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Discovery:蒋轶/徐华强合作揭示炎症性肠病靶标GPR35的阳离子和配体调控新机理

2022-12-24 生物世界 生物世界 发表于江苏省

炎症性肠病(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是一类病因尚未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具有不可治愈、终身复发性及可致残性等特点。

炎症性肠病(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是一类病因尚未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具有不可治愈、终身复发性及可致残性等特点。近年来,我国IBD发病率逐年上升,而目前主要通过免疫调节剂、糖皮质激素等来缓解IBD患者的炎症反应,或通过手术切除胃肠道受损部分,尚无有效的IBD治疗药物。
 
GPR35是一类在胃肠道高度表达的G蛋白偶联受体(GPCR),其在调节胃肠道稳态中发挥关键作用,与炎症过程、疼痛和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据研究报道,GPR35的信号下调与IBDs密切相关,其T108M突变体显著增加IBDs的致病风险,因此,GPR35又被认为是治疗IBD的潜力药物靶标之一。GPR35生理状态下可被色氨酸、代谢性犬尿酸、5-羟基吲哚乙酸、溶血磷脂酸以及趋化因子CXCL17等激活。由于这些配体的激活能力较弱,GPR35目前仍被定义为孤儿受体。抗过敏药物(如洛度沙胺等)亦能够高效激活GPR35,但其识别和调控GPR35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2022年12月21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团队联合临港实验室蒋轶研究员,在 Cell Discovery 期刊发表了题为:Insights into divalent cation regulation and G13-coupling of orphan receptor GPR35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解析了结合洛度沙胺的GPR35与下游G13蛋白的复合物冷冻电镜结构,分辨率为3.2埃。
 
图片
图片
图1:a-b,洛度沙胺与GPR35和G13蛋白复合物结构;c,GPR35的极性正电结合口袋;d,二价离子与受体以及洛度沙胺的相互作用界面;e, GPR35与洛度沙胺的相互作用界面细节。
 
该成果首次揭示了GPR35特殊的极性正电结合口袋,并鉴定了二价金属离子的新结合位点和别构调控模式,阐明了洛度沙胺识别和激活GPR35的分子机制。研究进一步揭示了IBD相关突变T108M和V76M对GPR35活性的调控机制,鉴定了受体与G13蛋白互作界面的蛋氨酸口袋,揭示了GPR35选择性识别G13蛋白的分子机制。这些成果加深了对GPR35配体识别和功能调控基础生物学问题的理解,也为靶向GPR35的IBD治疗药物设计奠定了结构基础。
 
该研究中的冷冻电镜数据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高峰电镜中心收集。上海药物研究所段佳博士、上海药物研究所博士后刘秋枫,以及高峰电镜中心执行主任袁青宁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蒋轶研究员和徐华强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上海药物所为第一完成单位。该工作获得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重大专项,以及上海市市级科技重大专项等资金的资助。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21-022-00499-8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AJG: 生命早期接触甲苯咪唑会增加成人溃疡性结肠炎的风险

炎症性肠病,是病灶累及回肠、直肠、结肠的一种特发性肠道的炎症性疾病。临床常见表现为腹泻、腹痛。

IBD: 生活方式干预后可以减少炎症性肠病对于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可以累及回肠、结肠、直肠的特发性肠道的炎症性疾病,发病原因目前并不明确,可能与先天因素、后天生活习惯、感染性因素以及免疫因素有关。

PANCREATOLOGY:炎症性肠病不会改变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征和治疗

炎症性肠病就是指由于环境、遗传、感染、免疫等原因引起的异常免疫介导的肠道炎症,具有慢性、终身复发倾向。

IBD:肌肉减少症在接受手术的炎症性肠病患者中更为普遍

肌少症(sarcopenia)又称肌肉减少症,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老年综合症,其特征在于肌肉质量、力量和功能的逐渐丧失,并且是老年人衰弱、残疾和死亡的强有力因子。

IBD: 人粪便粘蛋白糖基化可以作为炎症性肠病的新生物标志物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可以累及回肠、结肠、直肠的特发性肠道的炎症性疾病,发病原因目前并不明确,可能与先天因素、后天生活习惯、感染性因素以及免疫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