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A 子刊:儿童与成人急性颅脑损伤后的血脑屏障损伤和脑肿胀病理特征差异分析
2024-11-29 liangying MedSci原创 发表于陕西省
本研究表明儿童与成人颅脑损伤后血脑屏障损伤和脑肿胀的病理存在显著差异。
颅脑损伤(TBI)是儿童和青少年死亡及残疾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3至18岁人群中,弥漫性脑肿胀(DBS)和“第二次冲击综合征”(SIS)常导致灾难性结局。儿童TBI患者与成人相比,表现出更高的脑肿胀发生率,但其背后的病理生物学机制尚未明确。既往研究显示,TBI患者普遍存在血脑屏障(BBB)损伤,而儿童BBB的完整性可能更易受到损害。本研究旨在比较儿童与成人急性TBI后的BBB损伤和脑肿胀病理特征,探讨儿童患者特异性病理变化。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979年至2005年间格拉斯哥TBI档案中的尸检病例,选取3至18岁儿童和19至60岁成人,均为单次中度或重度TBI后急性死亡(≤2周)的患者。最终纳入儿童81例(平均年龄12.1岁),成人62例(平均年龄38.7岁)。从脑组织样本中提取的组织切片经免疫组化标记血管内皮(CD34)及BBB完整性相关指标(纤维蛋白原和IgG),通过显微镜及数字图像分析评估BBB损伤的范围和分布,并对相关血管直径进行量化比较。所有数据采用Fisher精确检验或双尾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显著性水平设为P<0.05。
结果显示,儿童患者中弥漫性双侧脑肿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成人(83%对比34%,P<.001)。此外,儿童患者中BBB损伤主要集中在微血管和毛细血管层级(<10 μm),而成人更常见于中大直径血管(儿童84.7%,成人31.2%,P<.001)。在纤维蛋白原免疫组化评估中,儿童病例中65例(80%)显示异常的周血管纤维蛋白原免疫反应,成人为57例(91%,P=.06)。尽管两组间BBB损伤的整体分布相似,但儿童病例中更倾向于出现小直径血管周围的多灶性免疫反应,而成人病例更多为中大血管周围的融合性反应。此外,儿童患者中DBS的高发生率与显著的缺血性脑损伤表现相关(83%对比65%,P=.02)。
尸检时的神经病理学发现
本研究表明儿童与成人TBI后BBB损伤和脑肿胀的病理存在显著差异,儿童患者的BBB损伤主要限于微血管,可能是DBS高发生率的重要病理基础。这一特异性微血管病变在成人中罕见,仅在20岁个例中观察到。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儿童TBI病理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同时提示需要结合当前TBI治疗进展,评估其在临床管理中的意义。
原始出处:
Pediatric Traumatic Brain Injury and Microvascular Blood-Brain Barrier Pathology. JAMA Netw Open. 2024;7(11):e2446767. 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4.46767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儿童患者的BBB损伤主要限于微血管
0
#颅脑损伤(TBI)# #血脑屏障(BBB)损伤#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