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次,血糖达标率翻3倍!《柳叶刀》子刊:造福中国患者,创新药联合二甲双胍高效降糖

2024-11-14 医学新视点 医学新视点 发表于江苏省

在中国开展的研究显示,对二甲双胍单药控糖不佳的 2 型糖尿病患者,联用维派那肽治疗 24 周和 52 周能有效降糖,起效快,患者达标比例高,耐受性和安全性好,有望成为治疗选择。

国际指南普遍建议,单用二甲双胍结合饮食和运动干预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标准一线治疗策略。若单用二甲双胍无法有效控制血糖,则应考虑与其他药物联合治疗,如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 RA),以达到控制血糖和体重管理的目的。

维派那肽(visepegenlide)是每周一次、皮下注射的GLP-1 RA,此前相关2期研究结果显示,在初始治疗和二甲双胍单药治疗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中,使用维派那肽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但尚不明确其最佳用药剂量下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

近期,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发表了维派那肽为期52周的治疗数据,结果显示,对于二甲双胍单药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增加维派那肽与二甲双胍联用,治疗24周及52周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患者耐受性和安全性均较好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纪立农教授为该研究通讯作者

图片

截图来源: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

这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化、安慰剂对照、双盲研究,在中国71家医学中心开展。766例患者先接受为期4周的安慰剂导入治疗期,而后开始24周双盲治疗期,最后进入28周的开放标签扩展治疗期。双盲治疗期内,研究人员以1:1的比例将患者随机分配接受150 μg维派那肽(310例)或安慰剂(310例)治疗,每周一次,皮下注射,持续24周,而后开放标签扩展治疗期内,安慰剂组转为接受每周一次的150 μg维派那肽治疗。整个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接受稳定剂量的二甲双胍治疗,以及饮食和运动干预。24周的双盲治疗期后,维派那肽组和安慰剂组分别有287例(92.6%)和286例(92.2%)的患者进入开放标签扩展治疗期。基线时,维派那肽组和安慰剂组平均糖化血红蛋白(HbA1C)分别为8.48%和8.46%。

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于安慰剂组,维派那肽组治疗第24周时HbA1C较基线降幅更大(1.27% vs. 0.70%),维派那肽组HbA1C多降低0.57%P<0.001)。

图片

▲维派那肽组(橙色)和安慰剂组(蓝色)治疗第24周时HbA1C较基线降幅对比(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从下图可知,早在治疗第4周时,维派那肽组就显示出优于安慰剂组的降糖优势,而到了治疗第52周时,安慰剂转维派那肽治疗的患者表现出与维派那肽组相似的降糖优势,其中,安慰剂转维派那肽治疗和维派那肽治疗的患者HbA1C分别降低了1.29%和1.19%。

图片

▲不同治疗期,维派那肽组(橙色)和安慰剂组(蓝色)HbA1C水平变化情况(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治疗24周时,相比于安慰剂组,维派那肽组HbA1C<6.5%(21.1% vs. 6.1%)和HbA1C<7%(40.5% vs. 17.9%)的患者比例均更高(P<0.001)。

  • 国际上不同指南对不同病情患者的HbA1C的达标值定义略有差异,但基本为HbA1C<6.5%或HbA1C<7%

此外,治疗第24周,相比于安慰剂组,维派那肽组空腹血糖降幅也更明显(1.3 mmol/l vs. 0.68 mmol/l,P<0.001);类似地,维派那肽组餐后两小时血糖降幅也明显优于安慰剂组(1.74 mmol/l vs. 0.62 mmol/l),且无论是空腹血糖还是餐后两小时血糖,维派那肽组血糖降幅优势持续稳定维持至治疗第52周

安全性方面,两组不良事件总体发生率类似,多为轻度或一过性不良反应,治疗后均消退。

总之,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于使用二甲双胍单药治疗未控制血糖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二甲双胍与维派那肽联用可显著降糖,治疗起效快(4周即可观察到差异)且达到HbA1C目标的患者比例也更高,有望成为2型糖尿病的潜在治疗选择。

参考资料

[1] Cai X, Ji L, Yuan M,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visepegenatide as an add-on therapy to metformin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arallel,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3 study. Lancet Reg Health West Pac. 2024 Oct 3;51:101197. doi: 10.1016/j.lanwpc.2024.101197.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36956, encodeId=29c6223695615,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4f77e665253'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a href='/topic/show?id=2ad5104395dc'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糖尿病#</a></a> <a href='/topic/show?id=ce9d239823b'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二甲双胍#</a> <a href='/topic/show?id=3270121293e4'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维派那肽#</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7,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23982, encryptionId=ce9d239823b, topicName=二甲双胍), TopicDto(id=76652, encryptionId=4f77e665253, topicName=糖尿病), TopicDto(id=104395, encryptionId=2ad5104395dc, topicName=糖尿病), TopicDto(id=121293, encryptionId=3270121293e4, topicName=维派那肽)],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hu Nov 14 18:36:23 CST 2024, time=2024-11-14, status=1, ipAttribution=江苏省)]

相关资讯

研究发现:喜欢吃肉的人,更容易得这种病,很难治好!

最近,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在《Nature Metabolism》期刊上发表了一项引人注目的研究,探讨了饮食中的血红素铁与2型糖尿病风险之间的关联。

Adv Sci:空军军医大学孙冬冬团队研究确定了糖尿病中心脏血管内皮损伤的新机制

该研究中,对处于不同病理阶段的瘦素受体敲除(db/db)糖尿病小鼠的心脏组织进行了单细胞测序。

估算脉搏波传导速度增快,糖尿病风险高!开滦研究

一项开滦研究最新分析表明,估算的脉搏波传导速度(ePWV)对新发糖尿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是新发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得了脂肪肝,或离糖尿病就不远了!新研究:轻度脂肪肝患者可考虑早期筛查

该研究结果显示,脂肪变性和纤维化与2型糖尿病相关,研究结果支持对存在明显脂肪肝变化和纤维化的个体进行糖尿病筛查。

CGP综述与专论 | 糖尿病前期中西医结合早期诊断的国内外进展与挑战

本文从中医学和现代医学两个角度梳理了糖尿病前期的起源与定义,发现早在《素问》成书时,中医学便已对"脾瘅"形成了一定的认识。

Cell Metabolism:过度饮食如何导致糖尿病?神经递质的激增

新研究表明肥胖引发糖尿病不仅因胰岛素抗性,交感神经系统神经递质也起关键作用。高脂饮食致神经递质激增引发代谢异常,为治疗提供新方向。

读书报告 |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诱导的1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性高血糖状态

本研究旨在对对ICIs诱导的联合DKA-HHS与ICIs-dka病例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比较以描述ICIs诱导的联合DKA-HHS的临床特征、易感因素以及最佳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糖尿病的 4 种机制

本文介绍糖尿病及其危害,阐述针灸治疗糖尿病在增强胰岛功能、降血糖、控体重与调节脂质代谢、调节相关激素水平等方面的机制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