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中国药科大学李斯文/顾月清团队开发双特异性骨髓靶向纳米系统CSF@E-Hn,兼具治疗和预防双重作用

2024-07-29 测序中国 测序中国 发表于上海

该系统基于HSCs来源Hn,在其表面修饰了NK细胞激活配体(aNKG2D)和肿瘤相关抗体(aPD-L1),并在其中包封了集落刺激因子(CSF),可用于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大多数血液恶性肿瘤是由骨髓(BM)中肿瘤细胞不受控制的克隆增殖引起的,具有较高死亡率与复发率。其中,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和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两种主要的血液恶性肿瘤类型。尽管现有治疗手段如化疗、免疫疗法与细胞疗法等,在延长患者的总生存期方面显现出前景,但其在充分消除骨髓中恶性细胞、减轻伴随非肿瘤毒性作用以及有效预防疾病复发等方面仍存在挑战。

由于缺乏可靠的体内骨髓靶向技术,针对骨髓中肿瘤细胞的治疗策略十分少见;源自造血干细胞(HSCs)的纳米囊泡(Hn)因含有与母细胞相同的细胞特性,并具有载药双层结构、较小的体积和较低的免疫原性,被认为是理想的骨髓靶向载体。自然杀伤细胞(NK)在BM中成熟并聚集,是具有直接攻击癌细胞能力的潜在抗癌剂,但在实际应用中其捕获和杀伤性往往降低。因此,目前亟需制定一种治疗策略,在实现NK细胞激活的同时追踪肿瘤细胞。

近日,中国药科大学李斯文/顾月清团队在Nature Nanotechnology上发表了题为“A bispecific nanosystem activates endogenous natural killer cells in the bone marrow for haematologic malignancies therapy”的文章。研究团队成功构建了一个称为“CSF@E-Hn”的骨髓靶向纳米系统,该系统基于HSCs来源Hn,在其表面修饰了NK细胞激活配体(aNKG2D)和肿瘤相关抗体(aPD-L1),并在其中包封了集落刺激因子(CSF),可用于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CSF@E-Hn以BM为靶点,通过抓取配体将肿瘤细胞与NK细胞聚集在一起,激活后者以靶向和消除特异性肿瘤细胞;CSF被封装在Hn内可调节BM微环境并抑制肿瘤的扩散和复发。

在罹患AML和MM的小鼠模型中,CSF@E-Hn表现出优异的治疗效果。治疗后BM微环境的综合评估显示,将CSF纳入骨髓靶向纳米系统可促进HSCs分化和记忆T细胞生成,维持骨平衡,并长期预防复发。综上,CSF@E-Hn是一种颇具应用前景的血液恶性肿瘤治疗策略。

图片

文章发表在Nature Nanotechnology

主要研究内容

01 CSF@E-Hn的构造原理与工作特点

CSF@E-Hn制备过程如图1a所示,研究团队首先对C57BL/6J和Balb/c小鼠进行处理,从中提取HSC和NK细胞,其中,HSC细胞表型为C-Kit+CD34-CD38+;随后,利用上述HSC细胞通过连续挤膜的方法制备Hn或CSF@Hn;最后,采用链亲和素方法,最大限度地将NKG2D和PD-L1附着到CSF@Hn上,从而产生CSF@E-Hn。Hn与HSC细胞的蛋白质表达谱具有可比性,尤其是归巢受体的表达。

在磷酸盐缓冲盐水(PBS)和血清中,该纳米系统显示出稳定的粒径分布;在14天的时间内,以及在-80°C低温保存和随后的解冻期间,CSF@E-Hn也表现出卓越的稳定性

研究团队通过在HT22细胞系和L02细胞系中进行Western Blot与NKG2D/PD-L1表达定量分析,评估其作为NK、C1498细胞特异性捕获靶标的适用性。与阴性对照组相比,CSF@E-Hn在体外捕获NKG2D或PD-L1的同时,对NK、C1498细胞也表现出良好的特异性和亲和力。在混合细胞培养基中,CSF@E-Hn也有效地将NK和C1498细胞聚集。上述结果表明,CSF@E-Hn对C1498和NK细胞具有抓取效应

图片

图1.CSF@E-Hn的制备、表型及捕获效果

02 CSF@E-Hn激活NK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

研究团队将各种Hn与C1498、NK细胞混合培养(图2)。与其他细胞相比,E-Hn组与CSF@E-Hn组的C1498细胞数量在12 h后显著减少,该趋势得到生物发光成像(BLI)与CCK-8细胞增殖测定实验验证;CSF@E-Hn处理的混合细胞培养基显示,NK细胞的脱颗粒和活化程度显著提高。此外,CSF@E-Hn还显著刺激了NK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扰素γ(IFN-γ)炎症因子。上述结果表明,用CSF@E-Hn激活NK细胞可有效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这些被激活的NK细胞不会靶向正常细胞。

图片

图2.在癌细胞系与正常细胞系上评估CSF@E-Hn对NK细胞的激活能力

为评估CSF@E-Hn纳米系统的BM归巢能力,研究团队对小鼠进行不同注射,荧光强度保持一致(图3)。结果显示,CSF@E-Hn的股骨特异性信号在注射5 h后出现,8 h后达到峰值。解剖骨组织的荧光信号显示,与HSCs相比,Hn和CSF@E-Hn组的荧光强度明显更强。特别地,CSF@E-Hn的血液循环时间更长,其H&E染色未发现任何明显的病理变化。

研究团队还评估了CSF@E-Hn的生物安全性,发现以不同浓度Hn和CSF@E-Hn共同培养的所有受测细胞的存活率均超85%。受试小鼠血常规和生化分析显示,所有测量参数都在正常范围内,表明CSF@E-Hn在体内没有诱发明显毒性。急性毒性试验也证明了该纳米系统的安全性。

图片

图3.CSF@E-Hn体内生物分布及骨髓靶向性研究

03 CSF@E-Hn的抗AML效用和长期免疫作用

研究团队构建了C1498荷瘤小鼠模型以评估CSF@E-Hn的治疗效果(图4)。结果显示,与其他治疗组相比,经CSF@E-Hn治疗的小鼠表现出更强、更有效的肿瘤细胞清除能力,80天后小鼠的存活率约为87.5%。CSF@E-Hn治疗的小鼠中,外周血、BM和脾脏中的白血病细胞被明显抑制。上述结果证明了CSF@E-Hn在抗AML方面的强大潜力。BM微环境的分析显示,CSF@E-Hn在增加造血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以及调节BM免疫环境方面表现出很强的能力,表明CSF@E-Hn可能对BM功能产生积极影响,并有助于造血功能的恢复。

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E-Hn和CSF@E-Hn治疗后,最初接种的癌细胞在受影响小鼠体内被完全清除,为此,研究团队通过向原发肿瘤被CSF@E-Hn消除的小鼠以及6只新对照组小鼠注射C1498细胞,引入了第二波肿瘤细胞。结果显示,未经治疗的小鼠中白血病细胞生长迅速,而CSF@E-Hn治疗的小鼠则有效控制了白血病细胞生长;在60天观察期内,经CSF@E-Hn治疗的小鼠存活率高达83.3%

为阐明CSF@E-Hn预防复发的潜在机制,研究团队比较了不同治疗组BM中祖细胞的数量。结果显示,CSF的加入明显增加了祖细胞的数量,这表明CSF@E-Hn具有促进HSCs分化的潜力。与其他组相比,CSF@E-Hn组的CD3+CD8+ T 细胞(CTL)增加了约1.8-2.1倍;次级淋巴组织中CD44+CD62L+中央记忆T细胞(TCM)和骨髓中CD44+CD62L−效应记忆T细胞(TEM)的百分比更高。此外,相较其他组,CSF@E-Hn治疗组的破骨细胞减少,成骨细胞增加。

图片

图4.CSF@E-Hn体内抗AML效果

04 CSF@E-Hn的抗MM效用

通过密切监测治疗后的小鼠,研究团队评估了CSF@E-Hn治疗MM的效用(图5)。结果显示,CSF@E-Hn组外周血、BM和脾脏中MM细胞的百分比显著降低,Kappa浓度升幅也最小,表明其能有效抑制骨髓瘤细胞。CSF@E-Hn治疗延长了小鼠的寿命,75%经治疗的小鼠在第60天时仍存活;CSF@E-Hn处理诱导的NK细胞的活化程度也明显增强。

在抗MM试验中,研究团队同样对小鼠进行了二次肿瘤细胞注射。结果显示,CSF@E-Hn治疗的小鼠在第30天时骨髓瘤仍处于低水平,有4只(n=6)存活了60天。CSF@E-Hn治疗小鼠继发性肿瘤中祖细胞、CTL、TCM和TEM细胞的百分比显著增加。此外,骨组织的组织学染色显示,经CSF@E-Hn治疗后成骨细胞急剧增加,破骨细胞急剧下降。综上,CSF@E-Hn在治疗AML和MM的疗效凸显了其在治疗更广泛血液恶性肿瘤方面的巨大潜力。

图片

图5.CSF@E-Hn体内抗MM效果

综上所述,研究团队构建了一种双特异性纳米囊泡载药系统,具有CSF包载和双配体(aPD-L1和aNKG2D)修饰,可实现对BM内NK细胞和肿瘤细胞的双特异性捕获,在激活NK细胞的同时阻断肿瘤细胞对NK细胞的抑制作用,从而促使NK细胞快速发挥肿瘤细胞杀伤效应。CSF@E-Hn表现出强大的抗AML与抗MM潜力,还能有效地抑制肿瘤复发,兼具治疗和预防的双重作用,在血液恶性肿瘤预治中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论文原文:

Zhang, Y., Deng, Y., Zhai, Y. et al. A bispecific nanosystem activates endogenous natural killer cells in the bone marrow for haematologic malignancies therapy. Nat. Nanotechnol.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65-024-01736-9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5-024-01736-9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17376, encodeId=3474221e37678,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fa5689329c3'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血液系统恶性肿瘤#</a> <a href='/topic/show?id=e31c11e2342c'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CSF@E-Hn#</a> <a href='/topic/show?id=f34711e23559'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骨髓靶向纳米系统#</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5,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17234, encryptionId=e31c11e2342c, topicName=CSF@E-Hn), TopicDto(id=89329, encryptionId=fa5689329c3, topicName=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TopicDto(id=117235, encryptionId=f34711e23559, topicName=骨髓靶向纳米系统)],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Mon Jul 29 13:19:03 CST 2024, time=2024-07-29,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Blood:采用HSCT治疗的恶性血液病患儿的长期预后

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幸存者的患者报告的预后尚无统计数据。本研究提供了采用HSCT治疗的恶性血液病患儿的长期预后信息。

Invivoscribe宣布在欧盟进行关键报批,拓展在华布局和活动

面向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开发诊断产品和试剂并进行商业化的行业先驱Invivoscribe, Inc.今天宣布在欧盟进行一项关键报批,并拓展在华布局和活动。

【BJH】双靶点CAR-T的四种策略及其优缺点

CAR-T细胞疗法在多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治疗中显示出巨大的希望,包括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但原发性难治性或复发性疾病是一个相对常见的现象。

Nature Med | CT带来的辐射积累可能增加儿童/青少年白血病风险

对9个欧洲国家的近100万名22岁前接受过CT检查的人进行了多国队列(EPI-CT)随访,发现儿童和青少年进行CT检查后,即使在较低剂量范围内也存在患血液肿瘤的风险升高,包括淋巴瘤和骨髓瘤。

Blood:预防性使用氨甲环酸是否可降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出血风险?

与安慰剂相比,氨甲环酸预防性治疗并未显著降低接受化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WHO≥2级出血的风险

FDA批准BCL-2口服选择性抑制剂ZN-d5的IND申请,用于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BCL-2抑制剂通过恢复肿瘤细胞的凋亡,已成为癌症治疗的重要靶标。

 Hematol Oncol:高迁移率 A 组蛋白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的关键作用

高迁移率 A 组 (HMGA) 蛋白家族由三种非组蛋白染色质重塑蛋白组成,HMGA1a 和 HMGA1b 由同一基因通过可变剪接产生,HMGA2 由同音基因编码。

Eur J Nucl Med Mol Imaging: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Covid-19疫苗相关高代谢淋巴结病与体液免疫有关

血液恶性肿瘤患者[18F]FDG PET-CT所示的VAHL可能反映了BNT162b2疫苗诱导的GC B细胞增殖和有效的体液反应。

Ann Hematol: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体外膜肺氧合: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

与其他ECMO适应症相比,需要ECMO的HM患者的生存率相对较差。预后较差风险的患者包括年龄较大、男性和HSCT接受者

【综述】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相关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研究进展

本研究拟对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相关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实践和试验研究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