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ue-cli-subapp

北京科技大学乐恺/国家纳米中心王磊团队《JCR》:磁热-磁振荡增强瘤内粒子扩散5.54倍:“跳跃扩散”理论支撑微纳机器人递送

2025-04-13 BioMed科技 BioMed科技 发表于陕西省

北京科技大学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团队,利用磁热和磁振荡技术,使纳米粒子肿瘤渗透效率达对照组 5.54 倍,揭示 “跳跃扩散” 机制,为纳米药物递送提供新策略。

在实体瘤治疗中,纳米药物主要依赖被动扩散穿透肿瘤组织,但致密的细胞外基质(ECM)如同一张密网,将大部分纳米粒子阻挡在肿瘤边缘。给纳米药物装上“微纳米马达”驱动,主动穿透肿瘤组织,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近期,北京科技大学乐恺和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王磊团队利用磁热(MH, magnetic heating)效应和磁振荡MO, magnetic oscillation)技术,成功增强了纳米粒子在多孔组织中的扩散能力不仅将纳米粒子的肿瘤渗透效率提升至对照组的5.54倍,更为微纳米马达主动跨越生物屏障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成果以Enhancement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anoparticle diffusion in biological tissues by magnetic heating and oscillation”为题发表在《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上。

图片

【主要内容】

生物组织是一种多孔介质,纳米粒子在生物组织间的扩散可以看作是在多孔介质中的扩散。一些物理手段,比如加热组织或是驱动粒子,可以增强扩散,但是缺乏实验验证和定量的表征。为此,研究团队制备了具有磁热/驱动和磁共振成像(MRI)能力的磁性纳米粒子(1nm)及其和明胶的共组装体(250 nm),选择猪肝组织和小鼠纤维肉瘤作为实验模型,开展了一系列严谨的体外和体内实验。利用7MRI对纳米粒子在磁场调控下的扩散进行了精确的定量表征,建立了动态扩散系数时空分布模型,全面且深入地探究了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图1)。

图片

1.磁性纳米粒子及其组装体在肿瘤中的增强扩散研究示意图

实验结果显示,低频振荡磁场(30 mT,15 Hz)驱动的肿瘤内纳米粒子扩散改善效果显著优于高频交变磁场(27 kA/m,115 kHz)的磁热效应(图2)在磁振荡的作用下,纳米粒子在纤维肉瘤肿瘤中的整体扩散率相较于未处理条件下,提升了4.45倍。而在磁热效应与磁振荡的协同作用下,纳米粒子在肿瘤组织中的扩散效率相较于未处理的对照组大幅提升,达到了5.54倍。这一成果为肿瘤治疗中纳米粒子的药物递送提供了全新的策略和理论依据,有望大幅提高肿瘤治疗的效果。

图片

2. ( a )和( b )分别为72 h时纳米粒子及其组装体在肿瘤内整体扩散系数的变化。( c )纳米粒子及其组装体在磁场作用下在肿瘤内部可能的扩散机制——跳跃扩散。

理论上讲,微纳米粒子进入生物组织这样的多孔介质后,很容易被束缚在孔中,从而影响了其扩散。而磁场增加了其“跳跃”而出的概率,这可能是增强扩散的主要机制——“跳跃扩散”。

其中,磁热效应包括三个方面:(1)热激活跳跃:在高频交变磁场(115 kHz)作用下,磁性纳米粒子产热,促使纳米粒子克服能量屏障实现跳跃,增加了扩散的可能性(图2c)2)对流效应纳米粒子在磁场作用下因布朗松弛机制发生旋转,这种旋转带动粒子迁移,就像在平静的湖面上,原本静止的小船被水流推动着前进一样,促进了纳米粒子在组织中的扩散。3)血管舒张:磁热效应能够使小动脉血管舒张,原本闭合的毛细血管打开,提升了局部的血液灌注率。这使得肿瘤中心到外周区域的间质流增强,将聚集在注射中心附近的纳米粒子分散开,扩大了纳米粒子的扩散范围。

磁振荡技术方面,低频振荡磁场(15 Hz)让磁性纳米粒子产生往复运动。从动力学角度,粒子在振荡周期内的运动改变了与周围组织分子的碰撞频率和方式,增加了“跳跃扩散”概率(图2c);从能量角度,赋予粒子额外能量,使其能突破肿瘤组织内的阻碍,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更高效扩散,改善分布均匀性。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成果不仅为肿瘤治疗中纳米药物的递送提供了新策略,也为微纳米马达在生物组织内主动穿透提供了理论支持“跳跃扩散”机制揭示了微纳米马达在生物组织内运动扩散的规律借此机制,可优化微纳米马达在复杂生物组织中的驱动策略,使其作为动力核心更高效地驱动微纳机器人穿越生物组织屏障,实现药物的精准递送与均匀分布。

张西龙和张令泽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北京科技大学热科学与能源工程系乐恺教授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微观/宏观能量与物质传递、医工融合领域的生物液体流变特性和生物传热传质以及热物理过程模拟与智能控制。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jconrel.2025.02.023

你可能还想了解: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60240, encodeId=772d2260240bb,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d4c6e7430be'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纳米粒子#</a> <a href='/topic/show?id=3c6d1259e522'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磁热效应#</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2,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25975, encryptionId=3c6d1259e522, topicName=磁热效应), TopicDto(id=77430, encryptionId=d4c6e7430be, topicName=纳米粒子)],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Sun Apr 13 18:57:57 CST 2025, time=2025-04-13, status=1, ipAttribution=陕西省)]
    2025-04-13 梅斯管理员 来自陕西省

相关资讯

Nano Converg:植物来源制备的金-共轭纳米粒子可有效促进癌细胞的凋亡

本研究中,研究人员成功使用夹竹桃夹竹桃茎提取物中的植物化学物质(通常称为Karabi)在非常温和的条件下室温绿色合成稳定的金-缀合的纳米颗粒。通过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光谱,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研究和动态光散射来表征绿色合成的金缀合的纳米颗粒。深入探究了合成和稳定金-共轭纳米粒子(AuNPs)的机制。AuNPs对MCF-7乳腺癌细胞系的抗癌活性研究表明,AuNPs可高度有效对抗癌细胞的选择

Nat Bio Eng:覆盖有特定序列 DNA 链的纳米粒子可以帮助减少疤痕

大疤痕往往不美观,而且僵硬的疤痕组织也会限制一个人的运动范围,造成不适。虽然有一些治疗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疤痕,但是效果并不总是很明显。新开发的纳米粒子可以帮助医生做出决定。

J Control Release:两亲性磷脂肽树状大分子纳米载体用于前列腺癌siRNA治疗

RNA干扰(RNAi)具有巨大的治疗应用前景。然而,安全和成功的临床转化需要进一步的发展高效的传输系统。

Mol Cancer:大连理工大学李盛龙等团队合作发表纳米粒子与骨微环境:恶性骨肿瘤诊断和治疗的综合综述

该综述阐述了骨微环境并利用NP的独特特性,在改善疾病管理、提高治疗效果以及最终提高恶性骨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具有巨大的前景。

Sci Rep:还原型GO和银纳米粒子可高效对抗多种致病菌

还原型氧化石墨烯(rGO)是一种有前途的抗菌材料,可通过添加银纳米颗粒(nAg)进一步增强其抗菌性能。本研究探讨了rGO-nAg纳米复合材料对几种主要的人类致病性多药耐药菌的抗菌活性机制,包括革兰氏阳性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氏阴性棒状大肠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 结果显示,在相同浓度下(100μg/ml),与rGO或nAg相比,rGO-nAg纳米复合物可更明显有效的对抗三种致病菌。该纳米复合物

Nat Commun:肖海华团队:纳米粒子破坏近红外光引发的癌细胞成像和光免疫治疗的细胞膜

该研究强调使用近红外光在空间和临时控制用于光动力治疗的阳离子聚合物,光免疫治疗,以及用于生物成像的NIR-II荧光。

Eur J Pharm Sci:色苷酸交联壳聚糖纳米粒子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效果研究

最近,有研究人员开发了粘膜粘着鼻血管收缩纳米粒子药物,具体是直接通过阳离子聚合物壳聚糖和阴离子药物色苷酸的交联来获得。研究人员利用不同的壳聚糖/色苷酸摩尔比来获得合适大小、包装效率/药物装载好和粘膜粘附能力好的纳米颗粒。更多的是,研究人员评估了纳米粒子传输色甘酸到鼻粘膜的能力。研究发现,获得的带正电纳米粒子且大小为180nm-400nm时,表现出让人感兴趣的产量、粘膜粘着能力和包装能力和药物装载能

Int J Biol Macromol:台科大发明自组装纳米粒子,或可实现胰岛素口服给药

目前,随着重组人胰岛素的发展,利用蛋白质和多肽治疗慢性疾病越来越受到重视。

Biomaterials:与pDNA和shRNA复合的基因调控纳米粒子的转染可控制hMSCs的多向分化

为了达到治疗目的,过表达和敲低特定蛋白可以控制干细胞分化。在本研究中,我们制备了RUNX2,SOX9和C/EBPα质粒DNA(pDNAs)和ATF4靶向shRNA(shATF4),以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的成骨、软骨形成和脂肪形成。pDNA和shATF4与TRITC基因调控纳米颗粒(GRN)复合。在共递送shATF4和SOX9或C/EBPαpDNA之后的早期(12h)和晚期(36h)

Nat Commun:新型纳米粒子可提高恶性脑瘤治疗效果

美国研究人员设计出一种新型纳米粒子,能同时将两种药物运送到大脑肿瘤部位,增强对一种死亡率很高的脑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的治疗效果,已在动物实验中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