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Ethnopharmacol:狼毒大戟提取物抗肝癌作用机制及分子靶点研究
2025-03-29 网络 网络 发表于陕西省
研究狼毒大戟的抗肝癌作用,特别是其对NCOA4介导的铁蛋白自噬的影响,并阐明肝细胞癌(HCC)中相关的分子机制。
背景:原发性肝癌(PLC)是第六大常见恶性肿瘤,也是最难治疗的肿瘤之一。肝细胞癌(HCC)是PLC最常见的组织学亚型,占所有PLC的75- 85%。目前HCC的治疗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和靶向治疗。手术切除是早期HCC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然而,因为HCC的症状在临床表现中可能直到晚期才变得明显,大多数HCC患者在晚期才被诊断。
狼毒大戟(Euphorbia fischeriana Steud.,E. fischeriana)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TCM),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并在各种传统文献中有记载。狼毒大戟最早记载于中国古代医学书籍《本草经集注》,味辛,性平。在我国,狼毒大戟是一种有毒的草药,用于治疗癌症已有很长的历史。多项临床研究表明,狼毒大戟治疗胃肠道癌、肺癌、乳腺癌、肝癌等多种晚期恶性肿瘤,能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同时对晚期肝癌有明显的镇痛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狼毒大戟具有散结杀虫的功效,可外用治疗淋巴结结核、淋巴结炎,以及蛆虫滋生。此外,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从狼毒大戟中提取的许多单体化合物对多种恶性肿瘤和白血病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然而,狼毒大戟抗癌活性的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未知。
目的:研究狼毒大戟的抗肝癌作用,特别是其对NCOA4介导的铁蛋白自噬的影响,并阐明HCC中相关的分子机制。
方法:采用LC-MS分析狼毒大戟提取物的化学成分,通过网络药理学、转录组学、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等方法研究狼毒大戟提取物抗肝癌的作用机制。实验验证部分选用SMMC-7721、Hep-G2等HCC细胞系,通过CCK-8、克隆形成和EdU实验检测提取物对细胞活力和增殖的影响,TUNEL和Annexin V/7-AAD检测凋亡。采用FerroOrange探针检测Fe²⁺水平,DCFH-DA检测ROS,试剂盒测定GSH和MDA含量。Western blot分析LC3A/B、FTH1、p-AKT等蛋白表达。体内实验建立SMMC-7721裸鼠移植瘤模型,分为PBS对照组、索拉非尼组(20 mg/kg)、提取物组(0.25 g/kg)及联合治疗组,干预2周后评估肿瘤生长,免疫组化检测Ki-67、p-AKT和FTH1表达。
结果:通过质谱分析和类药筛选,共鉴定出93个活性化合物。基于网络药理学和转录组学分析,推测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I3K/AKT信号通路及其下游信号通路(自噬和铁死亡)有关。体外实验证实其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促进凋亡、触发铁蛋白吞噬和诱导铁死亡。体内实验进一步证实其具有显著的抗肝癌作用。
结论:狼毒大戟提取物通过靶向PI3K/AKT通路调节NCOA4介导的铁蛋白吞噬作用,诱导铁死亡,从而发挥其抗肝癌作用,这些结果表明狼毒大戟提取物是一种有希望的肝癌治疗候选药物。
然而,提取物含有多种活性化合物,需要进一步研究以确定关键的生物活性成分。此外,鉴于药物治疗的潜在副作用,对于狼毒大戟提取物的长期安全性和耐受性需要进行广泛的临床评价。这些局限性提示需要进行更广泛的临床前和临床研究,以充分了解狼毒大戟提取物在治疗HCC中的作用。
原始出处:
Tian X, Liu F, Zhao J, et al. Mechanism and Molecular Targets of Euphorbia fischeriana Steud Root Extract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J Ethnopharmacol.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5, 2025. doi:10.1016/j.jep.2025.119707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大戟提取物;铁蛋白自噬;铁死亡;肝细胞癌#
0
原发性肝癌(PLC)是第六大常见恶性肿瘤,也是最难治疗的肿瘤之一。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