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启用“AI医生”系统 探索人工智能辅助诊疗新模式
2025-04-09 MedSci原创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广西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宣布,其“心内科AI医生”系统已于近日(编者注:原文提及4月7日,但为保持时效中立性,此处模糊处理)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该院在利用AI技术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方面迈出了新的一步。
近期,人工智能(AI)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持续受到关注。广西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宣布,其“心内科AI医生”系统已于近日(编者注:原文提及4月7日,但为保持时效中立性,此处模糊处理)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该院在利用AI技术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方面迈出了新的一步。
该系统基于名为“时珍医疗大模型”的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由医院大内科主任、心血管内科主任刘杰教授团队牵头引入。据介绍,该系统的研发团队成员主要来自广西本地。
系统功能与应用场景
与传统基于文本交互的智能导诊不同,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这套系统包含以下几个主要功能模块:
- 拟人化交互界面:系统创建了基于刘杰教授和一位护士(陆相友)形象的数字人,并配备了语音交互模块。患者可以通过手机或医院内的自助设备,与“AI医生”进行语音对话,描述症状。系统随后会提供初步的分诊建议,如推荐就诊科室、医生,并可能提供挂号链接或建议检查项目。院方表示,此举旨在提升导诊服务的亲和度和便捷性,减少患者就诊前的困惑。
- 个性化患者随访:系统可根据患者的电子病历信息,为出院患者(特别是高血压、心衰等慢性病患者)制定个性化的随访计划。通过手机端,AI系统能主动发起随访提醒、推送用药指导(如药物作用、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及复诊建议,尝试连接院内诊疗与院外康复管理。
- 辅助医生工作流程:除了面向患者的服务,“时珍医疗大模型”还集成了旨在减轻医生工作负担的功能。例如,“AI病历智能助手”可在医患沟通时进行语音识别、文本转换和初步病历文书的撰写,并支持部分方言识别。此外,系统还包括AI诊疗知识库、AI影像初步分析、传染病AI预警地图等模块,用于辅助医生的日常临床和研究工作。
研发背景与未来规划
据项目牵头人刘杰教授介绍,开发此系统的初衷是为了应对临床医生需花费大量时间处理病历书写、随访等重复性文书工作,从而压缩了与患者直接交流和专业学习时间的现状。他希望借助AI技术,将医生从部分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更专注于诊疗本身。
该项目得到了具有技术背景的姚阳等本地专业人士的支持与合作。研发过程中,技术团队与医疗团队进行了深度融合,力求使AI应用更贴合实际医疗场景。
院方表示,该系统未来计划进行升级,包括针对广西地区常见病、地方性疾病(如壮瑶医药相关内容)进行模型优化,并计划扩展支持壮语、粤语等本地语言,以更好地服务本地居民。
展望与讨论
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在心内科试点应用AI系统后,计划逐步推广至院内其他科室,并可能探索在广西其他医疗机构的应用。院方认为,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是辅助而非取代医生,其价值在于提高效率、优化流程,使医生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复杂病例的诊治和人文关怀中。
此举是广西在“AI+医疗”领域的一次地方性探索。该系统的实际运行效果、患者接受度、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以及其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方面的长期影响,仍有待时间和实践的进一步检验。医疗界也普遍认为,AI作为辅助工具,其发展需要在确保医疗安全和伦理规范的前提下进行。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人工智能#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