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l Psychiatr:南方科技大学侯圣陶团队揭示节律光有效治疗自闭症动物模型新机制

2024-05-16 iNature iNature 发表于上海

该研究首次报道利用40 Hz节律性光刺激治疗手段有效改善自闭症小鼠模型的社交障碍,并揭示了腺苷作为一种新型神经化学介质,通过减少神经细胞兴奋性传递来缓解自闭症社交趋新缺陷。

2024年5月13日,南方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侯圣陶课题组在Molecular Psychiatry 在线发表了题为 "Adenosine mediates the amelioration of social novelty deficits during rhythmic light treatment of 16p11.2 deletion female mice"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报道利用40 Hz节律性光刺激治疗手段有效改善自闭症小鼠模型的社交障碍,并揭示了腺苷作为一种新型神经化学介质,通过减少神经细胞兴奋性传递来缓解自闭症社交趋新缺陷。

图片

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其特征包括社交趋新缺陷和沟通障碍。染色体16p11.2缺失与ASD的风险增加有关。研究表明,16p11.2染色体区域与多种神经发育障碍相关,如自闭症、智力障碍和精神分裂症。通过相关的小鼠动物模型研究,揭示了与ASD症状相关的神经环路和突触传递异常的重要性。然而,目前治疗ASD的方法非常有限。团队的前期研究发现,40 Hz节律性视觉刺激是一种有效的调节神经活动和突触可塑性的方法,适用于人类和小动物模型。神经网络同步与40 Hz振荡已被证明可以增强神经通讯并促进神经网络的稳定性,这种方法适用于改善多种神经系统疾病(见图一)。

图片

图一:40 Hz光刺激实验设计和腺苷作用机理示意图

在这项研究中,团队发现16p11.2缺失的雌性小鼠表现出明显的社交趋新缺陷,经过长期40 Hz光视觉刺激治疗后得到改善。40 Hz光刺激有效降低了16p11.2缺失雌性小鼠前额叶皮质(PFC)的局部场电位(LFP)增强。值得注意的是,40 Hz光刺激逆转了前额叶皮质(PFC)的锥体神经元的过度兴奋神经传递和突触数量,这为改善社交趋新缺陷提供了神经生物学基础(见图二)。

图片

图二:40 Hz光刺激降低小鼠前额叶皮质局部场电位的增强,逆转锥体神经元的过度兴奋神经传递

在机制上,40 Hz光刺激在PFC中诱发腺苷释放,调节16p11.2缺失雌性小鼠的过度兴奋性神经传递。升高的腺苷通过其配体A1受体(A1R)作用,抑制过度的兴奋性神经传递,并缓解社交趋新缺陷(图三)。使用特异性拮抗剂DPCPX阻断A1R或使用shRNA在PFC中敲低A1R,完全消除了40 Hz光刺激的有益效果。

图片

图三:40Hz视觉光刺激在前额叶皮质中诱发腺苷释放的作用新机制

因此,这项研究确定了腺苷作为一种新型神经化学介质,通过减少40 Hz光刺激治疗期间的兴奋性神经传递来缓解社交趋新缺陷。40 Hz光刺激技术有望进一步发展为一种非侵入性的自闭症的治疗方法。

侯圣陶团队研究助理教授鞠俊、南科大本科毕业生李轩逸(现卡罗琳斯卡医学院硕士生)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侯圣陶教授为论文唯一通讯作者,南科大为论文唯一通讯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王以政院士为重要合作者。侯圣陶团队成员潘一凡、杨欣怡、门司琦、刘博、张祯裕、钟浩霖、麦晋源及王以政课题组成员杜军参与了该研究工作。本研究得到了南科大实验动物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科创委、深圳市深港脑院、南科大-昆士兰大学神经科学与神经工程联合中心、广东省脑血管病临床医学转化平台等支持。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80-024-02596-4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05070, encodeId=153d22050e0fe,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4266863e7bd'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自闭症#</a> <a href='/topic/show?id=254f3315699'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动物模型#</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7,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33156, encryptionId=254f3315699, topicName=动物模型), TopicDto(id=86377, encryptionId=4266863e7bd, topicName=自闭症)],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hu May 16 17:50:40 CST 2024, time=2024-05-16,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2024-05-16 梅斯管理员 来自上海

相关资讯

国际精神药理学大会ICP2023|自闭症谱系障碍患儿父母睡眠质量和睡眠类型特征及患者本人代谢综合征发生情况分析

不论是ASD患儿还是成年患者,都有望通过改善自己甚至父母的日常生活习惯,包括睡眠习惯、饮食习惯等从而促进疾病的症状改善。

麻醉医生也能改善儿童自闭症?

这也许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逐渐应用于临床中后,麻醉治疗学的未来一定会大放异彩,这也是麻醉学科走向临床学科最关键的一步。

JAMA Pediatrics:早产儿早期的自闭症风险筛查与3岁时发育结局的关系

在2岁时使用的家长报告自闭症风险筛查工具有助于对极早产儿的发育迟缓风险进行分类有可能简化正式评估和早期干预的途径,对改善极早产儿的长期结局尤其重要。

JAMA Netw Open:可穿戴生物传感技术预测自闭症精神病住院青少年即将发生的攻击行为

研究发现,通过分析心血管活动、皮肤电活动和运动等生理信号,可以有效预测攻击行为的发生。

JAMA Psychiatry:自闭症谱系障碍的遗传力在不同性别上存在差异

研究发现自闭症存在明显的遗传影响,且男女间遗传率存在一定差异:1047649名瑞典儿童中,其中12226名(1.17%)被诊断为自闭症谱系障碍; 男性的遗传率估计为87.0%,女性为75.7%。

Mol Psychiatry:环境敏感性的遗传学及其与情绪问题、自闭症特征和幸福感变化的关联

较高的整体敏感性与更大的情绪问题、自闭症特征和较低的主观幸福感相关。敏感性的兴奋和感觉因素也发现了类似的相关模式,但相比之下,审美因素与心理健康呈正相关,尽管与情绪问题或自闭症特征无关。

GENOME BIOLOGY:解剖自闭症相关的16p11.2轨迹揭示vault蛋白在男性中的特异性作用

本研究强调了神经解剖学表型中的多个基因驱动因素,通过复杂的关系相互作用。它还为主要金库蛋白参与大脑大小和神经解剖学的调节提供了初步证据,特别是在雄性小鼠中。

JAMA Netw Open:婴儿期脑部血管间隙扩大与自闭症诊断、脑脊液体积和后期睡眠问题的关联

在发展自闭症的婴儿中,扩大的脑血管周围空间(PVS)在12至24个月间出现,并与更大的额轴外脑脊液(EA-CSF)体积和学龄期更频繁的夜间醒来有关。

BMJ:儿童早期自闭症干预研究荟萃分析

儿科医生和其他医生通常是指导自闭症儿童家庭采取儿童早期干预措施以支持其发展的第一线护理人员。因此,医生应熟悉现有的干预措施和支持这些措施的证据,以便提出实践建议。

JAACAP:移民母亲的产前压力对儿童自闭症特征的影响

产前压力是母亲移民状态与儿童自闭症特质之间关系的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