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盘点 |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发病机制与诊治进展

2025-01-08 肝胆相照平台 肝胆相照平台 发表于陕西省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马雄教授作“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发病机制与诊治进展”学术分享,肝胆相照平台特将内容整理成文,以供临床参考。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主要累及肝内小叶间胆管的自身免疫性肝脏疾病,可发展至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衰竭。我国PBC发病率并不低,但是临床诊疗水平有待提高。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马雄教授“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发病机制与诊治进展”学术分享,肝胆相照平台特将内容整理成文,以供临床参考。

一、PBC发病机制

PBC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是遗传易感个体在环境因素诱发下发生的自身免疫介导的胆管损伤,目前PBC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需要临床上进一步研究。

一项针对2000余例PBC患者的GWAS研究发现14个遗传位点,其中6个为首次报道,提示IL21、IL21R、ARID3A与PBC的发病有关(图1)。

图片

图1 中国人群全基因组分型数据分析结果

一项针对ARID3A的基因功能研究的结果提示,通过Luciferace reporter assay、Allele-specific ChIP、Genome-editing等方法,发现SMP出现了PBC危险变异,上调了ARID3A基因的表达。在人群当中发现,C allele基因型ARID3A表达较高,A allele基因型ARID3A表达较低,疾病严重程度也相对较低(图2)。

图片

图2 PBC遗传易感位点功能研究

一项针对小鼠的特异性敲除髓系细胞ARID3A的研究发现,小鼠炎症、纤维化、胆管反应都有所减轻(图3)。同时另外一项研究发现,在敲除小鼠的髓系细胞ARID3A后,浸润小鼠肝脏的巨噬细胞数量下降(图4)。

图片

图3

图片

图4

随后,试验对特异性敲除髓系细胞ARID3A的小鼠和非特异性敲除髓系细胞ARID3A的小鼠进行基因检测。结果发现特异性敲除该基因后,小鼠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明显下调,吞噬病原体颗粒的能力没有明显差异,吞噬凋亡细胞的能力显著上调。

另外发现,特异性敲除髓系细胞ARID3A的小鼠体内Mertk(巨噬细胞分泌的一个重要受体)的表达上调,结论:ARID3A作为Mertk的负转录因子,可抑制Mertk的表达。

总体来说,在正常情况下,ARID3A表达能力较低,Mertk表达能力较高;在胆汁淤积的情况下,ARID3A表达能力较高,此时Mertk的表达被抑制,对凋亡小体的吞噬功能下降(图5)。

图片

图5

另外,研究发现PBC中CD103+组织驻留记忆性T细胞的自身抗原特异性及其代谢调控特征:

(1) 在PBC肝脏中CD103+TRM细胞显著扩增,并处于过度活化状态,它们是PDC-E2特异性自身反应性CD8+T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

(2) 在持续自身抗原刺激下,CD103+TRM细胞仍维持活跃的氧化磷酸化(OXPHOS)代谢通量,在这一过程中,它们需要dNTP池消毒酶NUDT1来抵抗氧化DNA损伤;

(3) NUDT1基因敲除或药理性抑制NUDT1均可显著抑制CD103+TRM细胞的扩增;

(4) 在体外和体内实验条件下,NUDT1相关的DNA损伤抗性都可以通过PART1-TGFβR信号通路促进CD103+TRM细胞的组织驻留表型与长期存活。

在损伤过程中,P4HA2诱导肝脏胆管反应和胆汁淤积性肝纤维化,P4HA2发挥促胆管反应的作用(图6)。

图片

图6

在肠道菌群的研究基础上做多组学分析,揭示PBC宿主-微生物互作关系,系统地阐述了PBC肠道菌群的组成性和功能性紊乱;通过宏基因组,将PBC肠道菌群的基因分型分为2个亚型:梭菌驱动亚型、低梭菌亚型,低梭菌亚型预示着治疗疗效欠佳;低梭菌亚型的免疫调节微生物活动下降,有氧呼吸增强。

本研究深化了对于PBC肠道菌群紊乱的理解,为基于微生物组的个体化精准治疗提供了一个框架(图7)。

图片

图7 各阶段PBC典型组织学特点

二、PBC诊断标准

PBC的诊断,符合下列三项标准的至少两项即可诊断:

(1) 胆汁淤积生化学证据(主要表现为ALP和GGT升高),并影像学检查排除肝外胆管阻塞;

(2) AMA阳性或其他PBC特异性ANA,如抗sp100或抗gp210阳性;

(3) 组织学表现为主要影响小叶间胆管的非化脓性破坏性胆管炎。

三、PBC治疗进展

1、一线治疗:熊去氧胆酸(UDCA)

目前PBC的治疗策略是针对胆汁酸代谢的调整,一线治疗药物是UDCA,推荐剂量为13-15 mg·kg-1·d-1(图8)。

图片

图8 PBC处理策略

UDCA的药物耐受性良好,患者经规范剂量治疗后可有效改善生物化学指标,延缓疾病进展,并提高生存率。无论患者治疗后应答如何,UDCA的使用都能延长PBC患者的无肝移植生存。部分PBC患者对UDCA单药治疗应答不完全,患者生存期可能相对缩短,但与不使用UDCA治疗患者相比,其生存期显著得到改善(图9)。

图片

图9

随着UDCA这一基石药物在PBC患者中的广泛使用,"UDCA治疗应答"不仅体现在患者肝功能指标的好转,其对患者长期预后也具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UDCA应答与代偿期肝硬化PBC患者死亡率下降有关。根据"巴黎Ⅱ标准",PBC早期患者如满足UDCA治疗1年后血清ALP<1.5×ULN且胆红素水平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则其生存期与健康对照人群并无明显差异(图10)。

图片

图10 UDCA生化应答的判断标准

马雄教授团队研究表明,GLOBE和UK-PBC评分系统对我国PBC患者预后也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0.9),且针对抗gp210抗体阳性的PBC患者的预测准确性更高(图11)。

图片

图11 PBC危险分层的连续性积分系统

2、二线治疗

(1) 奥贝胆酸(OCA):用OCA 5-10mg滴定或者OCA 10mg对PBC患者进行12个月的治疗,可使40%的PBC患者达到满意的治疗终点。

(2) 苯扎贝特(PPAR激动剂):可通过激动PPARs或PXR来调控胆汁代谢,进而改善胆汁淤积。

研究发现,使用苯扎贝特治疗组在治疗24个月后,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ALT/AST、凝血酶原指数等指标恢复至正常水平的患者可达31%,碱性磷酸酶恢复正常的患者占比为67%;而未使用苯扎贝特治疗的安慰剂组,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ALT/AST、凝血酶原指数等指标恢复至正常水平的患者为0%,碱性磷酸酶恢复正常的患者占比为2%。

另外有研究发现,使用苯扎贝特治疗与使用OCA治疗的患者相比,使用苯扎贝特治疗的患者瘙痒症状可明显改善,而OCA可能会加重患者的瘙痒症状。

一项来自日本的回顾性研究提示,苯扎贝特联合UDCA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图12-13)。

图片

图12

图片

图13 联合治疗12月时,OCA和苯扎贝特疗效比较

➢非甾体类FXR激动剂CS0159治疗难治性PBCⅡ期临床研究:

• 一项由马雄教授团队牵头,联合全国多家单位进行非甾体类FXR激动剂CS0159治疗难治性PBC Ⅱ期临床研究,PPAR的新型制剂(α/δ的双向激动药物)目前在做二期及三期的临床研究,对于缓解患者瘙痒症状方面效果相对较好(图14)。

图片

图14

• Hirschfied教授团队牵头展开布地奈德联合UDCA治疗炎症活动/应答不佳PBC患者相关研究,结果提示与安慰剂组相比,使用布地奈德联合UDCA治疗的患者碱性磷酸酶水平得到改善或者恢复正常的比例有所上升。

• 马雄教授团队针对中度以上界面炎PBC患者设计了一项回顾性研究,共纳入198例患者,其中166例患者在UDCA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免疫抑制剂治疗,32例患者仅用UDCA治疗。研究结果可见,使用UDCA+免疫抑制剂治疗组生化改善较为明显(图15)。

图片

图15 生化应答

临床发现,部分G3S3的患者经过UDCA+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可变为G1S1,仅用UDCA治疗的患者组无明显改善。另外,52%的患者经过UDCA+免疫抑制剂治疗后纤维化得到逆转,而用UDCA治疗的患者组,仅6.3%的患者纤维化得到逆转,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图16)。同时,伴有中重度界面性肝炎的PBC患者的长期预后得到显著改善。

图片

图16 肝组织学应答

图片

图17

目前,PBC新药在临床上使用比较活跃(图17),有很多药物正在用于管线的治疗中,也为应答不佳的患者治疗提供了更多的治疗“武器”进行干预。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47259, encodeId=f66e224e25972,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e0ba916e323'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诊治进展#</a> <a href='/topic/show?id=8f633e1073d'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37107, encryptionId=8f633e1073d, topicName=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TopicDto(id=91673, encryptionId=e0ba916e323, topicName=诊治进展)],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hu Jan 09 13:02:41 CST 2025, time=15小时前, status=1, ipAttribution=陕西省)]

相关资讯

【综述】| 卵巢黏液性癌的诊治进展

本文通过对MOC的诊断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旨在加强对MOC的认识和重视,以提高MOC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解汝娟:急性肾损伤的诊治进展

急性肾损伤(AKI)为多种原因造成的肾功能急性下降,是影响多器官、多系统的临床重症。近年来,有文献报告,轻至中度的肾功能受损即可引发严重临床后果,将肾脏病学界关注的重点由急性肾衰竭(ARF)进一步拓展至广义的损伤。 AKI占入院诊断的1%,7%以上的住院患者并发AKI,在发达国家其比例高达13%~18%;其中每年每百万人中有200例患者需要透析。随着年龄增长,AKI发病率升高,尤以80~

诊治Barrett食管,新指南新在何处?

在2014胃肠动力和脑肠轴学术研讨会上,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张军教授介绍了巴雷特(Barrett)食管(BE)诊治新进展,分别从诊断、危险因素、癌变风险、筛查与监测、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讲者: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张军教授 新指南未将IM作为诊断BE的先决条件 张军教授谈道,《2013年英国胃肠病学会(BSG)BE诊治指南》(新指南)[Gut 201

专家观点:腹膜后脂肪肉瘤的诊疗进展

       罗成华,首都医科大学临床肿瘤中心副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主任,学科带头人,首都医科大学及北京大学研究生导师。美国结直肠外科学会(ASCRS)国际院士,国际肛肠外科理事会(ICCP)成员,全国中医高等教育学会肛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原发性脂肪肉瘤(PRPLS)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占全部恶性肿瘤

李贵森:2019年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诊治进展

难治性肾病合征,尤其是激素抵抗型肾病综合征(SRNS)是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