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颖教授:睡眠障碍与脑血管病风险,54%的增高警示

3小时前 全科学苑 全科学苑 发表于陕西省

刘秀颖教授谈睡眠障碍:全球发病率 9% - 15%,我国约 31.2% 人有严重睡眠问题。介绍常见类型、对脑血管病影响及治疗手段,强调预防脑血管病要重视培养睡眠习惯、多学科协作干预治疗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在当今社会的普遍性如何?睡眠障碍有哪些常见的类型?

刘秀颖教授: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压力的增加,睡眠障碍的发生率日益升高。据统计,全球范围内睡眠障碍的发病率为9%~15%。《2015年中国睡眠指数报告》显示,我国约有31.2%的人存在严重的睡眠问题。睡眠障碍不仅会影响我们的工作、学习等日常生活,还会增加焦虑障碍、抑郁障碍、阿尔茨海默病、糖尿病、脑血管病等疾病的患病风险。

根据2014年国际睡眠疾病分类第三版(ICSD-3),睡眠障碍包括7大类疾病:失眠障碍、睡眠相关呼吸障碍、中枢嗜睡性疾病、睡眠—觉醒昼夜节律障碍、异态睡眠、睡眠相关运动障碍和其他睡眠障碍。

失眠障碍主要表现为长期对睡眠质量及时长感到不满,并过分担心后果,是一般人群中最常见的睡眠障碍,常与精神心理疾病相关。睡眠呼吸障碍常见于中年男性及绝经后女性,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最为多见,其发病与肥胖、气道结构、中枢调控等相关,是心脑血管疾病并发症的高危因素。发作性睡病与特发性睡眠增多则属于中枢性睡眠增多,往往在年轻时起病。睡眠—觉醒昼夜节律障碍是由内源性昼夜节律与外部环境不同步引起,可诱发生理功能紊乱并造成社会功能受损。异态睡眠是指从入睡至觉醒这一过程中任意时段发生的非自主性躯体行为或体验,包括睡行症及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等,成人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常起病于中老年,并可预测中枢神经系统突触核蛋白病变。

睡眠障碍及倒班工作、作息不规律引起昼夜节律或生物节律紊乱,对脑血管病影响有哪些?

刘秀颖教授:睡眠呼吸障碍和不规律的作息习惯,如倒班工作,会扰乱人体的昼夜节律和生物节律,对脑血管健康产生严重影响。特别是睡眠呼吸障碍,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会导致患者在夜间经历反复的缺氧和微觉醒状态,这种长期的缺氧环境可能会诱发脑血管病。此外,不规律的睡眠模式会干扰人体的生物钟,影响血管功能,可能导致血压调节异常,从而增加高血压的风险,同样会提高脑血管病的发病率。2017年的相关研究指出,睡眠减少和睡眠节律紊乱可影响基因的多态性,引起神经细胞的能量代谢变化,甚至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这种情况,可引起Orexin分泌的增多或者血压的不稳定性,HPA轴上调,胰岛素抵抗,炎性细胞因子TNFα对胰岛素表达的上调作用,免疫炎性介质途径的增加,导致发生脑血管病的风险增加。一项4年的随访研究显示,失眠者发生脑血管病的风险比非失眠者增高54%,持续存在失眠的患者,脑血管病的3年累积发病率高于可缓解的失眠患者。

而在脑血管病发生后,失眠的存在会干扰患者的肢体功能等康复过程。可见,失眠不仅是脑血管疾病的一个风险因素,也是影响患者康复和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面对日益严峻的睡眠障碍问题,现在有哪些有效的治疗手段?

刘秀颖教授:失眠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是两种常见的睡眠障碍,它们的治疗方法包括非药物和药物疗法。

对于失眠,首选的治疗方法是认知行为治疗(CBT-I),涉及改善睡眠环境和习惯,比如创造一个安静、昏暗的睡眠空间,避免睡前使用手机等可能提高兴奋性的活动以及减少人为熬夜。如果认知行为治疗不能有效缓解失眠,那么可以考虑药物治疗,如苯二氮䓬类药物。药物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失眠类型(如入睡困难或早醒)来定,并遵循个体化、按需给药、间断给药的原则。物理治疗如光疗、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和生物反馈疗法也对失眠有一定疗效。

对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治疗方法同样首先包括认知行为治疗,特别是对于肥胖患者,建议减重和避免饮酒等可能加重症状的不良生活习惯。如果认知行为治疗无效,可以考虑使用口腔器具、正压通气治疗(如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通过呼吸机在睡眠时提供正压以保持气道通畅。在某些情况下,经过多学科评估后,需要进行鼻咽喉手术治疗。无创通气治疗,如使用无创呼吸机,也是治疗OSAHS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够在检测到呼吸暂停时自动启动,提供通气,减少大脑缺血缺氧的风险。

治疗睡眠障碍合并脑血管病,哪些工作应更加重视?

刘秀颖教授:睡眠障碍与脑血管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为了预防脑血管病,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显得尤为重要。对于那些确实存在睡眠障碍的患者,我们建议进行早期干预。特别是对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建议采取减重、避免饮酒以及不使用可能加重病情的镇静安眠药物等措施。在必要时,还可以采用正压通气治疗来及时干预。

在睡眠障碍与脑血管病的领域,涉及多个学科的交叉合作。通过神经内科、呼吸科和耳鼻喉科医师的联合门诊和会诊,以及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我们可以加强各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这种跨学科的协作方式能够显著提升对睡眠障碍的预防和治疗能力。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37707, encodeId=b5cb223e7074f,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bc9b85109a1'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脑血管病#</a> <a href='/topic/show?id=52e1e304440'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睡眠障碍#</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73044, encryptionId=52e1e304440, topicName=睡眠障碍), TopicDto(id=85109, encryptionId=bc9b85109a1, topicName=脑血管病)],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Mon Nov 18 23:15:04 CST 2024, time=19小时前, status=1, ipAttribution=陕西省)]
    19小时前 梅斯管理员 来自陕西省

相关资讯

桥臂病变的临床病因学研究进展

桥臂又称小脑中脚是3对小脑脚中最大者,是连接大脑皮质和脑桥、小脑的中继站。近年来,关于桥臂病变的病例报道及研究明显增加,本文主要对桥臂病变的临床病因学研究进展进行探讨及总结。

眩晕专题:当“晕”遇上了脑血管病

眩晕是常见的临床症状,很多疾病如老年缺血性或出血性脑卒中均可导致眩晕。虽然脑血管病可以导致眩晕,但眩晕未必都是脑血管病所致。

重新认识慢性脑缺血(CCH)

慢性脑缺血是一种介于正常和发生严重脑血管病之间的脑组织供血不足状态,这种状态持续时间 长、可干预,早期的诊断和治疗有可能预防严重的脑血管病 。

论著|结构化认知康复治疗在新加坡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卒中发作次数、脑白质高信号程度和深部微出血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影响认知康复治疗的预后。然而,这些发现仍需进一步研究验证,且可指导未来临床试验的设计。

甘露醇在颅内压增高时怎么用?这6点必看!

甘露醇是治疗颅内压(ICP)增高最常用药物,神经科医生对其并不陌生。但由于临床中ICP增高的病理生理机制各不相同,以及甘露醇的广泛应用,导致甘露醇不规范使用的现象普遍存在。

Alzheimer's & Dementia: 孤独感、脑血管疾病与阿尔茨海默病病理及认知功能的关系

孤独感与脑血管病理(尤其是微梗塞)密切相关,并显著影响了情景记忆、工作记忆和语义记忆等认知功能。这些发现表明,孤独感通过影响脑血管健康,可能加速认知功能的下降。

Stroke:中晚年的心血管健康变化对晚年脑血管疾病磁共振成像标志物的影响

改善中年内和中年至晚年的心血管健康可预防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眩晕专题系列:屈晓霞教授:当“晕”遇上了脑血管病(下)

眩晕是常见的临床症状,很多疾病如老年缺血性或出血性脑卒中均可导致眩晕。虽然脑血管病可以导致眩晕,但眩晕未必都是脑血管病所致。

好文推荐 | 脑神经血管功能体系及其评估方法的展望

本文的目标在于审视在应对严重疾病时,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脑血管反应性功能、神经血管耦联功能以及自主神经功能等神经血管功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临床笔记:脑血管疾病:脑梗死

临床笔记 | 脑血管疾病:脑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