MD,发作次数多的患者则表现出更高的BD和SZ遗传风险。

儿童与青少年急性双相躁狂期的治疗策略比较

文章比较了15种常见治疗方案对儿童和青少年急性躁狂症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综述|光照治疗在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中应用研究进展

光照治疗BD抑郁发作期患者具有较好前景,未来可开展更多的BD患者光疗研究,以期形成BD患者的光疗处方。

综述|双相障碍伴混合特征的病理机制研究进展

本综述整合和分析近年来有关BD伴混合特征的病理机制研究成果,通过梳理该领域的前沿进展,进一步揭示其潜在的病理生理机制,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