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医学杂志】防线前移 时不我待:中国高血压积极防控的时代已来

2024-12-06 协和医学杂志 协和医学杂志 发表于陕西省

该指南是我国首部按照国际指南制订标准完成的高血压循证指南,其制订以临床需求和重要问题为导向,旨在解决高血压诊治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形成基于高质量临床研究证据且便于临床操作的推荐意见。

高血压是我国患病人数最多的慢性病,也是导致城乡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近年来,随着高血压及相关疾病临床研究证据的不断增加,许多国家和地区相继修订或更新了高血压指南;同时,在中国人群中开展高血压相关临床研究的循证医学证据不断积累,也为我国高血压指南的制订提供了更多循证依据和支持。因此,有必要针对高血压筛查、诊断、评估和治疗领域的关键临床问题,基于当前可获得的最佳循证证据,在充分考虑卫生经济学效益的基础上,开展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的制订工作。

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疾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联合制定的《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下文简称“指南”)[1],强调了高血压初始预防和一级预防的理念,将高血压的预防、药物治疗和非药物干预以及长期管理融为一体,是落实“健康中国行动”的重要举措。该指南是我国首部按照国际指南制订标准完成的高血压循证指南,其制订以临床需求和重要问题为导向,旨在解决高血压诊治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形成基于高质量临床研究证据且便于临床操作的推荐意见。

1 强调应重视高血压前期的血压管理,确立了高血压防线前移的理念

新版指南仍将高血压定义为血压水平≥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但将血压水平(130~139)/(80~89)mm Hg范围定义为“高血压前期”,其依据是与血压水平低于130/80 mm Hg的人群相比,血压水平处于(130~139)/(80~89)mm Hg的人群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明显升高,且大部分人群将在10~15年间进展为真正的高血压[2-5],重视此类人群的血压和危险因素管理,充分体现了加强初始预防和一级预防的理念,即只有在疾病早期阶段积极干预才能真正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而非等待血压发展至140/90 mm Hg以上才给予积极干预。

加强高血压前期人群的管理可能增加药物和/或非药物治疗费用,但有望降低因血压升高导致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高额治疗费用。最新卫生经济学评价研究也证实,针对血压水平在(130~139)/(80~89)mm Hg且具有较高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成年人进行降压药物治疗,将获得显著的成本效益,其中青年人群获益最大[6]

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的高血压知晓率和控制率仍不足50%[7-8],广大居民包括很多医务工作者对于高血压的主观认识和科学认知还有待提高。高血压领域的同道需秉持积极态度,倡导血压控制防线前移,加强社会各群体对早期高血压筛查及管理必要性的认识。

2 创新性简化心血管疾病危险分层,有助于临床实施和推广

与既往国内外指南不同,新版指南将高血压前期及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分层大幅简化,仅分为高危和非高危,有助于临床医生对血压升高患者进行快速危险分层,并决定降压治疗策略。

既往指南推荐的“低危、中危、高危、极高危”等危险分层标准以及心血管风险评分工具的内容较多,不便于医生记忆和临床应用。新版指南对心血管疾病危险分层的方法和标准进行了简化,可显著提升其临床应用与推广空间。指南将血压≥140/90 mm Hg的患者直接归于高危患者,理由是这部分患者80% 以上伴有2种以上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9-10],且可从降压治疗中明确获益。

血压水平在(130~139)/(80~89)mm Hg伴靶器官损害的患者,积极降压治疗对于延缓其靶器官损害进展有益;合并≥3个危险因素者,其10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发生风险基本≥10%,因此也将其列为高危心血管疾病风险,建议进行药物干预,体现出早防早治的预防理念。指南还首次将心房扩大列入靶器官损害,体现出对高血压-心房颤动事件链的重视。

3 强调应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控制高血压

新版指南对于高血压防控的积极态度主要体现在降压目标值进一步降低。对于大多数高血压患者,推荐将血压降至<130/80 mm Hg,包括无心血管合并症、合并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脑卒中、慢性肾脏病、糖尿病以及年龄<80岁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等;起始联合治疗的血压水平也有所降低,推荐血压≥140/90 mm Hg的高血压患者即可起始联合治疗和采用单片复方制剂;同时强调早期达标的重要性,将降压达标时间推荐为4周以内。

4 充分吸纳高血压诊疗的新技术、新观点、新进展

新版指南积极与国际指南接轨,增加高血压器械干预进展部分,客观分析此类新技术的循证证据,明确适用人群,指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增加单基因遗传性高血压相关内容,体现精准医疗进展。新指南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国际医学进步成果,同时也注重中国国情和本土循证证据,增加了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武阳丰团队的SSaSS研究成果[11]、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蔡军团队的STEP研究成果[12]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孙英贤团队的CRHCP研究成果[13]

5 强调继发性高血压筛查的重要性

新版指南强调在新诊断的高血压和难治性高血压群体中开展继发性高血压病因学筛查的重要性,这是高血压防治理念的重大转变,体现了对病因诊断的高度重视。

继发性高血压临床多表现为难治性高血压,且病因复杂,涉及多学科多专业,临床医生如不能对继发性高血压充分认识并进行系统筛查,很容易造成误诊和漏诊;而继发性高血压往往伴有严重的靶器官损伤,早期筛查更利于尽早针对病因开展治疗,因此对于新诊断的高血压患者进行继发性高血压筛查具有重要意义。

高血压诊治的未来不应仅停留于测量血压、管理血压和控制风险层面,更要重视诱发或导致高血压的原因。强调新诊断的高血压患者应进行继发性高血压筛查,也体现了强化高血压控制的理念,早期控制血压达标,避免治疗走弯路,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

6 指南严格按照国际标准科学制订

新版指南遵循美国医学研究所最新指南定义[14]和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订手册[15]的制订流程和要求,全文按照国际实践指南报告规范(RIGHT)[16]撰写。

指南制订全程均在方法学专家的指导下完成,在制订之初撰写了详尽的指南计划书并在国际实践指南注册平台(http://www.guidelines-registry.org)进行双语注册;

通过制订详细的利益冲突管理办法,要求所有参与制订的成员均填写利益冲突声明表,且指南制订全程未接受任何商业团体的任何形式赞助及支持,保证指南推荐意见的公平、可靠;

参与指南制订的成员不仅包括心血管和高血压专科医生,还包括肾脏病科、内分泌科、泌尿外科、血管外科、精神心理科、流行病学、护理学、临床药学、卫生经济学等多学科领域的专家以及患者代表,充分听取各方意见;

指南制订过程中采用问卷调查及评分法形成最终纳入指南的44个PICO(Population,Intervention,Comparison,and Outcome)问题,采用推荐意见分级的评估、制订及评价(GRADE)分级体系[17]对推荐意见的支持证据体进行评级,对于无证据支持的部分临床问题,则依据专家临床经验,形成基于专家共识的推荐意见,即良好实践主张(GPS)[18]

推荐意见形成后通过2轮德尔菲专家函询法对推荐意见的内容及强度达成共识;在指南制订过程中,由于新的证据不断出现,部分临床问题进行了调整和修改。

总之,新版指南是我国高血压领域首部完全按照国际指南制订标准完成的高质量循证指南,其推荐意见均基于目前可获得的高质量证据,并根据临床实际情况给出了推荐意见说明及注意事项。指南的临床问题和推荐意见简洁明了、言简意赅,方便临床医生快速理解并在实际工作中践行。

7 小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新版指南凝聚了中国高血压及相关领域百余名专家的智慧和汗水,对临床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需指出的是,高血压领域涵盖的概念和临床问题非常广泛,本指南仅针对最重要的、对临床决策产生重要影响的以及最有争议的问题形成推荐意见,这是循证指南与既往传统指南的区别所在。同时,对于某些临床问题,现有研究证据尚不足以给予有力的支持,新版指南根据目前现有循证证据给出初步推荐意见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鼓励积极开展相关研究,以期未来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对于高血压这种关注度高、覆盖面广且诊治措施涉及方方面面的疾病而言,形成各方均能够接受且合理的推荐意见实属不易,未来指南制订专家组将根据新的证据持续更新和修订指南。我们坚信新版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的发布必将促进我国高血压防治事业的进步,推动“健康中国2030”目标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 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疾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4, 52(9): 985-1032.

[2]Qi Y, Han X Y, Zhao D, et al. Long-term cardiovascular risk associated with stage 1 hypertension defined by the 2017 ACC/AHA hypertension guideline[J]. J Am Coll Cardiol, 2018, 72(11): 1201-1210.

[3]Wu S J, Xu Y, Zheng R Z, et al. Hypertension defined by 2017 ACC/AHA guideline, ideal cardiovascular health metrics,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nationwide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Lancet Reg Health West Pac, 2022, 20: 100350.

[4]Han M H, Chen Q, Liu L L, et al. Stage 1 hypertension by the 2017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hypertension guidelines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events: systematic review, meta-analysis, and estimation of population etiologic fraction of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J]. J Hypertens, 2020, 38(4): 573-578.

[5]Luo D L, Cheng Y J, Zhang H F,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high blood pressure and long term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young adults: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BMJ, 2020, 370: m3222.

[6]Li J T, Zhao D, Cai J, et al. Cost-effectiveness of treatment in adults with blood pressure of 130-139/80-89 mmHg and high cardiovascular risk in China: a modelling study[J]. Lancet Reg Health West Pac, 2024, 42: 100962.

[7]Wang Z W, Chen Z, Zhang L F, et al. Status of hyperten-sion in China: results from the China hypertension survey, 2012—2015[J]. Circulation, 2018, 137(22): 2344-2356.

[8]Lu J P, Lu Y, Wang X C, et al. Prevalence, awareness, treatment, and control of hypertension in China: data from 1·7 million adults in a population-based screening study (China PEACE Million Persons Project)[J]. Lancet, 2017, 390(10112): 2549-2558.

[9]刘军, 王薇, 刘静, 等. 门诊高血压病患者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血压控制现况[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3, 41(12): 1050-1054.

[10]Ohta Y, Tsuchihashi T, Onaka U, et al. Clustering of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and blood pressure control status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J]. Intern Med, 2010, 49(15): 1483-1487.

[11]Neal B, Wu Y F, Feng X X, et al. Effect of salt substitution on cardiovascular events and death[J]. N Engl J Med, 2021, 385(12): 1067-1077.

[12]Zhang W L, Zhang S Y, Deng Y, et al. Trial of intensive blood-pressure control in older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J]. N Engl J Med, 2021, 385(14): 1268-1279.

[13]Sun Y X, Mu J J, Wang D W, et al. A village doctor-led multifaceted intervention for blood pressure control in rural China: an open, cluster randomised trial[J]. Lancet, 2022, 399(10339): 1964-1975.

[14]Institute of Medicine (US) Committee on Standards for Developing Trustworthy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we can trust[J].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11: 4-5.

[15]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handbook for guideline development[M]. 2nd ed.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4.

[16]Chen Y L, Yang K H, Marušic A, et al. A reporting tool for practice guidelines in health care: the RIGHT statement[J]. Ann Intern Med, 2017, 166(2): 128-132.

[17]Balshem H, Helfand M, Schünemann H J, et al. GRADE guidelines: 3. Rating the quality of evidence[J]. J Clin Epidemiol, 2011, 64(4): 401-406.

[18]Guyatt G H, Alonso-Coello P, Schünemann H J, et al. Guideline panels should seldom make good practice statements: guidance from the GRADE Working Group[J]. J Clin Epidemiol, 2016, 80: 3-7.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42390, encodeId=ad0d2242390a9,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1c1710265113'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高血压#</a> <a href='/topic/show?id=af009e38454'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防控#</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0,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97384, encryptionId=af009e38454, topicName=防控), TopicDto(id=102651, encryptionId=1c1710265113, topicName=高血压)],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Sat Dec 14 18:11:06 CST 2024, time=2024-12-14, status=1, ipAttribution=陕西省)]
    2024-12-14 梅斯管理员 来自陕西省

相关资讯

氨氯地平、吲达帕胺、培哚普利,两两组合,哪种降压效果更佳?| AHA 2024速递

AHA年会公布TOPSPIN试验结果,对印度高血压患者研究发现,培哚普利+氨氯地平、培哚普利+吲达帕胺、吲达帕胺+氨氯地平三种组合降压效果类似,还提及安全性及与类似研究差异。

Eur J Prev Cardiol:叶酸缺乏与高血压之间的关系

高血压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导致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观察和基因决定的叶酸缺乏与高血压有关,表明叶酸缺乏可能是高血压的一个因果的危险因素。

专访郭艺芳教授:高血压防控新方向:生活方式与药物治疗并重 | GW-ICC 2024

梅斯医学有幸邀请到来自河北省人民医院的郭艺芳教授,详细阐释了当前我国高血压防控的整体状况以及高血压防控策略新方向。

NEJM:王卫庆、毕宇芳、徐瑜团队发现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人群,强化降压目标应该为120mmHg(BPROAD研究)

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2024年美国心脏学会(AHA)科学会议最新重磅研究(Late Breaking Science)环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

血压120 mmHg更适合中国糖尿病患者!瑞金医院领衔研究登上NEJM,为“最优”降压值提供新证据

2024年AHA年会公布中国BPROAD研究结果,证实2型糖尿病患者收缩压<120mmHg较<140mmHg可降CVD风险,介绍研究设计、结果及安全性,提及相关指南建议,强调强化降压策略有益。

Circulation:我国学者研究——射频肾神经消融术对中国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效果及安全性

与假手术相比,RDN可显著降低24小时动态和诊室血压,且降压效果持续存在,并未观察到严重不良事件。

【今日分享】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的更新要点解读

本文从血压监测、血压管理和个性化治疗三个方面对本次高血压指南进行解读,以期优化临床高血压的管理实践。点击立即查看全文。

中国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患者约680万!Lancent子刊研究

近日,Lancent子刊发表的浙江大学宋培歌团队的研究提示,中国儿童青少年高血压需加强防控。

刘靖教授专访:创新赋能,聚焦高血压领域新药、新技术和新策略

中国医学论坛报有幸采访到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靖教授,围绕高血压的创新治疗和管理策略进行探讨。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收缩压应降至<120 mmHg!宁光等新英格兰医学杂志BPROAD研究

BPROAD 研究显示,强化降压可降低 2 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介绍研究内容、结果,并与 ACCORD 试验对比,强调对临床血压管理意义及强化降压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