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更容易得“长新冠”!高福院士团队发布中国最大规模“长新冠”调查报告,高达30%人群存在长新冠

17小时前 木白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揭秘新冠后遗症:中国7万人群研究揭示长新冠症状、易感人群及影响因素!

最近,“长新冠”(Long COVID)这一词汇逐渐进入公众视野。这可不是指感冒后拖拖拉拉不好的那种“长”,而是一种在COVID-19感染后,症状一直“阴魂不散”,三个月还不愿意离开的神秘现象。是的,没有听错,有些人在战胜了病毒之后,却不得不继续与疲劳、脑雾、头晕、记忆力下降和其他各种不适症状作斗争,这就是长新冠。

在中国,这个拥有古老智慧和现代科技的国家,对于长新冠的研究却显得有些“低调”。这并不是因为我们不够重视,而是因为在此之前,我们采取了严格的防控措施,这些措施就像是给病毒设置了一道道难以逾越的高墙,让病毒无处藏身。结果呢,虽然有效地控制了疫情,但也让我们对长新冠的了解相对较少,这就像是在一片宁静的湖面上,难以掀起研究的波澜。

不过,别担心,研究者们已经行动起来了。高福院士团队最近完成了一项大规模的在线调查,涉及74,075名中国参与者,试图揭开长新冠的神秘面纱。这项调查不仅规模宏大,而且深入细致,就像是在长新冠的迷宫中找到了一张藏宝图。调查结果提示:约 10%–30%的人(包括反复感染的人)经历了长新冠症状

图片

 

在这项大型在线调查之前,研究者对长新冠的研究基本上集中在那些住院患者身上,而且研究样本的选择相对受限,想象一下,我们手里拿着一张中国地图,想要找到长新冠的线索,结果发现大部分的研究都只聚焦在上海、北京、广州和香港这几个大城市,仿佛是地图上的几个亮点,而广袤的国土上其他的部分还是一片迷雾。更重要的是,随着病毒花样翻新,早期研究的“老黄历”真心跟不上节奏了,几乎错过了“疫情高峰四天王”——BA.4、BA.5、BF.7和XBB这些新晋亚变种,连带着它们弄出啥新花样,也成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这次的大型在线调查,就是为了解锁这个“谜之领域”!它就像一把放大镜,打算好好审视一下中国居民和长新冠这出“大戏”的主角和配角。从流行病学特征到影响因素,统统来揭个底。

这项国内最大规模的在线调查可谓是全国总动员,收集了74,075份问卷,其中68,200份被认定为高质量数据。为了保证数据的真实和可靠,研究团队开启了“疯狂筛选模式”, 剔除了不一致或异常数据,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样本的代表性。最后剩下的这些数据,才是研究的“顶梁柱”。此外,研究还采用多因素逻辑回归和倾向评分匹配方法,深入分析了基础疾病、生活习惯、感染次数、疫苗接种等多种因素对长新冠的影响。

图片

a:数据筛选流程

长新冠像是新冠界的“钉子户”。根据这项研究结果,中国的长新冠症状主要集中在几个老面孔——疲劳(30.53%)、记忆力下降(27.93%)、运动能力降低(18.29%)和脑雾(16.87%),稳居“症状排行榜”前四。刚感染后3个月,这些症状比例最高,随着时间推移到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才终于有点偃旗息鼓的意思。幸运的是,对于仅感染过一次的参与者,症状发生率更低,疲劳为24.85%、记忆力下降为18.11%、运动能力下降为12.52%;但多次感染的参与者,症状往往“久住不走”,甚至更严重

谁更容易“中招”?

有意思的是,长新冠的发病率及症状存在性别差异:大多数长COVID 症状在女性中出现的频率更高或更严重,这表明女性可能更容易感染长期 COVID

而相较男性,女性更容易出现记忆力下降和脑雾等问题,男性则更容易出现血糖异常等症状。

进一步分析发现,70岁以上人群更容易出现疲劳、运动能力下降、肌肉关节疼痛、睡眠障碍等长新冠症状

同时,长新冠也存在“地域歧视”问题,北方地区的参与者“中招”比例明显高于东部和中部,这可能与北方冬季低温有关,气温似乎在长新冠里扮演了一个“加戏”的角色。

此外,长新冠的发生与病程长短、严重程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那些在感染后3天内症状显著缓解的患者,其后续发展长新冠的风险相对较低。相反,如果症状在感染后的3至7天内才有所缓解,那么患者发生长新冠的风险会显著增加,尤其是疲劳、记忆力下降、脑雾和关节疼痛等常见症状。而对于症状持续超过两周的患者,长新冠的风险呈指数级上升。同时,急性感染时的症状越严重,长新冠的风险就越高,住过院或有基础疾病(比如慢性咽炎、高血压)的患者更是高危人群。

图片

a: 急性期持续时间对严重长COVID的影响;b: 急性期疾病严重程度对严重长COVID的影响

除了基础疾病,吸烟和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被证实是长新冠的重要风险因素,吸烟喝酒的参与者“中招”几率更高,看来长新冠和生活习惯之间的关系还挺“铁”。不过,好消息是,疫苗显然是我们对抗长新冠的“护盾”。尤其是接种了多轮增强疫苗的参与者,症状风险能降低30%-70%

重复感染:长新冠的“双刃剑”

值得注意的是,与初次感染相比,再次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通常表现出较轻的急性症状。例如:发热、疲劳、头痛和头晕以及寒战的发生率在再次感染时都有所降低。这表明再次感染时,患者的身体可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免疫记忆,能够更有效地对抗病毒,从而减少了急性症状的严重程度。

但是随着感染次数增加,长新冠发生风险显著增加,且症状更为严重,这意味着减少重复感染不仅是降低短期疾病风险的关键,也是减少长新冠负担的重要措施。

图片

a: 初次感染与再次感染的急性症状严重程度差异;b: 初次感染和再次感染的持续时间比例。初次感染中,有较高比例的病例在3天内症状显著改善,而再次感染中,该比例有所下降;c:初次感染和再次感染的改善比例。初次感染中,有52.98%的病例在3天内症状显著改善,而再次感染中,该比例降低到了31.27%;d:初次感染时不同医疗状况的比例,包括不需要医院治疗、需要医院治疗、需要住院治疗和需要紧急或ICU救援的患者比例;e: 再次感染时的医疗状况,与初次感染相比,再次感染时需要紧急或ICU救援的患者比例显著降低;f: 长期COVID症状的流行率和严重程度;g: 不同感染时间下长期COVID症状的流行率和严重程度。

新冠与“社交达人”病毒的“不解之缘”

在这场与病毒的斗智斗勇中,我们的免疫系统可能正忙于应对COVID-19的挑战,结果让细菌、流感病毒和支原体有机可乘。研究数据还显示,COVID-19患者的细菌感染率是4.34%,比非COVID-19患者的1.48%高了不少;流感病毒感染率更是高达10.88%,几乎是非COVID-19患者的两倍;支原体感染率也达到了3.57%,远超过非COVID-19患者的0.78%

但这还不是全部,COVID-19似乎还喜欢“搅局”。有2.84%和5.5%的患者觉得COVID-19可能是他们旧病复发的“催化剂”,3.73%和5.56%的患者担心它可能引发了新疾病。更别提那些3.05%和7.47%的患者,他们觉得COVID-19可能让他们的基础疾病雪上加霜。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有0.87%和3.64%的患者竟然认为COVID-19让他们产生了对未被确诊疾病的“幻觉”。

图片

a:非COVID-19组中其他病原体感染的百分比;b:COVID-19组中其他病原体感染的百分比;c: 倾向性匹配后的PSM分数分布;d: 倾向性匹配后其他病原体感染的比较;e:患者对COVID-19可能触发旧病复发的感受比例;f:患者对COVID-19可能引发新疾病的感受比例;g:患者对COVID-19可能加重旧病的感受比例;h:患者对COVID-19可能引发旧病幻觉但无实际症状的感受比例。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提示大约有10%-30%的人群在感染后还拖着COVID-19的“小尾巴”,特别是那些女士们、有基础疾病的、或者烟酒不离家的人群。值得关注的是,这项研究还提醒我们,COVID-19患者可能会更容易受到其他病原体的“串门”,这就像是病毒界的“社交达人”,到处“交朋友”。这提示我们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健康评估,以防那些可能的并发症。

我们或许通过这项研究“另辟蹊径”,如果自己正在经历流感或者细菌感染,可以“反推”自己是否也阳了!亦或在冬天戒烟戒酒,让长COVID-19问题“无机可乘”。

参考资料:
[1]Long COVID facts and findings: a large-scale online survey in 74,075 Chinese participantsQin, Shijie et al.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 Volume 52, 101218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40748, encodeId=e0b92240e48e2,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4b6c10253599'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高福#</a> <a href='/topic/show?id=4dbd580630b'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新冠疫苗#</a> <a href='/topic/show?id=20ed10510937'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长新冠#</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8,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58063, encryptionId=4dbd580630b, topicName=新冠疫苗), TopicDto(id=105109, encryptionId=20ed10510937, topicName=长新冠), TopicDto(id=102535, encryptionId=4b6c10253599, topicName=高福)],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Wed Dec 04 09:25:35 CST 2024, time=17小时前,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高福委员呼吁:消除狂犬病,把疫苗打给狗

2月25日,“两会”到来之前一个普通的周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召开例行发布会,邀请“两会”代表委员谈健康。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卫生健康系统领域里有200多名“两会”代表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便是其中的一员。在发布会的提问过程中,记者将绝大部分问题抛给了他,发布结束时,他更是被一百多家媒体团团围住。

Science:热点:《科学》杂志专访高福院士:不戴口罩预防冠状病毒是一个“大错误”

近日,《科学》杂志通过短信、语音邮件和电话交谈采访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主任高福院士,为简洁明了起见,对本采访进行了编辑。

高福院士团队新冠病毒重组蛋白亚单位疫苗启动Ⅲ期临床试验

11月18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团队与重庆智飞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智飞生物)联合研制的新冠病毒重组蛋白亚单位疫苗,在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开始国内部分的III期临床试验。

免去高福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职务,4个月前卸任中疾控主任

其中,免去高福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职务。

高福院士:希望明年初基本达成群体免疫,即约9至10亿人接种疫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日前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希望到2022年年初、甚至今年年底,中国能达到70%-80%的新冠疫苗接种率(即大约9亿至10亿人口已经接种),基本实现群体免疫。

高福院士:新冠走向“乙类乙管”是大方向

“新冠一开始是‘乙类甲管’,接下来也将走向‘乙类乙管’,这是我们调整的大方向。我们现在的目标是,清病不清毒。病毒是无法清除的,我们就想办法让

沈洪兵任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因年龄原因不再担任

中国疾控中心近日已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划转国家疾控局管理。

高福谈新冠疫苗研发:灭活疫苗中国走得很快 反馈的效果也很好

近日,多款新冠疫苗陆续获批并开始在多国大规模接种。中国攻坚克难,以严谨规范态度进行疫苗研发……目前全球疫苗有哪些不同类型?中国的疫苗研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科学家对新冠肺炎病

Nature:高福/施一团队首次解析埃博拉病毒聚合酶结构

埃博拉病毒聚合酶负责病毒基因组复制过程,且具有较高保守性,是研发广谱性药物的重要靶标。但埃博拉病毒聚合酶的分子量大、不稳定、易降解,其三维结构的解析一直是世界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