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病例|PBC-AIH重叠综合征合并肺隐球菌病1例
2024-09-10 临床肝胆病杂志 临床肝胆病杂志 发表于上海
本病例为1例重叠综合征,在免疫抑制治疗过程中发现并治疗肺隐球菌病,在抗真菌治疗过程中肝功能出现异常,根据患者的肝功能情况,评估了更换抗真菌药物的可行性。
1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55岁,2015年于当地医院体检首次发现肝功能异常,伴有眼干症状。患者未表现口干、牙齿脱落、厌油纳差、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黑便、皮肤黏膜黄染等症状,当时未接受治疗。2017年因肝功能异常于当地医院住院治疗。抗核抗体检测显示1∶320胞浆型(+++),抗SSA抗体为阳性。初步怀疑为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进行了保肝和糖皮质激素治疗,转氨酶有所下降。患者出院后自行服用中药治疗,但肝功能反复异常。2022年1月于本院肝炎门诊就诊,完善相关检查。病毒血清学检查:HAV、HBV、HCV、EBV及CMV标志物均阴性,ALT 46 U/L,AST 33 U/L,ALP 233 U/L,GGT 218 U/L。自身抗体:抗Ro-52抗体(++),抗核抗体1∶1 000,余AILD相关抗体均为阴性,IgG 20.40 g/L,患者存在胆汁淤积生化指标异常,怀疑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但是AILD特异性抗体阴性,考虑存在重叠可能,建议进行肝活检以确认诊断。患者于2022年1月25日行肝穿刺活检,病理提示(图1):肝脏轻度慢性炎(G2S2),并见界面性炎,淋巴及浆细胞浸润,肝细胞花环样结构、胆管改变,疑为PBC,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组织学表现。2022年2月患者于本院门诊多学科会诊,再次复查ALT 94 U/L,AST 68 U/L,ALP 304 U/L,GGT 282 U/L,结合IgG及病理学改变,诊断为PBC-AIH重叠综合征。建议采用“优思弗500 mg 每日2次+美卓乐20 mg每日1次+硫唑嘌呤50 mg 每日1次”治疗。治疗6个月后逐渐调整药物剂量为“优思弗500 mg每日2次+美卓乐12 mg每日1次+硫唑嘌呤50 mg每日1次”治疗。启动免疫抑制治疗后,患者ALT、AST、ALP水平逐渐降至正常,尽管GGT仍高于正常值,但也维持在150 U/L以下(图2)。
注:a,肝脏轻度慢性炎(G2S2),并见界面性炎,淋巴及浆细胞浸润;b,肝细胞花环样结构,胆管改变。
图1 肝活检病理结果(HE染色,×100)
注:2022年3月30日,加用美卓乐和硫唑嘌呤后第1次复查;2022年11月15日,使用伏立康唑后第1次复查。
图2 治疗期间肝功能指标变化
2021年,患者在启动免疫抑制治疗前体检时发现双肺结节,主要分布在右上肺且未进行治疗。2022年2月启动免疫治疗时,全身感染灶筛查中胸部CT显示双肺散在小结节(图3a)。补充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及真菌G试验等检测,结果均未显示感染迹象。在密切监测胸部CT的基础上,启动了免疫抑制治疗。2022年10月(免疫抑制治疗启动后8个月)复查发现结节有进展,胸部CT显示双肺多发病灶(图3b),进一步完善检查:G试验、GM试验、γ-干扰素释放试验均为阴性,新生/格特隐球菌荚膜抗原阳性,隐球菌抗原滴度检测阳性(1∶320)。脑脊液未检测到隐球菌,肺泡灌洗液宏基因组测序显示新生隐球菌,患者年轻时曾有短暂“养鸽子”史。综合上述检查结果,考虑肺隐球菌病(PC),采用伏立康唑200 mg/d抗感染,同时将美卓乐用量调整为8 mg每日1次。治疗过程中,GGT升高至277 U/L,患者自述外院复查胸部CT,病灶无好转,且有偶发咳嗽症状。鉴于伏立康唑效果不佳,且继续使用抗真菌药物存在肝损伤风险,因此决定入院密切观察治疗。于2023年3月1日停用伏立康唑后入院治疗。复查胸部CT显示病灶进展,呈现双肺散在斑片、结节影(图3c)。诊断为PC、PBC-AIH重叠综合征。患者入院期间再次完善肺泡灌洗,未发现结核、肿瘤及其他相关证据。肺泡灌洗液隐球菌培养呈阳性,且为伏立康唑、氟康唑野生型菌株(表1)。随后启动氟康唑400 mg治疗,辅以天晴甘平150 mg每日3次保肝治疗,并于出院后进行随访。在用药期间持续监测患者肝功能变化情况(图2)。患者抗隐球菌感染治疗后复查胸部CT显示双肺病灶明显减小(图3d~f)。
注:a,免疫抑制治疗前(2022年2月);b,复查CT发现结节进展(2022年10月);c,伏立康唑治疗5个月后(2023年3月);d,氟康唑治疗3个月后(2023年6月);e,氟康唑治疗7个月后(2023年10月);f,氟康唑治疗11个月后(2024年2月)。
图3 患者肺部病灶CT进展
2讨论
AIH、PBC、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免疫球蛋白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都是由自身免疫反应所介导的以肝损伤为特征的AILD。表现出两种不同AILD特征的情况通常被称为重叠综合征,以PBC-AIH重叠综合征最为常见。与单纯PBC患者相比,PBC-AIH重叠综合征患者疾病进展较快,发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胃食管静脉曲张、腹水、消化道出血、肝移植及死亡的风险都显著升高。干燥综合征是PBC-AIH重叠综合征患者最常见的肝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合并干燥综合征并不增加终末期肝病并发症风险。
目前国际上PBC-AIH重叠综合征最常用的诊断标准是巴黎标准,要求符合PBC和AIH三项诊断标准中的各两项(同时或者相继出现),即可做出诊断;其中诊断AIH肝组织学改变是必需条件。本病例有以下特点:(1)中年男性,慢性起病,反复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2)起病隐匿,无特殊症状;(3)ALP、GGT水平升高,ANA阳性,免疫球蛋白升高;(4)AILD特异性抗体阴性,但具有特异的肝组织学改变,即①淋巴-浆细胞浸润;②界面性肝炎;③汇管区胆管损伤;④玫瑰花样改变。结合上述病理特点,按照新的诊断标准,该患者可确诊为PBC-AIH重叠综合征。
PBC-AIH重叠综合征的治疗要兼顾PBC和AIH两种疾病:PBC患者应用熊去氧胆酸(UDCA)是一线疗法(每天13~15 mg/kg),并需终身服用。AIH目前主要采用非特异性免疫抑制:对于初治的AIH成人患者,建议将泼尼松(龙)联合硫唑嘌呤作为标准治疗方案,即泼尼松(龙)用于诱导缓解,硫唑嘌呤用于维持缓解。UDCA、免疫抑制或两者结合已被用作AILD重叠综合征的一线治疗。患者启动UDCA、泼尼松及硫唑嘌呤联合治疗后,ALT、AST、ALP水平逐渐降至正常,GGT虽仍高于正常值,但也维持在150 U/L以下。
PC是一种由新型隐球菌或格特隐球菌引起的侵袭性肺真菌病。吸入感染是最主要的感染途径,在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中感染概率大于免疫正常者,例如有慢性基础疾病、免疫缺陷的患者及经常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在这些患者中通常感染的后果也会更严重。PC患者往往没有特异性的临床表现。但严重PC患者可能会发生急性呼吸衰竭。PC诊断的主要依据是影像学改变、组织病理学、隐球菌培养和隐球菌抗原检测。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轻症PC患者,推荐每日口服氟康唑400 mg作为一线治疗。对于不能耐受氟康唑的患者,可考虑使用伏立康唑作为二线治疗。本病例患者应用免疫抑制治疗后出现肺部结节进展,且肺泡灌洗液新型隐球菌培养阳性,感染明确,尚未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在本病例中,患者为PBC-AIH重叠综合征,需要综合考虑两种疾病的治疗方案和患者的肝功能情况。由于初次使用伏立康唑效果较差且肝功能受损,考虑换用氟康唑治疗,并在治疗过程中加强保肝治疗,持续监测肝功能。鉴于患者多重基础疾病、免疫抑制状态,推迟抗真菌治疗可能导致不良后果,如PC严重进展或隐球菌脑膜炎。因此,决定入院进行持续治疗,更换为口服氟康唑400 mg,同时进行保肝治疗,并在治疗过程中定期监测肝功能。
患者在启动免疫治疗时,完善了胸部CT且发现肺部结节,但无相关症状,完善了相关真菌试验均为阴性,无法确认有感染灶存在。考虑到机会性感染可能会在免疫抑制治疗中发生,所以在治疗过程中保持监测肺部结节,发现进展后,完善肺泡灌洗液病原学检查和隐球菌抗原检测,明确了PC的诊断,并及时在监测肝功能的同时进行了抗隐球菌治疗。以上提示:有肺部结节但无症状且未能排查出感染存在时,若患者需免疫抑制治疗需注意定期监测肺部结节进展,以免感染的发生和进展,导致严重后果;此外,若患者有肝功能异常情况,抗隐球菌治疗时需注意加强监测肝功能。
重叠综合征的诊断需综合生物化学、免疫学、影像学,特别是组织学检查结果。有肝脏基础疾病的患者感染新型隐球菌后,启动抗真菌治疗时需平衡治疗的有效性和患者的肝功能耐受能力。同时,在启动免疫抑制治疗前,全面评估全身感染灶需格外仔细,在排查出可疑感染灶时要考虑多种可能性,如新型隐球菌等,在治疗过程中也要严格监测,及时发现感染发生。
全文下载
https://www.lcgdbzz.org/cn/article/doi/10.12449/JCH240825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自身免疫性肝炎#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肺隐球菌病#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