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郑大一附院因职称晋升引发集体抗议!防疫一线人员优先,为何不算数了?三明医改下职称很重要!通过率降至40%,医生未来怎么办?
昨天 梅斯头条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郑大一附院因职称晋升引发集体抗议
郑大一附院因职称晋升引发集体抗议
防疫一线人员优先还算数吗?
为啥能力差的也能评上副高?
这个事已经发生了好几天,有关职称晋升的忧虑却还在被讨论着,那就好好说一说吧。
近期,有网友发布视频爆料,因职称晋升问题引起了大家的不满,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几十名医护人员聚集在河南省卫健委门口抗议,高唱国歌,表达诉求。
据了解,引发大家不满情绪的原因是“抗疫晋升优待政策的执行”问题。之前有很多一线抗疫人员在晋升职称时走的是绿色通道,今年文件并没有多少变化,该院的一线抗疫人员却是按照差额比例分配名额,这就导致许多符合条件的人员无法晋升!
除了指责医院在职称晋升时不按照文件行事外,这些医护人员还认为“评审不公平、不透明,能力强的没评上,能力差的却评上了”,他们渴望主管部门能给出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
原本说好的抗疫一线人员可以走绿色通道,如今却行不通了?有关这方面的内容,今年的文件到底是怎么规定的?是不是和往年相比有了变化呢?
先看最早于2020年发布的职称晋升政策,根据《河南省进一步做好保护关心爱护医务人员有关工作的通知》中的内容,参加疫情防治的一线医务人员在职称评聘中优先申报、优先参评、优先聘任;免除卫生支农任务,继续教育学分不作要求,其防治工作成效、工作总结报告等可作为晋升职称时的重要业绩成果;初级职称人员可提前一年晋升中级职称;中级及以上职称人员申报高一级职称免于一次业务考试,符合条件的一线医务人员可不受相应岗位结构比例限制直接聘用;受省部级以上表彰奖励的,可不受年限限制直接申报高一级职称评审。
今年10月份,河南省发布了《关于2024年度全省卫生系列高级职称申报评审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医务人员职称晋升倾斜政策的规定没怎么变化,依旧有很大的优待,文件还特别指出:倾斜政策未规定截止期限,但只可享受一次。享受过职称晋升倾斜政策但评审未通过的一线医务人员,再次申报评审时,需按照正常程序进行。
唯一多出的规定且和本次诉求有关的内容可能是“疫情防控一线在编人员应在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和相应空缺岗位内进行申报”。
不管怎样,抗疫一线倾斜政策并没有被废止,同样都是抗疫一线人员,前两年很多人凭借着这个政策晋升了副高,今年终于轮到自己准备材料晋升职称了,却变成了“按差额比例分配名额”,这当然会让很多人难以接受。
在其它诉求中,也有该院医护人员表示:“凭什么能力差的也能晋升副主任医师?有些同事手术做的稀烂,就没怎么上过手术台,更不是疫情防控的一线人员,晋升却能如鱼得水,一评就能评上副高,这到底是怎么评的?要给个说法,所有晋升的程序都应该公开透明,否则怎么令人信服?”
据该院职工介绍,作为亚洲最大医院,郑大一附院的职称晋升异常激烈,目前医院在职职工15087人,卫生技术人员13470人,正高级职称871人,副高级职称229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职工2388人,硕士3461人。
在拥有1.5万多名职工的情况下,每年高级职称晋升人数勉强百人,竞争太大。在上级部门职称限额、职工晋升需求却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医院被逼无奈,也不得不收紧晋升的口子。
目前,面对来自医护人员的强烈诉求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作出了积极回应。医院表示,将认真听取医护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对现有的职称晋升制度进行全面梳理和改革,力求建立一个更加公正、科学的评审机制,确保每一位医护人员都能得到公平对待和应有的发展机会。
此外,医院还表示,希望通过此次改革,能够推动整个医疗行业职称制度的完善,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职称晋升优待,不如给予一次性奖励
三明医改下,职称越来越重要,晋升的口子却越收越紧
其实,有关这个抗疫一线医护人员职称晋升倾斜的政策,早在前几年就有人担忧会不会引发不公平和暗箱操作的问题。
比如在“一线医务人员”的定义上,如何才能被判定为“一线”?在后续的政策推行中,如何才能保证在时间跨度下,前后执行具有一致性?这些问题不明确,这个倾斜政策迟早会引发风波,只是或早或晚的问题。
例如,知名医改专家徐毓才就表示:“临时性优待政策本身就弊病多。不管是在‘一线’界定上,还是在有效期限上,都难以保证公平性,也容易滋生‘腐败’。今后遇到“大事”,还是要谨慎出台类似政策,尽可能改为一次性激励,最好是一次性的奖金激励。”
真的是说到心坎上了,在“大事件”上做出了突出贡献,可以授于各种勋章,例如劳模、优秀工作者,甚至是五一奖章、七一勋章、共和国勋章,也可以给予终生浮动性工资等奖励,根据所做贡献颁发都不为过,但唯一不可做的就是用技术标准的职称进行奖励。
试问,医生的职称代表的是什么?那是一种专业技术能力的认证,是治病救人水平高低的体现。如果一个初出茅庐的医生,就因为在重大事件上做出了突出贡献,你就给予他晋升副高的优待条件,这样的副主任医生,我们敢找他看病吗?
另外,通过这起引发舆论风波的抗议事件,我们也感受到了医护人员对于职称晋升的那种紧迫感。没办法,在三明医改即将覆盖的当下,职称的作用确实是越来越重要了,职称晋升越早,未来就越能受益。
在三明医改中,医院内部要确定分配方案,实行年薪制,分配到个人,年薪计算由基础工分、工作量工分和奖惩工分3部分组成,也称之为定性工分、定量工分和奖惩工分,这就是工分制。
其中,基础工分占40%,分为职称、工龄和职务,按岗位考核。2021年,部分医院已将这一比例提高到了50%,并且基础工分占据年薪的比例也越来越高,由此可见,职称在年薪制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大家口中所说的主治20万、副主任25万、主任30万,也是基于这个道理。
现在大家都知道职称在三明医改中的重要地位了,目前可以感受到,在三明医改覆盖之前,职称晋升的口子收得越来越紧。
以广东这个人口第一大省、最具典型代表意义的省份为例,今年广东职称省评1.7万人提交申请,初审仅有8738人通过,仅仅第一关就刷掉了17.3%!最终只有7598人通过评审,省职称评审门槛逐年抬升!
在数据上,广东去年整体通过率尚维持在51%,而今年综合评审却骤降至40%,部分市级通过率更是严峻,低至35%。省评通过率年年降低,省评标准日益严苛,不少医生的副高梦都碎了……
职称是医生的命坎
保留职称,以考代评可行吗?
主诊医师负责制是否也可行呢?
众所周知,一名医生要想熬到副主任、主任医师的位置,如果拿不出几篇像样的国际期刊论文,连参评的资格都没有。有的医生临床水平很高,但由于论文数量不足,头发熬白了还是个主治医师;而有的医生既不会看病也不会手术,却凭大量的论文获得各种头衔。
科研成为王道,令多少医生寒了心!一些博士连基本鉴别诊断、临床处置的思路都没有,但因为对某个疾病发表了七八篇论文,毕业两年后就竞争副高了,甚至还有人因为课题多竟然被破格正高了。难怪有人自嘲道:“做1000台手术,不如发一篇SCI论文。”
可以说,职称是医生的命坎,关于职称的去留,我们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此前就有很多医生建议废除职称,可如果没有职称,该怎么去评价医生水平的高低呢?
我想了很久,笔者认为,对于职称晋升,如果把评选职称的标准放在临床工作量、并发症、治愈率、死亡率上,5年一评审,增加职称退出机制,把不干活、水平差的医生请出队伍,这会不会更好呢?或者,保留职称,以考代评,把考试作为重要评审标准,杜绝关系、金钱、造假,实打实的为病人看病,这样是不是也挺好?
另外,还有一种想法,废除职称,实行主诊医师负责制。医生可只需要通过两次考试:一次“入门”考试,即通过全国统一的医师资格考试,获得医师资格证书,就可以全国范围内行医,无需注册;第二次是通过全国主诊医师资格考试,通过了就可以在医疗机构“带团”,作为团队头,组建自己的主诊医师团队,对病人实施独立诊疗,不需要再晋升什么副高、正高。
职称晋升的问题太多了,特别是将来三明医改覆盖之后,职称又和年薪挂钩,这就不得不让我们警惕起来。
未来,评价医生技能水平将以什么方式进行,真的很难说。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