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果蝇的求偶战争:当爱情变成一场声学攻防战

2025-02-17 生物探索 生物探索 发表于陕西省

2 月 13 日《Cell》研究以黑腹果蝇为模型,发现雄性果蝇在求偶竞争时,会用翅膀制造高频噪音干扰对手歌声,其大脑 “双线程” 控制求偶与攻击行为,颠覆了传统雌性选择理论,还能为多领域提供新思路。

引言

在动物王国中,求偶从来不是风花雪月的故事,而是一场关乎基因存续的生存博弈。雄性孔雀开屏、琴鸟鸣唱、萤火虫闪光……这些看似浪漫的表演,实则是进化塑造的精密武器。但你是否想过,当多个竞争者同时登场,这场较量会如何升级?2月13日《Cell》的一项突破性研究“Male-male interactions shape mate selection in Drosophila”,以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为模型,揭开了雄性互动如何暗中操控雌性择偶的惊人机制

传统观点认为,雌性通过比较雄性求偶表演的质量(如歌声频率、舞蹈复杂度)主动选择配偶。但这项研究发现,在真实的群体竞争场景中,雌性竟成了“被动听众”——雄性不仅能通过振动翅膀发出求偶歌声(courtship song),还会突然扇动双翅制造高频噪音(agonistic song),如同在对手的广播频道中插入干扰信号。更令人惊叹的是,它们的大脑进化出“双线程”控制系统:P1a神经元持续驱动求偶行为,而pC1x神经元在感知竞争者后迅速启动攻击程序,让雄性在追逐雌性的同时发动“声波攻击”

这项研究不仅颠覆了人们对性选择机制的认知,更揭示了生物竞争中一个隐秘法则:成功不仅取决于自身魅力,更在于能否有效破坏对手的展示。当我们将镜头对准果蝇翅膀振动的微观战场,看到的是一场关乎神经回路、声学欺骗与行为博弈的生存艺术——这或许正是亿万年进化历程中,生命为繁衍而书写的残酷诗篇。

图片

果蝇的求偶仪式:一场声音与策略的较量

在果蝇的世界里,雄性追求雌性的过程堪比一场精心策划的“音乐会”。雄性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会振动单侧翅膀,发出独特的求偶歌声(courtship song),这种由脉冲声(pulse song)和正弦波声(sine song)组成的旋律,是打动雌性的关键。然而,当多个雄性同时追求一只雌性时,竞争会变得异常激烈。最新研究发现,雄性果蝇不仅会“唱歌求爱”,还会用翅膀的特殊动作(wing flicks)干扰对手的歌声,甚至改写雌性的“择偶剧本”。

在单对交配中,90%以上的雄性会在交配前持续振动翅膀发出歌声。

若雄性被剪去翅膀(mute male),雌性仅13.6%的概率接受交配,但播放人工合成的求偶歌声后,这一比例跃升至72%。

雌性的困惑:为何分不清“谁在唱歌”?

在自然环境中,雌性常被多个雄性包围。研究人员通过三蝇实验(两雄一雌)发现,雌性虽依赖歌声选择配偶,却无法区分不同雄性的声源。当两个雄性同时唱歌时,雌性更可能选择离自己较近的个体,甚至偶尔会误选被剪翅的雄性——只要它的竞争对手正在附近高歌。

当雌性同时面对有翅和无翅雄性时,35%的雌性选择了无声的无翅雄性。

若两个雄性都靠近雌性(距离<5毫米),雌性的选择完全随机。

雄性的秘密武器:翅膀的“声波攻击”

面对竞争,雄性果蝇进化出一套精妙的战术:它们会在求偶过程中突然快速扇动双翅(wing flicks),产生一种高频的“攻击性歌声”(agonistic song)。这种动作不仅能驱赶对手,还会制造声学干扰,掩盖竞争对手的求偶歌声,让雌性难以分辨。

攻击性歌声的脉冲间隔(IPI)为76.9±13毫秒,显著长于求偶歌声的34.3±1.06毫秒。

在竞争环境中,攻击性歌声将背景噪音提高2倍,导致雌性听觉神经元(vpoEN)的响应降低40%。

干扰的艺术:雄性如何“屏蔽”对手信号

雌性的听觉系统对特定频率的求偶歌声高度敏感,而攻击性歌声恰好覆盖了这一频段。当两种声音叠加时,雌性接收到的信号变得混乱,仿佛在嘈杂的派对上听不清对话。这种干扰显著延迟了雌性的交配决策——播放竞争环境的录音后,雌性接受无翅雄性的时间延长了3倍。

雌性的听觉通路包含两类神经元:vpoEN(专用于识别求偶歌声)和vpoIN(广谱响应噪音)。攻击性歌声会过度激活vpoIN,抑制vpoEN的信号传递。

当两种歌声同时播放,vpoEN的响应强度降低至单独播放求偶歌声的30%。

大脑的“双线程”:求爱与攻击如何无缝切换

雄性果蝇的大脑拥有两个关键神经节点:P1a神经元负责驱动求偶行为,而pC1x神经元专司攻击。当雄性感知到竞争对手的歌声或信息素(如雄性特有的cis-vaccenyl acetate,cVA)时,pC1x神经元会被激活,使其在追逐雌性的同时发动“声波攻击”。

激活pC1x神经元后,雄性对同类的攻击行为增加5倍,但对雌性的求偶不受影响。

若pC1x神经元被抑制,雄性的攻击行为减少80%,在竞争中失败的概率高达82.8%。

进化的智慧:竞争如何重塑择偶策略

这项研究颠覆了传统的“雌性选择”理论——果蝇的交配结果并非单纯由雌性偏好决定,而是雄性间竞争的产物。通过干扰对手的歌声,雄性实际上剥夺了雌性的“选择权”,迫使雌性接受最近的求爱者。这种策略在进化上高度有效:在野外,食物资源集中的区域常爆发“求偶混战”,而最持久的竞争者往往能笑到最后。

在模拟自然环境的实验中,雄性平均每10秒发动一次攻击性动作,持续至交配前的最后2秒。

攻击行为使对手与雌性的距离瞬间增加3毫米,为己方争取到宝贵的“独处时间”。

从果蝇到人类:竞争策略的普适逻辑

果蝇的“声波战争”揭示了生物竞争中一个深刻原理:成功不仅取决于自身优势,也依赖于削弱对手的影响力。这种策略在人类社会中同样常见——从商业竞争中的信息干扰,到社交场合的注意力争夺。理解果蝇的神经机制,或许能为人工智能、行为经济学甚至冲突管理提供新的灵感。

果蝇的P1a和pC1x神经元展示了大脑如何并行处理复杂任务,这一发现可能启发机器人“多任务控制”算法的设计。

声学干扰机制为通信抗干扰技术提供了仿生学思路,例如在无线网络中优化信号屏蔽策略。

果蝇的微观世界,映照出生命竞争中残酷而精巧的智慧。下一次当你看到果蝇围绕水果盘旋时,或许会想起这场无声的战争——翅膀的每一次振动,不仅是求爱的旋律,更是对抗的号角。科学告诉我们,进化从未停歇,而策略,永远是生存的王道。

参考文献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5)00037-6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52336, encodeId=381922523364e,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0a02e433010'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神经机制#</a> <a href='/topic/show?id=6be210936432'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黑腹果蝇#</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3,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74330, encryptionId=0a02e433010, topicName=神经机制), TopicDto(id=109364, encryptionId=6be210936432, topicName=黑腹果蝇)],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Mon Feb 17 11:38:40 CST 2025, time=2025-02-17, status=1, ipAttribution=陕西省)]
    2025-02-17 梅斯管理员 来自陕西省

相关资讯

推翻认知,我国学者全球首次揭示酒精神经代谢机制

ALDH2催化脑中酒精生成的乙酸盐,是酒精引起脑内神经递质变化及行为学效应的主要原因。

Advanced Science:暨南大学张力/苏国辉课题组发现运动抗焦虑的新神经机制

前期张力课题组研究成果介绍详见:Mol Psychia:张力团队在运动改善情感认知障碍领域取得连续突破。

Science:听音乐真疗伤!我国学者揭示声音减轻疼痛感背后的神经机制

之前针对人类大脑的成像研究表明,大脑的某些区域与音乐引起的镇痛效果有关,但这些只是关联性研究。因此,在动物模型上进行进一步研究,可以更充分地探索这种作用背后的神经机制。

Neuron:上海科技大学管吉松团队解析自闭症神经机制

该研究揭示了Ash1l缺失造成自闭症的全新的神经机制,也为携带有Ash1l突变的病人提供了潜在的多个相对特异的治疗靶点。

Cell:薛天团队揭示光感知调控血糖代谢的神经机制

大量公共卫生调查显示夜间过多光源暴露显著增加肥胖和糖尿病等代谢疾病风险,那么光作为最重要的外部环境因素,其是否直接调控血糖代谢?

《Cell》:中国科大揭示光感知促进脑发育的神经机制

该研究成果提示公共卫生研究应关注新生儿日常的光环境,进一步探索光环境对新生儿大脑发育的影响。

研究揭秘:为什么男性普遍更好斗,更有攻击性?

研究揭示了小鼠攻击行为背后复杂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特别是下丘脑-杏仁核回路在性别二态性攻击行为中的关键作用。

《Cell》发表!研究揭示社会地位下降导致抑郁的神经机制

阐明这种保守的社会心理现象背后的神经机制是预防和治疗此类抑郁症的关键所在。

Neuron:揭示信息素调控学习行为的分子与神经机制

胰岛素和胰岛素类肽(Insulin-like peptide, ILP)在神经系统中广泛表达,参与调节包括学习和记忆在内的多种生理功能,并且对于使用嗅觉系统来寻找食物的生物是至关重要的。信息素浓度表征群体密度,而群体密度是对食物供应至关重要的社交信息,所以胰岛素和ILP被认为是调节信息素介导的嗅觉学习行为的候选分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