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患者的临床和生化特征及OTC基因的计算机分析
2025-03-27 田医生 MedSci原创 发表于陕西省
这项研究不仅拓宽了OTCD的遗传变异谱系,而且通过综合文献复习提供了关于中国患者OTC基因变异的重要数据。
国内研究团队探讨了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Ornithine transcarbamylase deficiency,OTCD)这一遗传性高氨血症障碍的临床和生化特征,并分析OTC基因突变谱及其与表型的潜在关联。研究还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OTC基因的新变异进行了结构-功能关系的分析。
研究回顾性地分析了12名被诊断为OTCD患者(10男2女)的临床、生化特征以及分子遗传属性。OTCD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病,由位于Xp21.1的人类OTC基因突变引起。该病主要影响尿素循环,导致高氨血症。研究指出,OTCD是尿素循环障碍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其发病率估计在1/14000至1/77000之间。
研究采用了多种生物信息学工具和技术,包括高模糊度驱动的蛋白质对接算法(HADDOCK)、蛋白质-配体相互作用分析器(PLIP),用于预测这些突变的致病性并解释新变异的功能后果。此外,研究人员使用SWISS-MODEL同源建模方法生成野生型和突变型OTC蛋白模型,并通过MutPred2和PolyPhen-2等软件预测两个位点突变前后的致病性。
在所分析的12例患者中,9例男性表现出早期发病,而2例女性则表现为晚期发病。值得注意的是,一名男性患者无症状。患者的年龄在诊断时从1天到12岁不等。峰值血氨水平在早期发病患者中高于晚期发病者。分子分析共鉴定出12种不同的突变,其中包括两种新的突变(V323G和R320P)。计算机分析表明,V323G和R320P突变导致OTCase与底物结合能力下降,可能破坏其功能。
此外,通过对86篇相关文献的综述,研究人员总结了中国OTCD患者OTC基因中的变异情况,发现最普遍的突变为c.829 C>T(R277W)(6.53%)、c.119G>A(R40H)(6.19%)和c.386G>A(R129H)(3.09%)。不同突变如R277W和R40H表现出显著的表型多样性。
研究强调了及时诊断和紧急治疗对于降低OTCD高死亡率的重要性。同时,提出需要进一步探索基因型与表型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具有相同突变等位基因的患者中观察到了广泛的临床症状。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对这种复杂、罕见且严重的遗传疾病的了解,并为受影响家庭提供重要的遗传咨询依据。
总之,这项研究不仅拓宽了OTCD的遗传变异谱系,而且通过综合文献复习提供了关于中国患者OTC基因变异的重要数据。这对于理解OTCD的复杂性和严重性至关重要,并为未来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提供了基础。
参考文献:
YinChun, Zhang,Xia, Gu,Congcong, Shi et al. Clinical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ith ornithine transcarbamylase deficiency and in silico analysis of OTC gene.[J] .Orphanet J Rare Dis, 2025, 20: 0.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