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黄佳国课题组ACS Nano:肿瘤追踪与酶激活型近红外荧光纳米探针用于时空可视化胃癌淋巴转移

3小时前 BioMed科技 BioMed科技 发表于陕西省

中山大学黄佳国教授团队与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韩方海教授团队共同开发了具有高特异性和灵敏度的酶激活型近红外荧光纳米探针用于绘制GC转移淋巴结时空图的实时示踪,辅助外科精准治疗。

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全球发病率第二高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同时也是第四大癌症死亡原因。早期GC即可发生潜在淋巴结转移,约70%的GC患者就诊时被诊断为晚期并伴有淋巴结转移。GC转移淋巴结的高特异性和灵敏度的鉴别与示踪在GC外科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表明,荧光成像技术以其高灵敏度、实时性和无创性,能够对活体内的动态生理病理过程进行精确成像,改变了传统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目前在临床实践中广泛使用的吲哚菁绿,和已报道的其他“常亮型”荧光探针(如聚合物包裹的纳米探针、金纳米簇、IRDye800CW偶联化疗药物等)均存在非特异性成像等问题,导致背景信噪比较低,无法有效区分大/微转移、和良/恶性淋巴结。相比之下,肿瘤相关生物标志物(如过度表达的肿瘤相关酶、肿瘤微环境标志物等)特异性激活型探针可提高精确切除转移灶的灵敏度。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诊断前哨淋巴结转移的频率。而肿瘤细胞在淋巴系统内扩散的时间动态(时间依赖方式)和转移淋巴结的解剖位置(空间依赖方式)却很少被探讨。鉴于此,中山大学黄佳国教授团队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韩方海教授团队共同开发了具有高特异性和灵敏度的酶激活型近红外荧光纳米探针用于绘制GC转移淋巴结时空图的实时示踪,辅助外科精准治疗。

团队开发了RGD靶向/β-半乳糖苷酶激活的荧光纳米探针(MLRs),旨在用于GC转移淋巴结转移程度的实时鉴别与术中示踪。MLRs是一种自组装纳米颗粒,包含不同比率的荧光信号基团及肿瘤识别基团。在健康组织中,MLRs无荧光。当MLRs进入转移淋巴结后,会被肿瘤特异性β-半乳糖苷酶识别并激活荧光,从而实现肿瘤与转移淋巴结的实时成像与示踪。在本研究中,我们首先筛选了最佳比率的探针MLR1,并验证了该探针一方面不仅可用于对大/微小转移淋巴结与良性淋巴结进行鉴别;另一方面,MLR1能以空间依赖的方式对GC早期的跳跃转移淋巴结进行成像示踪,其灵敏度与流式细胞术相当,可绘制小鼠胃癌中转移瘤淋巴结的时空分布图。更重要的是,在临床手术切除的GC患者标本中,MLR1可在1小时内即区分肿瘤组织以及转移淋巴结组织,体现了其在临床上指导GC外科精准治疗的巨大潜力。

图片

综上所述,本工作报道了近红外荧光纳米探针可在临床前模型和患者标本中对GC转移淋巴结进行早期实时鉴别示踪。该研究成果以“Spatiotemporal Mapping of Lymphatic Metastases in Gastric Cancer Using Tumor-trackable and Enzyme-activatable Near-infrared Fluorescent Nanoprobes”为题在线发表在ACS nano上。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的博士后于梦雅和中山大学药学院的博士研究生祝丽娟为本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黄佳国教授、韩方海教授博士后徐伟平为该文章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受到广州市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

原文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4c12915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43479, encodeId=b34422434e9e4,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f9e2832202f'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胃癌#</a> <a href='/topic/show?id=27ef122550d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近红外荧光纳米探针#</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2,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83220, encryptionId=f9e2832202f, topicName=胃癌), TopicDto(id=122550, encryptionId=27ef122550da, topicName=近红外荧光纳米探针)],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hu Dec 19 11:54:56 CST 2024, time=3小时前, status=1, ipAttribution=陕西省)]

相关资讯

Lancet Oncol | 晚期胃癌治疗新突破:紫杉醇联合雷莫芦单抗,PFS 和 OS 双双获益(Ⅲ期ARMANI试验)

该研究显示紫杉醇联合雷莫芦单抗作为维持治疗或早期二线治疗,与继续使用基于奥沙利铂的双药化疗相比,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 PFS 和 OS,并且该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可控。

GUT:骆卉妍、徐瑞华、李元方、刘泽先等揭示胃癌腹膜转移免疫治疗耐药机制

该研究首次建立了单细胞分辨率的胃癌腹膜转移肿瘤微环境图谱,揭示了胃癌腹膜转移免疫检查点阻断剂耐药机制,并提出了新的潜在干预策略。

European Radiology :光谱CT实现局部进展期胃癌Lauren分级的术前预测

光谱CT是一种基于物质成分分析提供定量参数的新模式,反映肿瘤内部微环境变化的信息。在确定临床分期和病理分型、评价淋巴血管侵袭、评价化疗疗效、预测GC相关肿瘤因子表达状态等方面的优势逐渐凸显。

论文解读| Yang Li/Linhai Li教授团队揭示揭示胃癌预后预测新方法

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AI和单碱基替换(single base substitution, SBS)特征的新型胃癌预后预测模型,为个体化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Ann Oncol:术前化疗后复发风险高的胃癌和食管胃交界癌患者的辅助免疫治疗

在新辅助化疗和手术后,与化疗相比,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不能改善肿瘤淋巴结阳性或手术切缘阳性胃食管腺癌患者的无病生存率。

GUT:骆卉妍、徐瑞华、及李元方团队揭示胃癌腹膜转移免疫治疗耐药机制

近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内科骆卉妍、徐瑞华教授及胃外科李元方教授团队在《消化道》(GUT)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肿瘤微环境中的CAF——巨噬细胞交互作用介导胃癌腹

临床首例:胃腺癌伴肝转移患者经“iNKT组合疗法”实现病理学完全缓解,预后良好、无不良事件发生!

胃癌(GC)是全球第四大常见癌症类型,也是癌症死亡的第三大原因。我国是胃癌高发国家,每年预估胃癌新发病例约67.9万例,死亡49.8万例。

肿瘤耐药怎么破?恒定自然杀伤T(iNKT)细胞解决胃癌患者耐药问题,刺激T细胞扩增24倍,抑制肿瘤发展!

一项针对iNKT细胞异体移植的临床试验正在紧锣密鼓的开展。这项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究来自健康捐赠者的异体iNKT细胞是否能够克服癌症患者的免疫治疗耐药问题。

前沿视角:ADC在胃癌治疗中的进展与展望

胃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介绍其流行病学和治疗靶点情况,重点阐述 ADC 药物在胃癌治疗中的靶点、联合治疗方式,总结 ADC 药物现状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中位随访12年!刘杰/张玮/骆菲菲团队首次探索胃癌前病变中5hmC分子机制

研究首次探索了胃癌前病变中的5hmC分子机制,提示了其向胃腺癌转变的相关途径,以及利用全基因组5hmC图谱评估未来癌症进展风险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