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VB 南通大学刘东教授团队揭示单核细胞 “掌控” 器官血管化过程中血管走向的关键细胞机制

2025-01-26 论道心血管 论道心血管 发表于陕西省

该团队在斑马鱼胸鳍血管形成过程中发现一种长距离的血管定向迁移和吻合现象,而斑马鱼胸鳍从胚胎期到成年几乎完全透明,为研究血管的定向迁移提供了良好的模型。

组织和器官的血管化过程是一个复杂且精密的生物学过程,对胚胎发育、组织修复和维持机体正常功能至关重要[1]。整个器官血管化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精细调控,包括生长因子、细胞外基质、信号通路以及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等,这些因素协同作用,确保血管能够准确、有序地形成和发育,为器官的正常生长、发育和功能维持提供必要的支持。血管发育异常,可能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问题[2]。因此,对血管形成的调控机制的研究一直是心血管领域的热点和重要方向。

血管发育主要包括血管发生(vasculogenesis)和血管新生(angiogenesis)两个阶段。血管发生是指在胚胎发育早期,由血管母细胞形成原始血管网络的过程;而血管新生则是在已有血管的基础上,通过出芽、延伸、吻合和修剪等一系列复杂事件,产生新血管的过程[3]。随着器官功能的逐渐完善和变化,血管会不断调整其分布和结构,以满足器官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代谢和功能需求。血管的定向迁移和连接是器官或者组织构建正确血管网络的关键环节,但长期以来,精确调控血管定向迁移的引导信号有待进一步明确;这些信号的细胞来源还未见报道。

2025年1月23日,南通大学刘东教授课题组在美国心脏学会(AHA)杂志Arteriosclerosis, Thrombosis, and Vascular Biology发表了题为“Monocyte-Derived cxcl12 Guides a Directional Migration of Blood Vessels in Zebrafish”的研究论文。该团队在斑马鱼胸鳍血管形成过程中发现一种长距离的血管定向迁移和吻合现象,而斑马鱼胸鳍从胚胎期到成年几乎完全透明,为研究血管的定向迁移提供了良好的模型。研究团队借助活体成像技术,阐释了胸鳍血管的发育过程,并且发现胸鳍血管其中一端(PFVc)会历经长距离迁移,精准地与第二对节间血管吻合(图1)。 

图片

图1. PFVc定向迁移与吻合

探究其分子机制,研究人员发现cxcr4a-cxcl12a信号轴在其中起着核心作用。通过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原位杂交等技术手段发现趋化因子受体cxcr4a在发育中的胸鳍血管内皮细胞有较高表达,而没有检测到其他受体的显著表达。原位杂交筛选发现其配体cxcl12a则在第二对节间血管附近特异性高表达。抑制或过表达该信号轴相关基因,均导致PFVc生长方向异常,并形成错误链接,证实了其关键引导作用(图23)。 

图片

图2. Cxcr4a参与调控PFVc的迁移与吻合 

图片

图3. Cxcl12a-cxcr4a调控PFVc的定向迁移与吻合过程

进一步通过单细胞转录组测序的数据分析、细胞消融、荧光原位杂交等实验数据表明,一群表达gata1a的单核细胞是cxcl12a的主要来源。这些单核细胞分泌的cxcl12a,引导着血管的迁移和吻合(图4)。 

图片

图4. 调控PFVc定向迁移与吻合的cxcl12a由单核细胞分泌

综上,该研究发现了器官血管化过程中一种长距离的血管迁移和吻合过程,首次明确了单核细胞来源的cxcl12a-Cxcr4在血管定向迁移和吻合中的关键作用,为脊椎动物器官特异性血管化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细胞生物学机制(图5)。 

图片

图5. 图片摘要

南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卢晓凤博士、附属医院王晓宁博士、研究生李博文为论文第一作者,南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东教授、段旭初博士为论文通讯作者,南通大学为论文唯一通讯单位。

参考文献:

1. Marcelo, K.L., L.C. Goldie, and K.K. Hirschi, Regulation of endothelial cell differentiation and specification. Circ Res, 2013. 112(9): p. 1272-1287.

2. Potente, M., H. Gerhardt, and P. Carmeliet, Basic and therapeutic aspects of angiogenesis. Cell, 2011. 146(6): p. 873-887.

3. Schuermann, A., C.S. Helker, and W. Herzog, Angiogenesis in zebrafish. Semin Cell Dev Biol, 2014. 31: p. 106-114.

原文链接:

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10.1161/ATVBAHA.124.321588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49753, encodeId=daa02249e5336,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2b85362063c'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单核细胞#</a> <a href='/topic/show?id=b3c58958013'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血管化#</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4,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36206, encryptionId=2b85362063c, topicName=单核细胞), TopicDto(id=89580, encryptionId=b3c58958013, topicName=血管化)],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Mon Jan 27 11:39:22 CST 2025, time=2025-01-27, status=1, ipAttribution=陕西省)]
    2025-01-27 梅斯管理员 来自陕西省

相关资讯

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单核细胞迁移谱定义了急性COVID-19的疾病严重程度和长COVID的独特特征

单核细胞特征定义了长期新冠肺炎患者的亚群,这表明单核细胞迁移在新冠肺炎病理生理学中起着关键作用,针对这些途径可能会为持续发病的新冠肺炎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机会。

单核细胞计数为0,这种结果能不能审核?

尚未有文献报道我们所使用的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出限,咨询仪器应用工程师也未得到相关数据,但是仪器工程师建议我们对血细胞计数为0的结果进行复检。

Pancreatology:外周血单核细胞中ZFHX3甲基化可以作为胰腺癌检测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胰腺导管腺癌是指发生于胰腺导管上皮的一类恶性肿瘤,根据肿瘤的具体情况,患者主要表现为腹部疼痛,食欲下降,恶心呕吐,消瘦乏力的临床症状。

ARD:体外质谱分析揭示了银屑病关节炎滑液中的骨髓促炎特征

本研究使用质谱流式细胞术(CyTOF)结合转录组学分析来生成匹配的PsA滑液(SF)和血液白细胞的高维数据集,目的是在未受刺激的淋巴和骨髓细胞中体外识别细胞因子的产生。

Rheumatology:类风湿性关节炎巨噬细胞对炎症有反应,并表现出生物能量和功能改变

研究了浸润极化巨噬细胞的代谢活性及其对类风湿关节炎(RA)促炎反应的影响。

好文推荐 | 高原地区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对ICAS支架植入临床预后的预测

本研究通过比较高原地区颅内支架植入后血浆单核细胞、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比值水平变化,判断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支架植入治疗前后炎症状态的变化,为临床颅内支架植入后预后的判断及并发症防治提供参考。

Eur Respir J:结节病患者产生TNF的单核细胞可预测疾病预后

肺结节病是一种炎症性疾病,其特征表现为肉芽肿形成和临床结局不一致。肺单核细胞/单核细胞衍生细胞具有高度促炎性,可以将其作为结节病患者疾病预后的预测指标

Diabetes:单核细胞miRNA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

大多数T2D相关miRNA也与HDL胆固醇浓度相关。这些miRNA靶向的基因属于胆固醇代谢转录组网络的关键节点。可导致单核细胞内胆固醇积累的miRNA表达处于高水平与T2D风险增加相关。

Cardiovasc Diabetol:累积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比值与2型糖尿病风险的相关性

累积MHR可能是hsCRP的一个有前途的补充,可以更全面地评估代谢性炎症对T2DM易感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