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ue-cli-subapp

Chem Eng J 苏州大学沈振亚/陈维倩团队成功开发免疫抑制纳米囊泡:基于免疫检查点PD-L1的纳米颗粒促进心梗后心功能恢复

2025-04-15 论道心血管 论道心血管

该研究旨在深入探索免疫检查点在缺血性心脏病治疗中的潜力,为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开辟新的治疗途径。

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 MI)是常见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具有极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极大负担。心肌梗死后,CD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lymphocytes, CTLs)的活化和增殖加剧心肌炎症,导致心肌细胞死亡、心室重构和心脏功能恶化。T淋巴细胞通过免疫检查点(如PD-1/PD-L1)相互作用来维持自身耐受和避免自身免疫,这为开发基于T细胞活性的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苏州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沈振亚教授、陈维倩副教授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中科院1区)发表了题为“Room-temperature-stable immunosuppressive nanovesicles for mitigating immunopathology and streamlining cardioprotection post-infarc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成功开发了一种免疫抑制纳米囊泡PD-L1@NV,揭示了PD-L1@NV通过PD-1/PD-L1通路阻断CD8 T细胞增殖发挥缺血心肌保护作用。该研究旨在深入探索免疫检查点在缺血性心脏病治疗中的潜力,为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开辟新的治疗途径。

首先,研究团队借助单细胞数据库(GSE163465),针对梗死小鼠心脏的CD45+免疫细胞展开深度分析,揭示损伤后免疫微环境呈现动态演变。研究发现,T细胞在此过程中展现出显著异质性,团队进一步鉴定出六个功能各异的T细胞亚群。其中,CD8细胞毒性T细胞于损伤3天后出现持续增殖,转录组特征显示其细胞周期调控、增殖信号激活、炎症介质分泌及趋化相关基因显著改变,提示MI后CD8 T淋巴细胞增殖和激活增强,极有可能引发过度炎症反应。

随后,该研究通过慢病毒构建稳定表达PD-L1-FLAG融合蛋白的PD-L1@MSC细胞系,结合超声破碎-连续挤压法及冻干工艺,成功获得具有良好室温稳定性的冻干纳米囊泡制剂(lyoPV)。表征分析证实,lyoPV在室温稳定,粒径分布、表面电荷及特征性膜蛋白表达与新鲜态(frPV)相似。

为系统评估lyoPV的免疫调节效应,该研究通过CFSE稀释法检测发现,frPV与lyoPV均可显著抑制小鼠CD8 T淋巴细胞增殖。该免疫抑制效应在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通过EdU增殖实验得到跨物种验证。在功能激活方面,ELISPOT检测显示,两种制剂处理均能显著降低IFN-γ分泌斑点数,证实其对CD8 T淋巴细胞效应功能的抑制作用。上述结果表明,lyoPV在维持冻干制剂特性的同时,完整保留了新鲜态(frPV)的免疫调控功能,可有效抑制CD8 T淋巴细胞的增殖活化。

最后,该研究通过建立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系统解析了lyoPV的心脏保护作用。实验结果表明,lyoPV治疗显著改善心脏收缩功能(EF、FS值),同时有效减小心梗面积并抑制心室重构进程。值得注意的是,联合应用PD-L1中和抗体(aPD-L1)可拮抗上述治疗效果,验证了PD-1/PD-L1信号通路在其治疗机制中的核心作用。

综上,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具有免疫调控功能的纳米囊泡制剂,其通过特异性阻断PD-1/PD-L1免疫检查点通路,有效抑制CD8 T淋巴细胞的活化与克隆扩增,从而减轻心肌缺血后的免疫病理损伤,促进心肌组织修复。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是苏州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汤青松、李梦婷和王胜楠;苏州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沈振亚教授、陈维倩副教授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文程教授为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苏州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cej.2024.157030

你可能还想了解: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60598, encodeId=652e226059844,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7b80e9367d2'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缺血性心脏病#</a> <a href='/topic/show?id=be71139214f'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PD-L1#</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4,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3921, encryptionId=be71139214f, topicName=PD-L1), TopicDto(id=79367, encryptionId=7b80e9367d2, topicName=缺血性心脏病)],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ue Apr 15 18:19:38 CST 2025, time=2025-04-15, status=1, ipAttribution=)]

相关资讯

Eur J Heart Fail:流感疫苗接种与缺血性心脏病和心力衰竭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关系

在这项荟萃分析现有的心血管高危患者随机对照试验中,与安慰剂或未接种流感疫苗相比,流感疫苗接种与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发生率降低相关。

Nat Rev Cardiol:非编码 RNA 作为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靶点和生物标志物

尽管成年心脏的复杂性和修复能力有限,但非编码RNA(ncRNA)作为潜在的治疗靶点和个性化生物标志物,在缺血性心脏病和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挑战。

Pharm Biol:清心解瘀颗粒通过调节MK2/TTP通路减轻心肌梗死诱导的炎症反应

探讨清心解瘀颗粒(QXJYG)对小鼠心肌梗死及缺氧诱导的H9C2细胞模型的作用及机制。

超10万人大型队列显示,每日饮用牛奶超过这个量,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大增!还增加患癌风险

BMC Medicine:超10万人的大队列研究显示,无论牛奶中的脂肪含量如何,女性每日摄入>300mL的非发酵牛奶均与更高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风险之间存在着正向的剂量反应关系,但男性没有。

STTT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邹云增主任团队研究发现增强淋巴管新生可以显著改善心梗后心功能

文章阐述了EphrinB2在心梗后心脏淋巴管新生中的关键作用,并探讨了其改善心梗后心脏重构和心功能潜在的分子机制,表明EphrinB2促进心脏淋巴管新生可能成为缺血性心脏病治疗的新靶点。

每一口含糖饮料都要命!中国疾控中心研究:近30年我国含糖饮料死亡人数翻倍

含糖饮料最常导致的慢性病是糖尿病和缺血性心脏病。从1990年到2019年,因缺血性心脏病和糖尿病死亡的人数分别增加了95%和94%。

JAHA:心理治疗对心力衰竭和缺血性心脏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针对焦虑或抑郁的心理健康治疗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预后有显著影响,包括减少住院、急诊就诊,并在某些情况下提高生存率。

Circ Res:张宏冰/王婧教授团队揭示靶向高尔基膜蛋白1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和机制

“GOLM1 Promotes Atherogenesis by Activating Macrophage EGFR-ERK Signaling Cascade”的研究论文,揭示了GOLM1在动脉粥

Cell Death Dis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李汇华教授团队揭示蛋白酶体PSMB8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新机制

该研究揭示了免疫蛋白酶体Psmb8催化亚基在心肌I/R损伤过程中调节心肌细胞线粒体稳态的新机制,为心脏I/R损伤的防治提供了新靶点和新策略。

J Clin Invest 浙大二院王建安院士/胡新央教授团队揭示FMO2改善缺血后心肌损伤新机制

该研究首次揭示了含黄素单加氧酶2 (FMO2)作为心肌细胞中参与蛋白质氧化折叠的关键调节因子,为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和干预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