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TT:复旦大学袁正宏/占昌友等合作开发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潜在新策略

2024-06-26 iNature iNature 发表于上海

本研究旨在开发一种针对乙型肝炎病毒的泛基因型和多功能小干扰RNA,并具有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高效递送系统,并探索RNA干扰和免疫调节的联合方式,以更好地控制病毒。

2024年6月21日,复旦大学袁正宏、占昌友及上海交通大学付炜共同通讯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发表题为“Optimized RNA interference therapeutics combined with interleukin-2 mRNA for treating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的研究论文,本研究旨在开发一种针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泛基因型和多功能小干扰RNA(siRNA),并具有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高效递送系统,并探索RNA干扰(RNAi)和免疫调节的联合方式,以更好地控制病毒。设计并评估了20个靶向分布在整个HBV基因组中的共识基序的合成siRNA,采用HO-PEG2000-DMG脂质,修改LNP处方中传统聚乙二醇(PEG)脂质的摩尔比,优化脂质纳米粒(LNP)处方。在rAAV-HBV1.3 小鼠模型中评估了该制剂递送siHBV(tLNP/siHBV)和小鼠IL-2(mIL-2)mRNA(tLNP/siHBVIL2)的疗效和安全性。

选择基因型覆盖率为 98.55%的siRNA组合,对其进行化学修饰,并将其封装在高效、高安全性的优化 LNP(tLNP)中,以制备CHB治疗制剂。结果显示,tLNP/siHBV显著降低了病毒抗原和DNA的表达,在单剂量或多剂量频率下以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方式进行,具有令人满意的安全性。进一步的研究表明,tLNP/siHBVIL2通过RNA引入有效的 HBsAg 清除并通过表达的mIL-2 蛋白触发强烈的HBV特异性CD4T和CD8+T细胞反应,从而实现病毒的附加抗原和免疫控制。通过采用tLNP作为核酸纳米载体,siHBV和mIL-2 mRNA的共同递送能够协同抗原和免疫控制HBV,从而为治疗CHB提供了一种有前途的转化治疗策略。

图片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可导致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然而,治疗选择是有限的。HBV基因组是一个紧凑的3.2 kb环状、部分双链、松弛的环状 DNA(rcDNA)。一旦进入细胞核,rcDNA就会被内源性酶修复成共价闭合环状 DNA(cccDNA),该环状DNA编码四个重叠的开放阅读框 (ORF),包括核心抗原 (HBcAg)、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和 X 蛋白(HBx)。所有 HBV转录本都具有共同的3'末端,并共享相同的多聚腺苷酸化信号(PAS)。此外,复制能力不全的HBV线性片段可以整合到宿主基因组(intHBV)中,是HBeAg阴性患者HBsAg的主要来源。高循环HBV抗原水平,尤其是HBsAg,有助于免疫耐受和病毒持久性。由于无法完全治愈,因此 CHB 的治疗目标是通过有限疗程的治疗实现 HBsAg 血清清除,即“功能性治愈”。

RNA干扰(RNAi)技术在治疗遗传病和病毒感染疾病方面显示出前景。它也被认为是一种有吸引力的治疗方式,通过诱导抗原抑制、减少病毒血症和 cccDNA 沉默来实现 CHB 的功能性治愈。基于siRNA的疗法还可以缓解高病毒抗原诱导的免疫耐受性,从而有机会通过随后的免疫刺激获得对病毒的免疫控制。然而,考虑到 10 种不同基因型(A到J)之间极高的遗传多样性,设计针对 HBV 等复杂病毒的功能性小干扰 RNA(siRNA)具有挑战性。设计用于靶向 HBV 基因型中保守区域的 siRNA 可以通过计算预测实现,并有望抵抗潜在的病毒突变逃逸,而靶向 cccDNA 衍生转录本共享的常见 3′-末端序列的 siRNA 可能会丢失 intHBV 衍生转录本上的靶标。使用旨在解决 cccDNA和 intHBV 驱动合成的 siRNA 触发器的进一步研究有望在功效和功能方面超过以前的药物。

图片

tLNP/siHBVIL2在rAAV-HBV1.3小鼠模型中的相加抗病毒疗效(图源自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RNAi疗法的临床应用受到与肝脏靶向递送系统相关的挑战的阻碍。凭借新开发的GalNAc((N-乙酰半乳糖胺)技术和用于肝脏特异性递送的脂质纳米颗粒的优势,基于siRNA的药物,在临床上可用。然而,也存在“PEG困境”。PEG比率影响LNP在体内的性能。尽管PEG的免疫原性较弱,但一定比例的人类可能会产生低水平的PEG特异性抗体,导致聚乙二醇化纳米药物的加速清除和疗效降低。末端聚乙二醇化基团影响PEG的免疫原性,羟基PEG的免疫原性低于甲氧基聚乙二醇。此外,研究小组最近发现羟基-PEG的抗原性比甲氧基-PEG弱。羟基-PEG可以避免人血中预先存在的抗PEG抗体的结合,从而减少补体活化,从而使LNPs逃避抗体识别和快速清除。

虽然RNAi和抗体介导的HBsAg清除可以通过降低病毒负荷来消除免疫功能障碍,但它们不能激活病毒特异性T细胞来实现长期病毒控制。在临床上,只有极少数患者产生抗HBsAg抗体,停药后病毒抗原恢复。最近,临床前和临床研究一直在研究新的联合策略,以实现更好的治疗结果。研究认为,RNAi同时抑制病毒载量和IL-2增强宿主免疫可能足以打破免疫耐受并重建抗病毒免疫。

在本研究中,筛选并化学修饰了一种针对所有形式的 cccDNA 和 intHBV 衍生转录本的泛基因型和多功能siRNA组合(siHBV),并验证了其在多种细胞培养和小鼠模型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利用具有低抗原性和高疗效的优化LNP平台(tLNP)来定义siHBV在控制HBV转录和复制中的作用,并评估其安全性。利用tLNP包封不同形式核酸的可行性,将siHBV和小鼠IL-2(mIL-2)mRNA共递送至单一tLNP制剂中,获得病毒的抗原和免疫控制,研究预计基于tLNP的siHBV和mIL-2 mRNA共递送可能为治疗CHB提供一种可行的方法。

参考消息:

hhttps://doi.org/10.1038/s41392-024-01871-8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11811, encodeId=25c1221181123,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74672339e92'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乙型肝炎病毒#</a> <a href='/topic/show?id=370215539f6'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RNAi疗法#</a> <a href='/topic/show?id=972a1555eed'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RNA干扰#</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5,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5539, encryptionId=370215539f6, topicName=RNAi疗法), TopicDto(id=15557, encryptionId=972a1555eed, topicName=RNA干扰), TopicDto(id=23397, encryptionId=74672339e92, topicName=乙型肝炎病毒)],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Wed Jun 26 18:23:30 CST 2024, time=2024-06-26,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J Virol:陈新文、裴荣娟研究团队在宿主调控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分子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

该研究在HBV细胞感染体系及小鼠高压尾静脉注射复制模型中证明了GPD2抑制HBV的复制,并证实GPD2增强HBx与E3泛素连接酶TRIM28的相互作用。

APASL 2023: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ABO血型与肝组织严重程度的关系

非O型血不影响慢性HBV感染患者的肝组织严重程度。

中国研究:羊膜穿刺术会否增加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风险?

羊膜穿刺术并未增加接受标准化免疫预防计划的婴儿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风险,包括母亲乙型肝炎抗原阳性或病毒载量高的婴儿。

Front Immunol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通过促进单核细胞的M2样转变加速乙型肝炎病毒相关的急性慢性肝衰竭的恢复

背景: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其特征是由潜在慢性肝病的急性损伤引起的严重肝功能障碍和相当高的短期死亡率。ACLF的标志是肝组织大面积坏死和严重炎症。然而,目前对ACLF的治疗侧重于

Front Immunol:中国南方河源市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献血者中发现的高频显著HBV突变

OBI被定义为在窗口期(WP)之外,血浆和/或肝脏中存在非常低水平的HBV DNA,伴有检测不到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有或没有乙型肝炎核心抗原抗体(抗-HBc)或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Hum Vaccin Immunother:福建省疫苗政策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意识的关系

2013年至2017年期间估计HBsAg阳性率为6.9%。与2006年普通人群(1-59岁居民)7.2%的患病率相比,这一比率略有下降。

北京大学鲁凤民、陈香梅/美国Blumberg研究所郭巨涛STTT:揭示宿主RNA结合蛋白TIAR调控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新机制

研究首次发现RNA结合蛋白TIAR通过影响HBV pgRNA的选择性翻译调控HBV的生命周期,并提出了HBV与宿主互作精细调节Cp与Pol的平衡进而确保其高效复制的新观点。

实验研究|细胞周期素D1对HBV转录和复制的影响

本研究通过挖掘公共数据库数据以及应用HBV复制细胞模型,探究cyclin D1对HBV复制的影响,并对其调控HBV复制的可能机制进行分析。

张继明教授/余雪平教授/苏智军教授团队《自然·通讯》:在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易继发感染研究中的新进展

该研究揭示了HBV-ACLF持续的高炎症反应通过诱导免疫检查点分子BTLA代偿性增加,致使CD4+T细胞免疫耗竭,而无法及时清除病原体继发感染的免疫学机制。

慢乙肝患者HBV DNA阳性,HBsAg阴性,何解?

在临床实践中,乙肝患者或HBV携带者一般表现为HBsAg阳性,HBV DNA定量则反映治疗效果。本案例患者,慢乙肝10余年,HBV DNA阳性,HBsAg阴性,该作何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