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戴建武/肖志峰/赵燕南合作发表关于表征发育和损伤脊髓中的祖细胞

2025-01-21 iNature iNature 发表于陕西省

该研究进行了一个跨物种的调查,研究从发育到受伤的过程。

各种成熟的组织驻留细胞在受伤后表现出前体细胞特征。然而,成年脊髓中是否存在具有多重谱系潜能的内源性干细胞仍然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

2025年1月6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戴建武,肖志峰及赵燕南共同通讯在PNAS在线发表题为Characterizing progenitor cells in developing and injured spinal cord: Insights from single-nucleus transcriptomics and lineage tracing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进行了一个跨物种的调查,研究从发育到受伤的过程。

作者使用单核转录组测序和基因谱系追踪技术来表征脊髓中的神经细胞。作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带毛的脊髓室管膜细胞在神经前体细胞(NPCs)在室管区内分化后,失去了神经前体基因特征和增殖能力。通过将恒河猴脊髓损伤(SCI)模型的单核转录组数据集与人类脊髓发育数据集结合,作者发现带毛的室管膜细胞对损伤的反应极为有限,且无法恢复到发育期的前体状态。有趣的是,作者观察到星形胶质细胞通过谱系追踪实验转分化为成熟的少突胶质细胞。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成年脊髓中存在一种表达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特征基因的中间状态胶质细胞群体。通过功能性支架改造损伤微环境后,星形胶质细胞转化为少突胶质细胞的比例有所增加。总体而言,作者的研究结果突出了成年脊髓中星形胶质细胞的显著多谱系潜能。

图片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CNS)最尾部的部分,位于脊柱内,从脑干延伸到成人人的第一腰椎。与其前部相似,脊髓在胚胎发育阶段由神经上皮细胞通过神经管的形成而发育。尽管神经前体/干细胞的存在已经在后天大脑的旁室区(SVZ)和海马齿状回中得到了充分证实,但成人脊髓中是否存在内源性的神经干细胞/前体细胞仍存在争议。了解脊髓神经细胞在成人期及受伤后恢复的前体潜力,对于理解脊髓再生能力至关重要,这可能为脊髓损伤(SCI)引起的终生残疾提供治疗策略。

室管膜细胞排列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脑室区(VZ)壁上,这些区域是胚胎期神经上皮的初始位置。许多研究表明,哺乳动物的室管膜细胞或其亚型具备神经干细胞特性,并且能够在受伤后激活。然而,关于室管膜细胞是否具备干细胞潜力仍然存在争议。考虑到啮齿动物与灵长类动物之间在细胞可塑性方面可能存在的差异,研究灵长类动物中的室管膜细胞引起了广泛关注。将灵长类动物室管膜细胞的特征与啮齿动物的对比,能够更好地阐明它们的前体潜力。

图片

移植“CS- CTBNG”支架可促进SCI后表达ALDH1L1的星形胶质细胞向少突胶质细胞的转分化(图片源自PNAS

此外,成人期胶质细胞的前体潜力也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少突胶质细胞是成人脊髓中在正常和损伤状态下主要增殖的细胞群体。许多研究表明,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PCs)可以自发地产生星形胶质细胞。使用 NG2 命运追踪技术的研究表明,OPCs 具有多谱系分化能力。然而,一些研究指出,在体内,OPCs 只会分化为少突胶质细胞,而不会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而且 OLIG2 阳性的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未能生成神经球。转录组学研究显示,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干细胞在转录水平上存在相似性,表现在共同标记基因的表达上,如 SLC1A3、VIM 和 GFAP。实验表明,受伤诱导下的皮质星形胶质细胞在体外扩展后,能够获得神经干细胞特性,形成多能神经球,能够生成神经元和少突胶质细胞。此外,化学物质或转录因子也可以诱导成熟的星形胶质细胞转分化为少突胶质细胞。然而,脊髓中的星形胶质细胞是否在体内自发地具备跨谱系潜力仍不明朗。

脊髓发育为研究损伤后再生机制提供了框架。探索发育和损伤修复的不同情境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成人脊髓中前体细胞的存在。通过在单细胞水平上绘制脊髓细胞在正常和病理状态下的图谱,可以揭示激活细胞类型和状态的多样性。重要的是,将单细胞测序与基因谱系追踪相结合,将揭示特定细胞群体的命运。

本研究整合了人类脊髓发育数据和非人灵长类动物(NHP)及啮齿动物在脊髓损伤(SCI)后的修复过程数据。通过使用单核 RNA 测序和谱系追踪,作者对人类脊髓发育、恒河猴和啮齿动物 SCI 模型中的带毛室管膜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进行了表征。作者的研究结果揭示,成熟的带毛室管膜细胞在受伤后失去了神经前体细胞特性,增殖能力有限。单细胞数据分析和谱系追踪显示,星形胶质细胞在受伤后可以转分化为成熟的少突胶质细胞。通过功能性支架改造损伤微环境后,星形胶质细胞转分化为少突胶质细胞的比例有所增加。总体而言,本研究表明,星形胶质细胞在响应损伤时获得了神经前体细胞特性,并能够生成跨谱系的后代。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73/pnas.2413140122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48963, encodeId=e37b2248963cd,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362fe4482f1'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神经细胞#</a> <a href='/topic/show?id=2cce845869c'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脊髓#</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23,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74482, encryptionId=362fe4482f1, topicName=神经细胞), TopicDto(id=84586, encryptionId=2cce845869c, topicName=脊髓)],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Mon Jan 20 23:55:23 CST 2025, time=2025-01-20, status=1, ipAttribution=陕西省)]
    2025-01-20 梅斯管理员 来自陕西省

相关资讯

PNAS:吃饱了依然停不住?PNAS在大脑深处找到原因,两类神经元在“打架”

美食太诱人、吃饱了再减肥、这类食物不会胖……有时候我们真的控制不住寄几,即便吃饱了还会继续吃吃吃。这是为什么?《PNAS》期刊给出了一份答案:大脑中促进进食的神经细胞“打赢”了阻止进食的神经细胞!

Cell Rep:什么物质能阻止神经细胞退化?

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Duke-NUS Medical School)的一项研究发现,以在基因调控中的作用而闻名的多蛋白“整合子复合体(Integrator complex)”成员,对于果蝇的大脑健康发育至关重要。这一发现对进一步理解和治疗人类神经发育障碍具有指导意义。

Nature:乳腺癌细胞竟伪装成神经细胞野蛮生长!

作为“红颜杀手”,即便在医学发达的今天,乳腺癌的威力仍历久不衰,近年来我国乳癌发病率正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发病年龄也呈逐渐年轻化的趋势。90%的乳腺癌患者最终因为远处转移而死亡,而在 HER-2 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颅脑转移的发病率高达30%-55%,其总生存期仅仅13 个月。乳腺癌脑转移如此可怕,其背后的机制却至今未解。

Nature Neuroscience:不断接近的阿尔兹海默真相

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免疫细胞激活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最新Nature Neuroscience文章表明,大脑中有缺陷的免疫细胞会导致阿尔茨海默病。

第四脑室中枢神经细胞瘤1例

第四脑室中枢神经细胞瘤较为罕见。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6年6月收治1例第四脑室中枢神经细胞瘤病人,治疗效果良好,总结分析诊疗经验,现报告如下。

世界卒中日|这个病,每分钟杀死190万个神经细胞

10月29日是每年的世界卒中日,今年的主题是“战胜卒中,再立人生”。

Nat Commun:隐性听力损失能够选择性的损伤高噪音环境下的神经适应性

暴露在一个单独的高噪音环境下就能损伤而我听毛细胞和听觉神经纤维之间的突触,从而引起隐性听力损失(HHL),并且不能被听觉调查检测到。最近,有研究人员调查了噪音诱导的HHL对听力功能的影响,具体是通过在安静和噪音不同环境阶段中,听觉中脑神经细胞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研究人员发现,来源自接触噪音的小鼠的神经细胞表现出了对声音环境适应能力减弱情况,即在上述环境中传达了更少的声音强度信息,并且对波动声音环

Neuron:修复神经纤维的关键蛋白已被“捕获”

近日,德国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心(DZNE)的科学家们在《Neuron》杂志上发表了一项重磅研究结果:一组有助于受损神经细胞再生的蛋白质已被找到!

Nat Neurosci:创建神经细胞?用结缔组织细胞就够了

美因兹大学(Mainz University)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在《Nature Neuroscience》杂志发表神经再生领域重要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