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药物在治疗精神疾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其潜在的肝损伤风险不容忽视。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精神科药物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对肝脏造成损害。
精神科药物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引起肝损伤,包括直接毒性、免疫介导反应、代谢产物蓄积、氧化应激、胆汁淤积和线粒体损伤。直接毒性作用与剂量相关,免疫反应可导致药物性肝炎。代谢产物的蓄积是常见因素,氧化应激损伤细胞膜,胆汁淤积引发黄疸,而线粒体损伤影响能量代谢,可能导致细胞凋亡或坏死。本文将探讨几类常用精神科药物及其引起肝损伤的风险。
抗精神病药物
抗精神病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障碍。这类药物包括典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氟哌啶醇等。这些药物可能导致肝酶升高,甚至引起胆汁淤积性肝损伤。氯丙嗪主要经肝脏代谢,有百余种代谢产物,尤其以其引起肝损伤的风险而闻名,患者可能出现黄疸、肝功能异常等症状。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奥氮平、喹硫平、利培酮等。虽然这类药物相对较新,但仍有报道指出其可能引起肝酶升高,故使用过程中应进行肝功能监测。其中,帕利哌酮缓释片肝脏P450酶的参与不到10%、对肝脏影响小。《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指出,帕利哌酮对通过CYP450同工酶代谢的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没有显著影响,也不会引发酶诱导作用。在治疗浓度下,它不抑制P-糖蛋白及其介导的药物转运,与锂和丙戊酸镁等药物之间无显著相互作用。
常见抗精神病药肝脏经P450酶代谢情况
抗抑郁药物
抗抑郁药物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等。
SSRIs:如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等,通常被认为是安全的,但也有少数病例报告肝酶轻度升高。肝脏 P450 酶在药物和内源性物质的代谢中起着关键作用,其代谢功能的异常或受抑制可能导致药物或有害物质在体内蓄积,从而增加肝损伤的风险。由下图可见,舍曲林对 CYP 2D6 有抑制作用,但相对氟西汀和帕罗西汀较弱,对其他酶的抑制作用不明显,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相对较低。又如利培酮主要经由CYP2D6代谢,当与CYP2D6酶抑制剂(例如氟西汀和帕罗西汀)联用时会升高利培酮血药浓度。
2010年《美国APA-重性抑郁障碍的治疗指南(第三版)》:抗抑郁药物抑制细胞色素P450酶情况
注:+++ =强抑制剂,++ =中度抑制剂,+=弱抑制剂。
TCAs:如阿米替林、氯米帕明等,可能引起肝酶升高和肝毒性。肝损伤通常是剂量依赖性的,因此需要谨慎调整剂量。
情感稳定剂及抗焦虑药物
情感稳定剂如碳酸锂、丙戊酸盐和卡马西平常用于治疗双相情感障碍。
碳酸锂: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对肝脏的影响较小,但需注意其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丙戊酸盐:与肝损伤的风险密切相关,尤其是在儿童和肝病患者中。使用过程中需定期监测肝功能。
卡马西平:可能导致肝酶升高,并与严重的肝毒性相关。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慎用。
抗焦虑药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地西泮、劳拉西泮等,主要通过肝脏代谢,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患者通常需要定期监测肝功能,尤其是在长期治疗的情况下。
此外,本文还附上DILIRank(FDA肝毒性知识库)中常见药物的肝损伤风险等级(0-8级)。
FDA关于部分常见精神科药物DILIRank数据
参考文献:
1.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Third Edition.
2. DILIrank dataset——United State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3. 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精神科药物# #肝损伤#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