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老年人莫西沙星用药错误报告分析及防范建议

2024-04-20 中国药业 发表于上海

对于我国老年(≥ 60岁)患者,临床使用莫西沙星时需重点关注处方和调配环节的用药错误(ME)。

中文标题:

我国老年人莫西沙星用药错误报告分析及防范建议

发布机构:

发布日期:

2024-04-20

简要介绍:

目的 分析我国老年人莫西沙星用药错误(ME)的发生特点,并提出防范建议。方法 收集全国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网2012年9月22日至2022年9月22日的我国老年人(≥ 60 岁)莫西沙星 ME 报告,分析其等级、内容、引发人员、发生场所、发现人员、引发因素等。结果 收集到莫西沙星ME报告共177份,来自全国15个省级行政区的64家医院,涉及患者177例,其中男109例(61. 58%)、女68例(38. 42%),年龄60~97岁(中位年龄 73 岁)。ME 报告中,B 级 124 例(70. 06%),C 级 33 例(18. 64%),D 级 10 例(5. 65%),E 级 7 例(3. 95%),F 级 3 例(1. 69%)。

其中,严重 ME(E 级及以上)10 例,包括肝功能相关 ME 5 例,滴速过快至皮肤发红 1 例 ,患者身份识别错误致输液反应 1 例,联用胺碘酮致 QT 间期延长 1 例,有莫西沙星过敏史患者再次使用该药致头晕、口干 1 例,未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治疗方案致住院时间延长 1 例。ME 引发人员主要为医师(177 例,66. 10%);发生场所主要为病房(81 例,45. 76%);发现人员主要为药师(129 例,72. 88%);最多见的错误内容为(药物的)品种(54 例次,27. 55%);引发 ME 的因素主要为人员因素(126 例次,68. 48%)。结论 对于我国老年(≥ 60岁)患者,临床使用莫西沙星时需重点关注处方和调配环节的ME。

相关资料下载:
[AttachmentFileName(sort=1, fileName=我国老年人莫西沙星用药错误报告分析及防范建议.pdf)] GetToolGuiderByIdResponse(projectId=1, id=b61211c003811a2b, title=我国老年人莫西沙星用药错误报告分析及防范建议, enTitle=, guiderFrom=中国药业, authorId=0, author=, summary=对于我国老年(≥ 60岁)患者,临床使用莫西沙星时需重点关注处方和调配环节的用药错误(ME)。, cover=https://img.medsci.cn/20240628/1719541633437_8538692.png, journalId=0, articlesId=null, associationId=0, associationName=, associationIntro=, copyright=0, guiderPublishedTime=Sat Apr 20 00:00:00 CST 2024, originalUrl=, linkOutUrl=, content=<p>目的 分析我国老年人莫西沙星用药错误(ME)的发生特点,并提出防范建议。方法 收集全国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网2012年9月22日至2022年9月22日的我国老年人(&ge; 60 岁)莫西沙星 ME 报告,分析其等级、内容、引发人员、发生场所、发现人员、引发因素等。结果 收集到莫西沙星ME报告共177份,来自全国15个省级行政区的64家医院,涉及患者177例,其中男109例(61. 58%)、女68例(38. 42%),年龄60~97岁(中位年龄 73 岁)。ME 报告中,B 级 124 例(70. 06%),C 级 33 例(18. 64%),D 级 10 例(5. 65%),E 级 7 例(3. 95%),F 级 3 例(1. 69%)。</p> <p>其中,严重 ME(E 级及以上)10 例,包括肝功能相关 ME 5 例,滴速过快至皮肤发红 1 例 ,患者身份识别错误致输液反应 1 例,联用胺碘酮致 QT 间期延长 1 例,有莫西沙星过敏史患者再次使用该药致头晕、口干 1 例,未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治疗方案致住院时间延长 1 例。ME 引发人员主要为医师(177 例,66. 10%);发生场所主要为病房(81 例,45. 76%);发现人员主要为药师(129 例,72. 88%);最多见的错误内容为(药物的)品种(54 例次,27. 55%);引发 ME 的因素主要为人员因素(126 例次,68. 48%)。结论 对于我国老年(&ge; 60岁)患者,临床使用莫西沙星时需重点关注处方和调配环节的ME。</p>, tagList=[TagDto(tagId=6282, tagName=莫西沙星)], categoryList=[CategoryDto(categoryId=11, categoryName=药械, tenant=100), CategoryDto(categoryId=19, categoryName=老年医学, tenant=100), CategoryDto(categoryId=85, categoryName=指南&解读, tenant=100)], articleKeywordId=6282, articleKeyword=莫西沙星, articleKeywordNum=6, guiderKeywordId=6282, guiderKeyword=莫西沙星, guiderKeywordNum=6, haveAttachments=1, attachmentList=null, guiderType=0, guiderArea=其它, guiderLanguage=0, guiderRegion=3, opened=0, paymentType=, paymentAmount=10, recommend=0, recommendEndTime=null, sticky=0, stickyEndTime=null, allHits=461, appHits=10, showAppHits=0, pcHits=12, showPcHits=451, likes=0, shares=0, comments=0, approvalStatus=1, publishedTime=Fri Jun 28 14:46:00 CST 2024, publishedTimeString=2024-04-20, pcVisible=1, appVisible=1, editorId=0, editor=QIAN LIN, waterMark=0, formatted=0, memberCards=[], isPrivilege=0, deleted=0, version=4, createdBy=null, createdName=QIAN LIN, createdTime=Wed Jun 26 00:21:57 CST 2024, updatedBy=8538692, updatedName=梅斯话题小助手, updatedTime=Fri Jun 28 10:27:16 CST 2024, courseDetails=[], otherVersionGuiders=[], isGuiderMember=false, ipAttribution=上海, attachmentFileNameList=[AttachmentFileName(sort=1, fileName=我国老年人莫西沙星用药错误报告分析及防范建议.pdf)])
我国老年人莫西沙星用药错误报告分析及防范建议.pdf
下载请点击: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拓展阅读

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莫西沙星......儿童“沙星类”滴眼液如何选?

对于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超说明书用药情况,应通过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及伦理委员会审批备案,并做好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以尽可能避免因用药引起的医疗纠纷。

NEJM:利福喷丁-莫西沙星4个月治疗方案用于结核病的治疗

4个月的利福喷丁-异烟肼-吡嗪酰胺-莫西沙星抗结核治疗方案与6个月的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乙胺丁醇标准治疗的临床效果相当

JAMA:单纯阑尾炎的抗生素治疗——全口服vs 注射联合口服治疗

对于CT确诊的单纯性阑尾炎患者,7天的莫西沙星口服治疗方案与2天的厄他培南静脉注射联合5天的左氧氟沙星-甲硝唑口服方案治疗成功率均超过65%,但抗生素注射联合口服治疗方案的成功率高于全口服方案

Medicine (Baltimore):来福林 vs. 莫西沙星治疗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耐受性

来福林是一种新型胸腺素抗生素,对大部分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肺炎(CABP)病原体具有强大的体外活性。然而,来氟米林治疗CABP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仍不清楚。2项III期试验对研究来氟米林与莫西沙星治疗CAB

Clin Infect Dis:来氟米林治疗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肺炎的效果不劣于莫西沙星,且耐受性良好

来氟米林是一种胸腺素抗生素,对常见的引起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肺炎(CABP)的病原体具有活性。来氟米林抗肺炎评价(LEAP 1)研究是一项全球非劣效性试验,旨在评价来氟米林治疗CAB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

NEJM:9-11周莫西沙星治疗利福平耐药性肺结核

研究认为,对于利福平耐药但氟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药物敏感的肺结核患者,接受9-11周的短期莫西沙星具有与20周治疗相当的疗效和安全性

2022 CDC临时指南:利福喷汀-莫西沙星4个月方案治疗药物敏感性肺结核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 2022-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