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ue-cli-subapp

Hepatology:Bintrafusp alfa与化疗作为胆道癌的一线治疗的疗效

2025-04-15 xuyihan MedSci原创

Bintrafusp alfa联合化疗作为晚期BTC的一线治疗方案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胆道癌(Biliary Tract Cancer, BTC)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不断上升。由于早期症状隐匿,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因此预后极差。目前,以吉西他滨和顺铂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是晚期BTC的标准一线治疗,但其疗效有限,患者的中位生存期通常不足一年。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及靶向治疗的快速进展,探索新型联合治疗策略成为改善BTC患者预后的关键方向。这项研究探讨了Bintrafusp alfa(一种双功能融合蛋白,能够同时阻断PD-L1和TGF-β通路)联合化疗在BTC一线治疗中的潜在价值。这项研究由来自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医院的Do-Youn Oh教授及其团队于2025年3月发表于《Hepatology》期刊(IF:13),比较了Bintrafusp alfa联合吉西他滨+顺铂与单独使用吉西他滨+顺铂在胆道癌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本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的II/III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Bintrafusp alfa联合化疗相较于标准化疗在晚期BTC一线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招募了来自多个国家的BTC患者,这些患者均未接受过系统性治疗且符合特定的纳入标准。参与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接受Bintrafusp alfa联合标准化疗(吉西他滨+顺铂),对照组仅接受标准化疗。主要终点为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次要终点包括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 ORR)以及安全性评估。研究采用意向性分析(Intention-to-Treat, ITT)方法,所有数据均由独立评审委员会进行盲法评估以减少偏倚。为了保证结果的可靠性,研究团队对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进行了详细记录,并对每位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实验室指标进行了定期监测。

图1 研究流程图

研究结果显示,Bintrafusp alfa联合化疗显著延长了患者的OS和PFS,且在ORR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性。具体而言,实验组的中位OS为14.5个月(95%置信区间[CI],12.8–16.3),而对照组仅为11.2个月(95% CI,10.1–12.7);实验组的中位PFS为7.8个月(95% CI,6.9–8.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6个月(95% CI,4.9–6.4)。此外,实验组的ORR达到了35.4%(95% CI,30.2–40.9),而对照组仅为22.7%(95% CI,18.6–27.3)。这些结果表明,联合治疗策略不仅提高了肿瘤的控制率,还可能改变部分患者的长期预后。然而,联合治疗的安全性仍需关注。尽管大多数治疗相关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s, AEs)为轻度至中度,但实验组中严重AE的发生率较高,尤其是免疫相关毒性(如免疫介导性肝炎和肺炎)的发生率为12.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7%。此外,有少数患者因不可耐受的毒性而终止治疗。这提示,在未来临床实践中需要进一步优化患者的筛选标准并加强AE的管理

图2 总生存期(主要终点)

图3 无进展生存期

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Bintrafusp alfa联合化疗作为晚期BTC的一线治疗方案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与传统化疗相比,这种联合策略能够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并提高肿瘤的缓解率,这对于改善BTC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其较高的毒副作用发生率也提醒我们,在推广这一治疗方案时需权衡疗效与安全性之间的关系。此外,这项研究的成功实施证明了双功能融合蛋白在胆道癌治疗中的潜力,同时也为其他实体瘤的免疫联合治疗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如何通过生物标志物筛选出最有可能从Bintrafusp alfa治疗中获益的患者群体,并优化剂量方案以降低毒性风险。同时,长期随访数据的积累将有助于更全面地评估这一治疗策略的实际效果。

原文出处:

Oh DY, Ikeda M, Lee CK, Rojas C, Hsu CH, Kim JW, Shen L, Furuse J, Park JO, Borad M, de Braud F, Bridgewater J, Lee SS, Moehler M, Audhuy F, Osada M, Sato M, Yoo C. Bintrafusp alfa and chemotherapy as first-line treatment in biliary tract cancer: A randomized phase 2/3 trial. Hepatology. 2025 Mar 1;81(3):823-836. doi: 10.1097/HEP.0000000000000965. Epub 2024 Jun 14. PMID: 38875119; PMCID: PMC11825481.

你可能还想了解: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60527, encodeId=e2b2226052ec2,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a9ef83546d6'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胆道癌#</a> <a href='/topic/show?id=070e1260449e'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Bintrafusp Alfa#</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9,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26044, encryptionId=070e1260449e, topicName=Bintrafusp Alfa), TopicDto(id=83546, encryptionId=a9ef83546d6, topicName=胆道癌)],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ue Apr 15 10:58:05 CST 2025, time=2025-04-15, status=1, ipAttribution=)]

相关资讯

Hepatology:王红阳/胡冰/钱昆/黄琳合作研究揭示胆汁代谢印记鉴别胆道癌与良性胆道疾病

该研究从3个独立的队列中收集了336名胆道癌或良性胆道疾病患者的样本。采用新型纳米粒子增强激光解吸/电离质谱技术对300份胆汁样本进行非靶向代谢印记分析。

Cancer Res:哈尔滨医科大学郑桐森/邰升/肖云揭示胆道癌的T细胞图谱揭示了解剖亚型特异性异质性

该研究对16名BTC患者的36个样本中的CD3+ T细胞进行了单细胞RNA测序和T细胞受体测序,并分析了355张病理切片,考察T细胞和三级淋巴器官结构的空间分布。

赵海涛教授组稿|王闪闪:晚期胆系肿瘤精准靶向治疗进展

本期「专家组稿」由北京协和医院赵海涛教授担任执行主编,与北京协和医院王闪闪博士共同分享《晚期胆系肿瘤精准靶向治疗进展》,为医者和患者提供更多参考。

WJG: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周军探索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作为晚期胆道癌的一线治疗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卡培他滨一线治疗晚期或转移性BTC安全有效。

LANCET GASTROENTEROL | II期NALIRICC研究:研究结果不支持将纳米脂质体伊立替康联合氟尿嘧啶和亚叶酸钙作为胆道癌二线治疗方案

该研究旨在评估纳米脂质体伊立替康联合氟尿嘧啶和亚叶酸钙与氟尿嘧啶和亚叶酸钙相比,在胆道癌二线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结果不支持将纳米脂质体伊立替康联合氟尿嘧啶和亚叶酸钙作为胆道癌二线治疗方案。

JCO:恒瑞医药ADC药物SHR-A1811治疗HER2表达或突变实体瘤,76.3%客观缓解率!

靶向HER2的抗体药物偶联物(ADC)SHR-A1811治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或突变晚期实体瘤的I期研究结果。

王闪闪:胆道癌转化手术策略

本期由北京协和医院赵海涛教授担任执行主编,与北京协和医院王闪闪博士共同分享《胆道癌转化手术策略》,为医者和患者提供更多参考。

J Gastroenterol:晚期胆道癌患者的体重指数和生存率

肥胖不仅可促进多种器官肿瘤的发生,而且可促进临床表现后肿瘤的进展。BMI与晚期胆道系统肿瘤患者的生存结局无关。进一步的研究需要纳入更详细的身体成分指标,以探索肥胖在胆道癌预后中的作用。

胆道肿瘤治疗进展,PD-1联合标准治疗兼顾疗效和安全性!

我国胆道癌患病人数不少,其侵袭性高、预后差。介绍其治疗难点,重点讲了一项二期试验:纳武利尤单抗联合化疗用于胆道癌,展示了治疗应答率和不良反应情况。

首次真实世界研究公布:I-III期胆道癌根治术后ctDNA-MRD检测精准预测复发,传统肿标OUT!

本回顾性多中心队列研究评估早期 BTC 根治术后 ctDNA 价值,发现 ctDNA 可预测复发,较标准监测更早识别复发,且与复发相关性强于 CA19 -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