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虐待如何影响青少年抑郁症?我国学者揭示神经血管耦合的关键作用
2025-04-07 xiongjy MedSci原创
童年虐待与青少年抑郁症的神经血管耦合异常显著相关,交互作用主要分布于奖赏系统和视觉皮层。SVM分类器结合NVC比值、CBF和神经元活动特征表现出优异的分类性能,为早期识别提供了潜在生物标志物。
近年来,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急剧上升,成为心理健康领域的重要问题。童年虐待(CM)作为抑郁症的关键风险因素,可能通过影响神经发育机制增加青少年罹患抑郁症的风险,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神经血管耦合(NVC)是大脑神经元活动与血流供应之间的协调机制,其异常可能与精神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技术,首次探讨了童年虐待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神经血管耦合的影响,旨在揭示其潜在的神经病理机制,并为早期识别和干预提供新的生物标志物。
研究团队招募了189名青少年,分为四组:54名伴有童年虐待的抑郁症患者(MDDCM)、45名不伴童年虐待的抑郁症患者(MDDNCM)、33名伴有童年虐待的健康对照组(HCCM)以及57名不伴童年虐待的健康对照组(HCNCM)。所有参与者接受了包括结构磁共振成像(T1)、动脉自旋标记(ASL)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在内的多模态扫描。通过计算全脑灰质水平的脑血流量(CBF)与神经元活动(功能连接强度FCS和低频波动振幅ALFF)的相关系数,以及区域水平的CBF/神经元活动比值,评估神经血管耦合的状态。此外,研究采用支持向量机(SVM)分类器,结合异常的NVC比值、CBF和神经元活动特征,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进行分类识别。统计分析通过双因素协方差分析(ANCOVA)探讨抑郁症与童年虐待的交互作用,并进一步分析了异常NVC比值与童年虐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图1:研究设计和分析流程
研究结果显示,在全脑灰质水平上,抑郁症与童年虐待对CBF-FCS相关系数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表现为MDDCM组的CBF-FCS耦合强度显著低于MDDNCM组和HCCM组。在区域水平上,交互作用主要分布于双侧前扣带回/眶额叶皮层(ACC/OFC)、双侧丘脑/内侧颞叶(THA/MTL)以及左侧枕颞叶(OTL)等与奖赏系统和视觉信息处理相关的脑区。例如,MDDCM组在双侧ACC/OFC的CBF/FCS比值显著低于HCCM组,而在双侧THA/MTL的CBF/ALFF比值则呈现相反的趋势。此外,童年虐待的严重程度与这些异常NVC比值显著相关,尤其是在健康对照组中,物理忽视(CTQPN)与ACC/OFC的CBF/FCS比值呈正相关,而在抑郁症患者中则表现为负相关。SVM分类器的结果显示,结合NVC比值、CBF和神经元活动特征的模型在区分不同组别时表现出色,曲线下面积(AUC)最高达到0.90,表明这些特征具有作为生物标志物的潜力。
图2:MDD×CM对CBF、FCS和ALFF的交互作用
本研究的发现强调了童年虐待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神经血管耦合的显著影响,尤其是在奖赏系统和视觉皮层中。异常的NVC模式不仅揭示了童年虐待与抑郁症之间的神经机制关联,还为早期识别和干预提供了潜在的影像学生物标志物。未来研究可通过扩大样本量和纵向设计进一步验证这些发现,并探索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原始出处: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脑血流量# #功能磁共振成像# #童年虐待# #青少年抑郁症#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