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HA:中国学者研究---缺血性卒中发作24小时内血压变异性作为功能预后的预测因子

2024-07-21 MedSci原创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急性缺血性卒中发作24小时内BPV升高与90天的不良预后独立相关,可能是判别不良预后的潜在预测因子。

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是世界范围内死亡和长期残疾的主要原因,约占所有卒中的70%。因此,十分有必要深入探索AIS预后监测指标和治疗干预目标。高血压是AIS的关键目标,可以监测和干预;然而,血压是波动的,因此,使用常规获得的绝对测量值来预测患者预后是存在偏差。因此,研究人员提出了血压变异性(BPV)的概念,它基于每次心跳,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由动脉和心脏参与压力感受性反射来调节。BPV与AIS预后的相关性比平均血压水平更强。BPV是指血压在某一水平上波动的程度。与绝对血压不同,BPV不受时间变化的影响,BPV越大,波动越大,血压不稳定。迄今为止,仍然缺乏前瞻性研究来阐明急性缺血性卒中发作后24小时内BPV的临床价值。
 
近日,心血管领域权威杂志JAHA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该研究采用无创容积描记仪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后24小时内的搏动血压和心率进行前瞻性监测,并计算BPV、心率变异性和交叉相关压反射敏感性。修改后的Rankin量表评分在90天≥2分被定义为预后不良。研究人员进行了多元Logistic回归,并通过在传统的预测预后模型中添加BPV来建立正态模型。
 
与良好结局组相比,不良结局组的BPV显著增加(P<0.05),而两组的心率变异性和交叉相关的压反射敏感性没有差异(P>0.05)。此外,急性缺血性卒中发作24小时内的BPV与90天的不良结局独立相关(P<0.005)。在传统预测预后的模型中加入BPV后,患者工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从0.816增加到0.830。
 
由此可见,急性缺血性卒中发作24小时内BPV升高与90天的不良预后独立相关,可能是判别不良预后的潜在预测因子
 
原始出处:
 
Jia‐Xin Ren,et al.Beat‐to‐Beat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Within 24 Hours of Ischemic Stroke Onset: A Potential Predictor of Functional Prognosis.JAHA.2024.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full/10.1161/JAHA.124.034575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16275, encodeId=10e522162e559,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fa10e93597f'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缺血性卒中#</a> <a href='/topic/show?id=81f18894073'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血压变异性#</a> <a href='/topic/show?id=447732948d0'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功能预后#</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77,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32948, encryptionId=447732948d0, topicName=功能预后), TopicDto(id=79359, encryptionId=fa10e93597f, topicName=缺血性卒中), TopicDto(id=88940, encryptionId=81f18894073, topicName=血压变异性)],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Mon Jul 22 15:24:37 CST 2024, time=2024-07-22,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综述】磷脂酰丝氨酸对缺血性卒中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对磷脂酰丝氨酸对缺血性卒中的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NEJM:天坛医院缺血性卒中治疗“中国方案”可拓展至24小时

北京时间6月15日,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布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团队关于国产溶栓药瑞替普酶、替奈普酶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两篇重磅文章。同时,由北京天坛医院

轻度中风是否需要溶栓治疗?《柳叶刀》最新研究揭示重要结论

论文指出,这是“首个”评估症状出现后12小时内、发生颅内闭塞的轻度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替奈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有效性的3期研究。

Cell子刊:庞涛/徐晓军/吴晋发现小胶质细胞CMPK2促进缺血性卒中后的神经炎症和脑损伤

该研究表明小胶质细胞CMPK2促进缺血性卒中后的神经炎症和脑损伤。

【综述】线粒体转移在缺血性卒中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综述了目前缺血性卒中发生后线粒体转移的相关研究,以期通过分析当下研究的不足并进行展望,为缺血性卒中临床治疗新方法的研究提供指引性帮助。

Adv Sci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安定、逯丹/中山大学麦鸿成团队合作发现缺氧相关环状RNA经小细胞外囊泡转运的新机制

阐述了缺氧相关CircRNA在细胞内经过FUS以及SG逐步传递并包裹入sEVs的演变过程。

【综述】外周血生物标志物与缺血性卒中临床预后预测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该文对外周血生物标志物与缺血性卒中临床预后预测的相关性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论著】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对缺血性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本研究对缺血性卒中患者实施 rTMS联合RAGT治疗,探索该联合治疗对缺血性卒中后患者运动和平衡功能的临床效果。

【综述】缺血性卒中后脑白质损伤机制研究进展

本文从免疫炎性反应、细胞自噬与凋亡、血-脑屏障破坏、内皮功能损伤、氧化应激等方面对缺血性卒中后WMI的病理机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临床预防及治疗缺血性卒中后WMI提供科学依据和新的思路。

NEJM:中风治疗新选择!改善患者功能结局,或优于标准治疗

研究证实与标准治疗药物相比,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后4.5小时内,给予瑞替普酶治疗可能会有助于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