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大玮教授:别忽视!乳腺癌的这些早期信号,可能是身体在“求救”

2025-04-16 医悦汇 医悦汇

415 肿瘤防治宣传周,医悦汇邀赵大玮教授谈乳腺癌。其发病率上升且年轻化,由遗传、激素、生活与环境因素引发。介绍早期症状、预防方法,强调早筛,现治疗模式更精准综合,新疗法带来希望。

编者按:乳腺癌是当今女性健康的重大威胁,其发病率不断攀升,呈现年轻化趋势。

正值415肿瘤防治宣传周,【医悦汇】特邀吉林省肿瘤医院赵大玮教授将深入探讨了乳腺癌的成因、预防措施、早期症状识别以及治疗手段的最新进展,并希望借此唤起广大女性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增强防癌意识,掌握科学的预防方法,并积极进行定期检查。

如今,乳腺癌已成为威胁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国家癌症中心2023年数据显示,乳腺癌以每年3.9%的增速成为女性健康头号威胁。2023年《全球癌症统计报告》显示,乳腺癌年新发病例达230万例(占女性恶性肿瘤24.5%),中国年龄标化发病率(ASR)为39.1/10万,呈现年轻化趋势(<45岁病例占比17.3%)。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种族、国家、地域、经济状况等存在差异,发现疾病的早晚即分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患者的预后,因此早发现、早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女性朋友必须密切关注自身情况,学会呵护乳房,及时发现并治疗相关疾病。

01 乳腺癌的形成因素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乳腺癌是遗传、激素、生活方式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约5%-10%的乳腺癌与遗传相关,如BRCA1/BRCA2基因突变显著增加发病风险,其携带致病性突变者终生乳腺癌风险达45%-72%(普通人群约12%),且发病年龄更早。其他易感基因如PALB2、TP53、PTEN等基因突变也会显著增加患病风险。

但我们要注意,并不是说有家族史就一定会得乳腺癌,没有家族史就不会得乳腺癌,事实是约80%乳腺癌患者无明确家族史,散发性病例占主导。初潮早(<12岁)与绝经晚(>55岁)致使雌激素累积暴露时间延长,风险增加1.5倍。未生育或晚生育(>35岁)均增加患癌的几率,因为哺乳可通过调控催乳素降低风险(每哺乳12个月风险降低4.3%)。

生活方式与环境因素包括:

肥胖与代谢综合征:高体重指数(BMI)是中国女性乳腺癌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

饮酒与生物钟紊乱:酒精摄入与昼夜节律失调可导致激素水平异常,增加风险。

激素替代治疗:长期使用雌激素类药物可能促进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发展。

缺乏运动:每周≥150分钟中强度运动可降低风险20%(通过调节性激素和炎症因子)。

环境暴露:青春期接受胸部放疗者风险增加3-7倍(如霍奇金淋巴瘤放疗幸存者)。

因此针对这些易感因素采用科学的防治手段以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如控制体重,优化膳食,平时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良好的饮食习惯,选择清淡饮食,尽量减少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慎用激素类药物,高含量雌激素是一把双刃剑,过多地摄入是一个潜在的风险。良好的情绪管理也至关重要,寻找情绪出口,坚持户外活动,过有益身心健康的生活也是降低癌症发生的重要手段。戒烟戒酒,学会自检,定期体检,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对于一些高危人群可使用药物预防手段,有基因突变的患者预防性手术虽然可降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但在临床实际应用上还有争议。一些乳腺良性疾病,特别是乳腺重度不典型增生属于癌前期病变,单纯性增生癌变率<1%,但非典型增生需密切监测(风险增加3-5倍)。

02 乳腺癌的早期症状

我们要有防癌的意识,身体上如果出现以下一些状况的话要及时就医:

  1. 乳房肿块:常表现为无痛性,少数会出现隐痛或刺痛,大部分为单发,触感坚硬,边缘不规则,活动度差。

  2. 皮肤凹陷:肿物侵犯腺体和皮肤之间的韧带(库伯氏韧带)时,会出现酒窝征。如果肿物阻塞淋巴回流,乳房皮肤会逐渐增厚,出现橘皮征。

  3. 乳房附近区域的变化:腋窝及锁骨上淋巴结出现肿胀和肿块,有时这些变化出现要早于乳房肿块。

  4. 乳房疼痛:乳腺增生出现较明显疼痛,且疼痛持续时间较长或痛加重,就需要警惕是否是乳腺癌或其他乳腺疾病。

03 乳腺癌的预防与治疗

定期的体检和参加早癌筛查可及时发现乳腺疾病,通常对于30岁以下人群每年乳腺彩超加上医生触诊,35岁以上人群增加钼靶检查(避开经前敏感期),而对于高危人群可建议BRCA基因检测和乳腺核磁共振检查,液体活检(如ctDNA检测)可早于影像学发现肿瘤踪迹。

乳腺癌的治疗模式上已从以往的单一手术方式逐渐转向精准化、个性化的综合治疗,并且手术方式上有了很大的改进,不止保证肿瘤的完整切除,还要考虑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乳房外形的美观,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保乳整形技术、组织移位和组织替代、腔镜乳房手术和机器人手术都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精准靶向治疗与分子分型指导,新型药物的不断出现大大延长了患者的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各种创新疗法,如免疫治疗,新型靶向药物与疫苗的出现,为难治性乳腺癌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虽然乳腺癌给众多女性患者带来身心伤害,但只要我们了解相关知识,掌握科学的预防措施,定期检查,就一定能有效降低乳腺癌的发生风险,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用心关爱乳腺健康,享受美好的人生。

你可能还想了解: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60647, encodeId=6eb6226064e90,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73c423e2572'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乳腺癌#</a> <a href='/topic/show?id=832b3e912e6'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发病因素#</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0,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23725, encryptionId=73c423e2572, topicName=乳腺癌), TopicDto(id=37912, encryptionId=832b3e912e6, topicName=发病因素)],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Wed Apr 16 00:21:42 CST 2025, time=2025-04-16, status=1, ipAttribution=)]

相关资讯

Cancer Res:暨南大学邹畅/王继刚合作研究发现SNHG17通过激活线粒体DNA转录重编程乳腺癌的能量代谢

该研究观察到长非编码RNA小核RNA宿主基因17(SNHG17)的表达水平升高与乳腺癌的不良预后之间存在显著关联。SNHG17通过增强线粒体ATP的产生来促进乳腺癌细胞的增殖。

解锁乳腺癌医学公式密码

本文全面梳理了乳腺癌领域的关键医学公式与模型,涵盖风险预测、预后评估等多个维度。这些公式不仅是临床实践中的重要工具,更是推动精准诊疗与个体化治疗的关键基石。

【衡道丨干货】2025 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CACA) ——乳腺癌病理学诊断报告规范

指南详细介绍了标本类型及固定,取材及大体描述规范,病理学诊断分类、分级和分期方案等内容。

读书报告 | 靶向FOXM1凝聚体从而抑制乳腺癌生长和转移

该研究鉴定了一种发生相分离的转录因子FOXM1,FOXM1的凝聚是驱动致癌转录、促进乳腺癌生长和转移的关键因素。

European Radiology:术前乳腺MRI减少单侧侵袭性小叶癌再手术风险的能力及价值

由于 ILC 常表现为多灶性和多中心性疾病,MRI 在术前检测同侧和对侧额外病灶方面也非常有用。基于这些原因,与其他乳腺癌组织学亚型相比,MRI 对 ILC 患者的手术规划影响更大。

JNCI:内分泌治疗与绝经后乳腺癌幸存者的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风险

内分泌治疗,特别是芳香化酶抑制剂的使用,可能不会增加绝经后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并且可能降低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相关死亡率,然而,肥胖可能影响内分泌治疗的效果。

【专题论著】|乳腺癌前哨淋巴结阳性豁免腋窝清扫后区域淋巴结放疗的回顾性研究

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分析SLN阳性未行ALND的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及预后指标,探讨RNI在该类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专家述评】|乳腺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研究进展与探索方向

本文综述ICI在乳腺癌不同分子分型中的临床试验研究进展,旨在为优化乳腺癌个体化治疗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与实践指导。

Ann. Oncol:帕博西尼在早期高风险HR阳性、HER2阴性乳腺癌中的应用(Penelope-B试验)

该研究旨在评估在高风险HR+和HER2-早期乳腺癌患者中,新辅助化疗后使用帕博西尼作为辅助治疗的疗效,结果显示,新辅助化疗后使用帕博西尼作为辅助治疗未能够改善无侵袭性疾病生存期。

Nat Commun:应建明/王昕/方晓东/岳震团队合作绘制乳腺癌空间图谱揭示免疫浸润的微静脉调节机制

研究采用基于 DNA 纳米球的全基因组原位测序(Stereo-seq)来可视化30种原发性乳腺肿瘤和不同分子亚型的转移性淋巴结的地理空间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