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ional Psychiatry:关于迷幻药物的协同多层次理解:三项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
2024-12-08 xiongjy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DMT、LSD 和裸盖菇素与每个分析级别的特定神经指纹之间存在高度非线性的关系,强调了文献中的高异质性和偏倚风险。这表明迫切需要标准化实验程序和分析技术,以及对不同程度的迷幻效果之间的出现进行更多研究
迷幻药物,特别是血清素类迷幻药,能够引发意识状态的改变,并在治疗诸如抑郁症和成瘾等神经精神疾病方面展现出潜力。然而,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本研究通过三项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协同的迷幻药物理解框架,分析了迷幻药物的三种层面:(1)主观体验(现象学)、(2)神经影像学和(3)分子药理学。研究对现象学层面、神经影像学数据及药理作用的整合分析,揭示了迷幻药物在这些层面上的特征,并探讨了这些层面的相互关系与差异。
在现象学层面,本研究针对迷幻药物(包括DMT、LSD和裸盖菇素)使用了Altered States of Consciousness (ASC)量表,通过Meta分析了这些药物在不同剂量下的主观体验评分。具体而言,是对5D-ASC和11D-ASC量表的数据进行了分析,评估了不同药物和剂量下的体验差异。在神经影像学方面,研究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数据对迷幻药物的神经网络连接进行量化分析。本研究特别关注了大脑功能连接性的变化,特别是网络间连接的增强和网络内连接的减弱,并对相关研究进行了Meta分析,探索了迷幻药物对大脑活动的影响,重点研究了BOLD激活、连接性和熵三个方面。
在药理学方面,本研究对迷幻药物在5-HT2A受体、5-HT2C受体和D2受体等血清素受体上的选择性结合性以及它们在细胞内信号传导中的作用进行了Meta分析,特别是在研究LSD、DMT和裸盖菇素在激活5-HT2A受体时所引发的信号传导事件,如肌醇三磷酸(IP3)形成、钙离子动员和β-逮捕蛋白的招募。
图 1:对5维意识改变状态 (5D-ASC) 数据的Meta分析显示,迷幻药之间几乎没有显着差异,但迷幻药内部的差异要大得多
现象学分析显示,LSD在中等剂量下与裸盖菇素相比,在“海洋无边界感”和“视觉重组”等维度上表现出显著更强的评分。这些维度涉及个体的连通感和视觉幻觉的质量与强度。在低剂量下,LSD与裸盖菇素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在较高剂量时,LSD在“视觉重组”方面仍表现出更强的效果。相较于DMT,LSD和裸盖菇素在这些主观体验维度上的差异更加显著。
神经影像学层面的分析表明,迷幻药物普遍增强了网络间的功能连接性,同时减少了网络内的连接性。特别是,视觉网络、腹侧注意网络(VAN)和默认模式网络(DMN)内的连接性显著减弱,而背侧注意网络(DAN)和前额-顶叶网络(FPN)内的连接性则显著增强。这些结果表明,迷幻药物对大脑不同区域的功能连接性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影响了不同大脑网络的合作模式。
药理学分析揭示,LSD在5-HT2A受体上比DMT和裸盖菇素诱导了更多的肌醇磷酸形成,表明LSD在这一受体的功能活性上具有更强的作用。然而,在这些药物在5-HT2A、5-HT2C和D2受体上的选择性结合性方面,并未发现显著差异。此外,β-逮捕蛋白的招募在所有药物中都有明显的表现,这提示迷幻药物通过不同的信号传导路径产生效应。
图 2:迷幻药的现象学概况表明,其主观效果的神经相关性之间具有广泛的相似性
本研究的多层次分析提供了对迷幻药物的一个协同理解框架,揭示了它们在现象学、神经影像学和药理学层面的特征与差异。现象学结果表明,LSD和裸盖菇素在主观体验上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在高剂量下,LSD在“视觉重组”和“海洋无边界感”维度上表现更强。神经影像学分析表明,迷幻药物通过增强网络间连接性和减少网络内连接性来调节大脑活动,尤其是在注意和默认模式网络之间。药理学方面,LSD在5-HT2A受体上的功能活性较强,但在其他受体上的选择性差异较小。我们的结果表明,迷幻药物的不同特性可能通过复杂的机制相互作用,从而产生其独特的心理效应。未来的研究应集中在标准化实验程序和分析技术上,以进一步验证这些发现,并探索不同迷幻药物效应之间的联系。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Meta分析# #迷幻药# #现象学# #神经影响学#
12