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又一个惨痛的麻醉赔偿,究其原因术前评估不足首当其冲
2025-04-14 麻醉MedicalGroup 麻醉MedicalGroup
列举多起麻醉相关医疗事故案例,如静脉麻醉致植物人、全麻插管致过敏性休克死亡等,总结出强化术前评估、规范操作等经验教训,同时提及对判决的争议探讨。
一、麻醉药物使用及监护不当
1.静脉麻醉致植物人状态(2024年)
30岁女性在静脉麻醉下接受诊断性刮宫术,因麻醉医生未及时处理血氧饱和度下降(88%),导致呼吸心跳停止,最终因缺血缺氧性脑病成为植物人。法院判决医方存在麻醉监护不足、抢救不及时过错,赔偿330万元。
2.全麻插管引发过敏性休克死亡(2023年)
患者行内固定取出术时,插管全麻后突发喉头水肿、窒息,抢救过程中未及时诊断过敏性休克,最终死亡。鉴定认为医方对过敏反应识别和应急处理存在缺陷。
二、麻醉操作技术失误
1.剖宫产腰麻致神经损伤(2023年)
产妇剖宫产术后出现左下肢运动及感觉障碍,经诊断为周围神经损伤。法院认定麻醉操作不当直接导致神经损伤,医方承担全部责任。
2.腰硬联合麻醉后下肢神经损伤(2023年)
患者术后右下肢乏力、足背伸受限,肌电图显示腰骶神经根损伤。医方虽否认操作过错,但法院依据术后症状与麻醉相关性判决赔偿。
三、麻醉风险评估不足
困难气道处理不当致脑损伤(2023年)
42岁女性全麻诱导时因颈短、张口度受限导致通气困难,术中低血压未及时纠正,术后出现脑损伤。鉴定指出医方术前气道评估不充分、术中循环管理失当。
四、经验教训总结
1.强化术前风险评估
必须详细评估患者过敏史、气道条件(如Mallampati分级)及合并症。
对困难气道、过敏体质等高风险患者制定应急预案。
2.规范麻醉操作技术
椎管内麻醉需严格掌握穿刺指征,避免反复穿刺导致神经损伤。
静脉麻醉应控制药物剂量(如丙泊酚),实时监测生命体征。
3.加强术中监护与应急能力
血氧饱和度、血压等指标异常需第一时间干预,避免延误抢救。
配备困难气道设备(如喉罩、可视喉镜)并定期演练应急预案。
4.完善告知与记录
明确告知麻醉风险(如神经损伤、过敏反应),避免“已建议检查”等模糊表述。
麻醉记录需完整反映药物剂量、生命体征变化及处理措施,作为纠纷关键证据。
5.重视团队协作与培训
多学科协作可提高复杂病例处理能力(如术中心肺复苏、术后重症监护)。
定期开展麻醉并发症模拟演练,提升应急响应水平。
以上案例均为已判决真实案例。尽管很多麻醉同仁不认可、不了解,但这就是司法。因此,我们一定要认真思考如何在医者仁心的同时保护好自己。
最后,希望大家各抒己见。希望大家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什么不服这样的判决。比如,血氧饱和度下降(88%),导致呼吸心跳停止,这样的判决试问哪一个麻醉医生能服?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经验教训# #麻醉医疗事故#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