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大玮教授:别忽视!乳腺癌的这些早期信号,可能是身体在“求救”
2025-04-16 医悦汇 医悦汇
415 肿瘤防治宣传周,医悦汇邀赵大玮教授谈乳腺癌。其发病率上升且年轻化,由遗传、激素、生活与环境因素引发。介绍早期症状、预防方法,强调早筛,现治疗模式更精准综合,新疗法带来希望。
编者按:乳腺癌是当今女性健康的重大威胁,其发病率不断攀升,呈现年轻化趋势。
正值415肿瘤防治宣传周,【医悦汇】特邀吉林省肿瘤医院赵大玮教授将深入探讨了乳腺癌的成因、预防措施、早期症状识别以及治疗手段的最新进展,并希望借此唤起广大女性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增强防癌意识,掌握科学的预防方法,并积极进行定期检查。
如今,乳腺癌已成为威胁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国家癌症中心2023年数据显示,乳腺癌以每年3.9%的增速成为女性健康头号威胁。2023年《全球癌症统计报告》显示,乳腺癌年新发病例达230万例(占女性恶性肿瘤24.5%),中国年龄标化发病率(ASR)为39.1/10万,呈现年轻化趋势(<45岁病例占比17.3%)。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种族、国家、地域、经济状况等存在差异,发现疾病的早晚即分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患者的预后,因此早发现、早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女性朋友必须密切关注自身情况,学会呵护乳房,及时发现并治疗相关疾病。
01 乳腺癌的形成因素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乳腺癌是遗传、激素、生活方式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约5%-10%的乳腺癌与遗传相关,如BRCA1/BRCA2基因突变显著增加发病风险,其携带致病性突变者终生乳腺癌风险达45%-72%(普通人群约12%),且发病年龄更早。其他易感基因如PALB2、TP53、PTEN等基因突变也会显著增加患病风险。
但我们要注意,并不是说有家族史就一定会得乳腺癌,没有家族史就不会得乳腺癌,事实是约80%乳腺癌患者无明确家族史,散发性病例占主导。初潮早(<12岁)与绝经晚(>55岁)致使雌激素累积暴露时间延长,风险增加1.5倍。未生育或晚生育(>35岁)均增加患癌的几率,因为哺乳可通过调控催乳素降低风险(每哺乳12个月风险降低4.3%)。
生活方式与环境因素包括:
肥胖与代谢综合征:高体重指数(BMI)是中国女性乳腺癌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
饮酒与生物钟紊乱:酒精摄入与昼夜节律失调可导致激素水平异常,增加风险。
激素替代治疗:长期使用雌激素类药物可能促进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发展。
缺乏运动:每周≥150分钟中强度运动可降低风险20%(通过调节性激素和炎症因子)。
环境暴露:青春期接受胸部放疗者风险增加3-7倍(如霍奇金淋巴瘤放疗幸存者)。
因此针对这些易感因素采用科学的防治手段以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如控制体重,优化膳食,平时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良好的饮食习惯,选择清淡饮食,尽量减少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慎用激素类药物,高含量雌激素是一把双刃剑,过多地摄入是一个潜在的风险。良好的情绪管理也至关重要,寻找情绪出口,坚持户外活动,过有益身心健康的生活也是降低癌症发生的重要手段。戒烟戒酒,学会自检,定期体检,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对于一些高危人群可使用药物预防手段,有基因突变的患者预防性手术虽然可降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但在临床实际应用上还有争议。一些乳腺良性疾病,特别是乳腺重度不典型增生属于癌前期病变,单纯性增生癌变率<1%,但非典型增生需密切监测(风险增加3-5倍)。
02 乳腺癌的早期症状
我们要有防癌的意识,身体上如果出现以下一些状况的话要及时就医:
-
乳房肿块:常表现为无痛性,少数会出现隐痛或刺痛,大部分为单发,触感坚硬,边缘不规则,活动度差。
-
皮肤凹陷:肿物侵犯腺体和皮肤之间的韧带(库伯氏韧带)时,会出现酒窝征。如果肿物阻塞淋巴回流,乳房皮肤会逐渐增厚,出现橘皮征。
-
乳房附近区域的变化:腋窝及锁骨上淋巴结出现肿胀和肿块,有时这些变化出现要早于乳房肿块。
-
乳房疼痛:乳腺增生出现较明显疼痛,且疼痛持续时间较长或痛加重,就需要警惕是否是乳腺癌或其他乳腺疾病。
03 乳腺癌的预防与治疗
定期的体检和参加早癌筛查可及时发现乳腺疾病,通常对于30岁以下人群每年乳腺彩超加上医生触诊,35岁以上人群增加钼靶检查(避开经前敏感期),而对于高危人群可建议BRCA基因检测和乳腺核磁共振检查,液体活检(如ctDNA检测)可早于影像学发现肿瘤踪迹。
乳腺癌的治疗模式上已从以往的单一手术方式逐渐转向精准化、个性化的综合治疗,并且手术方式上有了很大的改进,不止保证肿瘤的完整切除,还要考虑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乳房外形的美观,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保乳整形技术、组织移位和组织替代、腔镜乳房手术和机器人手术都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精准靶向治疗与分子分型指导,新型药物的不断出现大大延长了患者的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各种创新疗法,如免疫治疗,新型靶向药物与疫苗的出现,为难治性乳腺癌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虽然乳腺癌给众多女性患者带来身心伤害,但只要我们了解相关知识,掌握科学的预防措施,定期检查,就一定能有效降低乳腺癌的发生风险,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用心关爱乳腺健康,享受美好的人生。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乳腺癌# #发病因素#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