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od】META分析:LBCL的≥3线治疗中CAR-T和双抗孰优孰劣?

2024-05-16 聊聊血液 聊聊血液 发表于上海

学者对CAR-T细胞治疗和双抗治疗进行了对照荟萃分析,通过评估两者的疗效和不良事件概况,旨在进一步了解它们在R/R DLBCL的≥三线治疗中的价值。

CAR-T对比双抗

复发/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R/R DLBCL)的治疗中最重要的发展当属CAR-T细胞疗法和T细胞衔接双特异性抗体(双抗),为传统治疗无效的患者带来希望。虽然部分CAR-T已获批用于R/R DLBCL的二线治疗,但CAR-T和双抗更多和推荐用于三线或后线治疗。鉴于尚无两者的头对头随机对照研究,且开展的难度较大,对现有研究进行汇总分析和对治疗方法进行全面比较,可能会提供有价值的临床见解。因此学者对CAR-T细胞治疗和双抗治疗进行了对照荟萃分析,通过评估两者的疗效和不良事件概况,旨在进一步了解它们在R/R DLBCL的≥三线治疗中的价值。研究结果近日发表于《Blood》。

图片

本文要点

1、在≥3线DLBCL治疗中,CAR-T细胞疗法的疗效优于双抗,具有更高的完全缓解率。

2、与双抗相比,CAR-T细胞治疗的≥3级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

研究结果

作者检索了MEDLINE、Embase和Cochrane数据库,纳入2017-2023年7月期间评估CAR-T和CD20×CD3双抗作为R/R DLBCL的≥三线治疗的研究。使用随机效应模型估计完全缓解率(CR)和次要结局,并用meta回归校正相关协变量。合并分析共纳入16项研究(双抗6项,CAR-T10项),计1347例患者(图1,表1)。

图片

图片

合并分析

合并的CR率为0.45,且双抗与CAR-T有有统计学差异(0.36 vs 0.51;p<0.01) (图2A)。即使将双抗组限制于未接受过CAR-T治疗的患者中,两组之间仍存在显著差异(0.37 vs 0.51)(图2B)。合并的1年PFS率为0.40,两组间PFS率也存在显著差异:双抗组为0.32,CAR-T组为0.44(p<0.01)。

图片

在不良事件分析中,双抗组≥3级CRS的发生率为0.02,CAR-T细胞组为0.08,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0.03)(图3A)。对于≥3级神经系统事件,双特异性抗体组的发生率为0.01,而CAR-T组显著较高(0.11)(P<0.01)(图3B)。对于≥3级感染,双抗组的发生率为0.10,CAR-T组同样更高,为0.17(P=0.14) (图3C)。

图片

进行混合效应meta回归模型分析,以评价观察到的异质性是否受到变量(如患者特征或研究因素)的影响,并校正这些调节变量(表2)。单因素meta回归分析证明,CAR-T细胞治疗(与双抗相比)是与 CR 率相关的显著调节变量。单因素meta回归分析中 p 值低于0.1的变量包括:中位年龄、转化型淋巴瘤患者比例和双打击或三打击淋巴瘤。纳入这些变量的多因素meta回归模型最终显示,校正双打击或三打击淋巴瘤比例后,CAR-T显著显优于双抗(比值比1.21;p<0.001)(表2)。

图片

考虑到几项研究的适应症和患者基线特征略有不同,以及同一类别药物的机制略有不同,进一步对FDA批准的方案进行了单独的定量分析;双抗组由epcoritamab和格菲妥单抗(glofitamab)组成,而CAR-T细胞组由tisa-cel、axi-cel和liso-cel组成。双抗和CAR-T的合并CR率分别为0.40和0.51,两者疗效差异显著。当仅关注双抗组内CAR-T未暴露患者时,双抗的CR率为0.43,两组比较的p值为0.04。CAR-T与双抗的合并一年PFS也有显著差异:0.45 vs 0.37(p=0.02)。三种≥3级不良事件的频率差异也与主要分析相似。

使用MINORS进行敏感性分析显示,在排除偏倚风险相对较高的研究(MINORS评分小于14)后,两组间CR率的差异仍存在。在采用“leave-one-out”法(留一法)进行的敏感性分析中,没有仍和研究显著影响两组之间的合并结局或亚组疗效差异。

总结

该meta分析强调了双抗和CAR-T在治疗R/R DLBCL的疗效和安全性方面的显著差异。双抗的合并CR率为0.36,而CAR-T为0.51;当比较双抗组CAR-T 未暴露患者时,这种优势仍然存在,CR率为0.37。多因素meta回归分析也显示,校正双打击淋巴瘤比例后CAR-T的疗效也更好。合并的一年PFS率为0.32 vs 0.44(p<0.01)。对于≥3级不良事件,双抗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发生率为0.02,神经毒性发生率为0.01,感染发生率为0.10;CAR-T分别为0.08、0.11和0.17,前两类差异显著。

总的来说,在治疗≥3线R/R DLBCL时,CAR-T在实现更高的CR率方面优于双抗,但重度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

参考文献

Kim J,et al.Comparison of CAR T-cell vs. bispecific antibody as third- or later-line large Bcell lymphoma therapy: A Meta-analysis.Blood . 2024 May 2:blood.2023023419. doi: 10.1182/blood.2023023419.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05068, encodeId=35a12205068c7,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c5795004ece'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a> <a href='/topic/show?id=334b3e46139'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双抗#</a> <a href='/topic/show?id=141d40627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CAR-T#</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8,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4062, encryptionId=141d40627a, topicName=CAR-T), TopicDto(id=37461, encryptionId=334b3e46139, topicName=双抗), TopicDto(id=50047, encryptionId=c5795004ece, topicName=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hu May 16 17:50:40 CST 2024, time=2024-05-16,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Exp Hematol Oncol:高危DLBCL的CNS预防新进展

文章阐述了以下内容:现有的建议和指南、CNS预防高危患者的选择、利妥昔单抗治疗前和利妥昔单抗时代 CNS 复发模式的差异、CNS治疗及强化全身治疗和新药的应用。

Am. J. Hematol. | 泊洛妥珠单抗和维奈托克和抗CD20单克隆抗体治疗复发/难治性B细胞非霍奇淋巴瘤

该研究旨在评估泊洛妥珠单抗和维奈托克和抗CD20单克隆抗体治疗复发/难治性B细胞非霍奇淋巴瘤的疗效和安全性,联合治疗显示出可接受的安全性且展现出有前景的缓解率。

Haematologica:通过二代测序验证DLBCL的LymphGen分类系统

这样的检测panel提供了机会,可用于临床决策和选择患者参加风险适应性(risk-adapted)和生物标志物选择性临床试验。

【Semin Hematol】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

《Seminars in Hematology》近日发表一篇文章,阐述了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

Eur J Cancer:243例继发性CNS淋巴瘤的真实世界治疗模式和结局:一项前瞻性观察性研究

作者对SCNSL患者的真实世界治疗情况、危险因素和结局进行了全面的概述,尤其关注DLBCL患者,并报告了HDT-ASCT可改善对中枢神经系统导向治疗有效的患者的生存率。

【Leukemia】诊断后两年内复发的DLBCL患者的遗传学和转录组学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耐药和疾病进展的机制,并开发用于识别发生早期R/R风险患者的分子学工具,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张会来教授团队联合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乌普萨拉大学和华大基因共同开展一项研究。

【Clin Transl Med】赵维莅教授团队证实CD47过表达与DLBCL微环境和进展的关系

为了建立更有效的靶向治疗策略,赵维莅教授团队通过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的系统分析,研究了DLBCL中基因突变和肿瘤微环境与CD47过表达之间的关系。

【Blood Adv】赵维莅教授团队探索DLBCL中IPI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对精准治疗的价值

研究旨在探索 IPI 的生物学特征,用多组学信息来优化 DLBCL 中基于 IPI 的治疗策略。

【Cancer Med】各治疗线DLBCL的真实世界患者特征、治疗模式和结局

美国学者开展一项真实世界观察性队列研究,旨在提供关于R/R-DLBCL的特征、治疗模式和结局的当代数据。

【Trends Mol Med】侵袭性淋巴瘤液体活检新进展:迈向风险调适治疗

文章回顾了液体活检策略的新进展,重点关注 DLBCL 患者的循环核酸,并强调了其临床潜力,还为生物标志物指导的临床试验提供了建议,以支持风险调适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