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 Immunopharmacol:扶正活萎汤通过抑制炎症通路和促进粘膜修复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2025-03-27 紫菀款冬 MedSci原创 发表于陕西省
鉴定扶正活萎汤的主要活性成分,评价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作用。
背景: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尤其是在中国人群中。在胃炎患者中,高达33%的患者被发现患有CAG和癌前病变,如上皮内瘤变。作为公认的癌前病变,CAG是炎症-癌序列中的关键因素,强调了早期干预预防胃癌的必要性。目前的治疗方法包括根除幽门螺杆菌、抑酸剂和粘膜保护剂,但仍存在争议。根除幽门螺杆菌后仍可能发生胃癌,质子泵抑制剂的使用与癌症风险增加有关。
扶正活萎汤(FZHWT)是我国著名中医朱世楷教授根据中医“利胃”的治疗理念,以党参、白术、陈皮、茯苓、海螵蛸、白及、莪术、黄连、干姜、甘草等15味中药组成的经验方。FZHWT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81.8%的有效率,缓解CAG患者的症状并改善组织病理学特征。然而,其复杂的化学成分和CAG病理学的多因素性质在充分阐明其治疗机制方面提出了挑战。
目的:鉴定扶正活萎汤的主要活性成分,评价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作用。
方法:药材经水煎煮浓缩至1 g/mL后保存于-80°C备用。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这一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分析方法,对扶正活萎汤中的主要活性成分进行了全面的鉴定和定量,并通过血浆药物成分分析确定其入血成分。选用7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模型组。模型组通过自由饮用100 μg/mL 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溶液,并每周空腹灌胃60%乙醇(1 mL/100 g)持续12周诱导CAG。建模成功后,将大鼠分为模型组、FZHWT低(4.2 g/kg/d)、中(8.4 g/kg/d)、高剂量组(16.8 g/kg/d)进行治疗,持续4周。实验终点采集血清和胃组织进行后续分析。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胃黏膜病理变化;利用转录组测序分析胃组织基因表达差异;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体外实验采用人胃上皮细胞系GES-1,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FZHWT组(含20% FZHWT含药血清)。除对照组外,其余组别使用0.25 μM脱氧胆酸钠刺激24小时诱导炎症,随后FZHWT组给予含药血清处理24小时。从转录组学分析中鉴定的关键治疗靶点在CAG细胞模型中得到进一步验证。
结果:共鉴定出1362个化学成分,其中25个为生物可利用成分,通过代谢产物差异分析,确定了4个主要活性成分:烟碱、水苏碱、5-O-p-香豆酰奎尼酸和N-(4-氧代戊基)-乙酰胺。在CAG大鼠模型中,FZHWT显著减轻炎症和胃粘膜损伤。转录组测序突出了Sema 5a作为关键靶点,并揭示了几种炎症信号通路的参与。在CAG细胞模型中,扶正活萎汤通过抑制炎症反应、促进胃黏膜修复而减轻CAG。
结论:扶正活萎汤通过调节炎症通路、促进黏膜修复等作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为临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为中药复方的现代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原始出处:
Ma X, Wang Y, Kong L, et al. FZHWT alleviates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by inhibiting inflammatory pathways and promoting mucosal repair. Int Immunopharmacol.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3, 2025. doi:10.1016/j.intimp.2025.114473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慢性萎缩性胃炎# #扶正活萎汤# #炎症;粘膜修复#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