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管组织学
2024-11-30 衡道病理 衡道病理 发表于陕西省
今天,阿姜老师通过标注详细、讲解清晰、简单易懂的图片与文字,和小伙伴们一起学习消化管组织学的病理的基础知识。
消化管的组成: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
消化管壁的一般结构
除口腔和咽外,管壁自内向外分四层:
-
黏膜
-
黏膜下层
-
肌层
-
外膜
(一)黏膜
-
上皮:两端为复层扁平上皮,其余为单层柱状上皮。
-
固有层:有丰富血管和淋巴管。胃肠富含腺体与淋巴组织。
-
黏膜肌层:薄层平滑肌。
黏膜层是消化管各段结构差异最大,功能最重要的部分。
(二)黏膜下层
较致密的结缔组织,含小动脉、小静脉与淋巴管。在食管及十二指肠的黏膜下层内分别有食管腺和十二指肠腺。
黏膜下神经丛:
由多极神经元与无髓神经纤维构成,位于黏膜下层,可调节黏膜肌的收缩和腺体分泌。
肌间神经丛 :
由多极神经元与无髓神经纤维构成,可调节肌层的运动(下图箭头所示)
(三)肌层
肌组织的类型及分布:
-
骨骼肌:食管上段与肛门处
-
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食管中下段、大小肠
-
内斜中环外纵三层平滑肌:胃
(四)外膜
-
纤维膜:由薄层结缔组织构成,主要分布于食管和大肠末段,与周围组织无明确界限。
-
浆膜:由薄层结缔组织与间皮共同构成,见于腹膜内位的胃、大部分小肠与大肠,其表面光滑,利于胃肠活动。
食管(Esophagus)
食管壁分四层,腔面有纵行皱襞。
(一)黏膜
上皮:未角化复层扁平上皮;
固有层:细密的结缔组织;
黏膜肌层:纵行平滑肌束。
(二)黏膜下层:
疏松结缔组织,含食管腺(可定位食管)和淋巴小结
(三)肌层:
分内环行与外纵行两层。上1/3段为骨骼肌,下1/3段为平滑肌,中1/3段则兼具两者。
食管两端的内环行肌稍厚,分别形成食管上、下括约肌。
(四)外膜:
纤维膜:薄层结缔组织(人工分离,均为环切)
食管-胃贲门交界
胃(stomach)
-
胃空虚时腔面可见许多纵行皱襞,充盈时皱襞几乎消失;
-
黏膜表面的浅沟将黏膜分成许多胃小区;
-
黏膜表面有约350万个不规则形的小孔,称胃小凹;
-
每个胃小凹底部与3~5条腺体通连。
胃壁四层结构: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外膜
黏膜:表面形成胃小凹
1.上皮:由表面黏液细胞构成,单层柱状。
2. 固有层:含胃腺,分为——胃底腺、贲门腺、幽门腺。
(1)胃底腺:泌酸腺
组成:
-
主细胞:柱状,核圆,位于基底部,胞质基部嗜碱性,顶部有酶原颗粒,染色浅;
-
壁细胞:细胞大,胞质红,核圆形,染色深;
-
颈黏液细胞:楔形,核扁平,位于基底;
-
干细胞;
-
内分泌细胞。
(2)贲门腺:黏液腺
(3)幽门腺:黏液腺
幽门腺(胃窦部和贲门部固有层腺体),分支较多而弯曲的管状黏液腺
小肠(small intestine)
小肠壁四层结构: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外膜
小肠结构示意图
大肠(large intestine)
可分为盲肠, 阑尾, 结肠, 直肠, 肛管。
1.黏膜:半月形皱壁、无绒毛
-
上皮:吸收细胞、大量的杯状细胞、少量干细胞和内分泌细胞;
-
固有层:有大肠腺,分泌黏液,可见孤立淋巴小结。
2.黏膜下层;
3.肌层 :形成结肠袋(内环肌)和结肠带(外纵肌);
4.外膜:
-
浆膜:分布于盲肠、横结肠、乙状结肠;升结肠与降结肠前壁;直肠上1/3段的大部、中1/3段的前壁;
-
纤维膜:分布于升结肠与降结肠后壁;直肠上1/3段小部、中1/3段后壁、下1/3段全部;
-
肠脂垂:外膜结缔组织局部脂肪细胞聚集构成
阑尾
特点:管腔小而不规则,大肠腺短而少。固有层内有极丰富的淋巴组织,大量淋巴小结可连续成层,并突入黏膜下层,致使黏膜肌层不完整。肌层很薄,外覆浆膜。
肛管
-
在齿状线以上的肛管黏膜结构和直肠相似,仅在肛管上段出现了纵行皱襞(肛柱);
-
在齿状线处,单层柱状上皮骤变为轻度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大肠腺和黏膜肌消失;
-
白线以下为和皮肤相同的角化复层扁平上皮,含有很多黑色素;固有层中出现了环肛腺(大汗腺)和丰富的皮脂腺。肛管黏膜下层的结缔组织中有密集的静脉丛,如静脉瘀血扩张则形成痔。肌层由两层平滑肌构成,其内环行肌增厚形成肛门内括约肌;
-
近肛门处,外纵行肌周围有骨骼肌形成的肛门外括约肌。
肛管齿状线处仿真图
直肠-肛门交界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消化管# #消化管壁结构#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